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5篇.doc

17页
  • 卖家[上传人]:欣***
  • 文档编号:198206677
  • 上传时间:2021-09-2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4KB
  • / 1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5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学实录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2.导语 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二.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 水中/藻荇交横 三.翻译理解 通过翻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 补充解释:欣然:高兴地 遂:于是 盖:原来是 相与:一起 但:只是 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脱衣准备安睡,看见月色射进门来,很高兴地想出去走走.考虑到周围没有什么人能够一起领略月夜乐趣.于是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溜达. 庭堂下面的月色好像积满清澈透明的水,水里面各种水草交错纵横,那是竹子和柏树影子啊! 哪天晚上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没能清闲的人像我们俩而已. 四.赏析 思考问题: 1. 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月色皎洁,空灵.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五.小结 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学实录2 林 毅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 一. 月夜图导入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成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 整体感知文段 1.给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再次朗读. 2.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 遂:于是; 盖:大概; 但:只是; 耳:语气词 4.听音乐《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写,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复述描写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小组商量,以各种方式(如:小品.诗歌.散文等)复述课文内容. 6.表演. 三.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 .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6.小结:《》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四. 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看图写景抒情. 五. 作业 阅读古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板书设计 】 描绘 —— 庭中月色 追求 —— 美好事物 人生观——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贬官 谪居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学实录3 一. 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二.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三. 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 知识目标 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2. 能力训练点 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3. 德育渗透点 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4. 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四. 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难点: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五.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问答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 学法 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的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七. 教学程序 1. 导入新课: 2. 简介背景,放课文范读录音,提示学生注意正音.听后回答:用文中词语简述作者的思路.这样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3. 学生朗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本课采用轮读即一人一句,个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4. 在反复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合作分析问题.将学生每6人分为一组共同分析以下问题进行交流: ① 作者何以夜游? ② 何以至承天寺? ③ 他为何不去找别的朋友? ④ 用原句回答寺庭步月,见到何种景色? ⑤ 可见其怎样的心情?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的学习.在愉快的合作中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巡视适当点播.每组推选一名发言人明确以上问题.这一个环节之后,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把握,为了由浅入深体会文章的精妙,突出文章的重点,还需仔细品味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描写的高超. 5. 细读写景的句子,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一幅月夜图,进行交流.这时教师深入学生当中,及时掌握情况.画好后请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对照图画结合想象描绘一下景色.组织全班同学评论.再与原文比照体会文中景色描写的精练.生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该句比喻的妙处.找出句中的比喻关系,体会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色.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于紧张分析中精神得到缓解,兴趣再一次被激起.结合他们的想象,感受到了月色的皎洁.恬静并理解了比喻的作用,完成了文章重点内容的分析. 6. 当学生还沉浸在文章所描绘的美景中时,教师设疑,引起学生更深入的思考来突破本文的难点.在此设计一个讨论题:文中〝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分组讨论后会明白,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在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点明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在此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的〝闲〞应怎样理解?学生就很容易体会苏轼乐观豁达的心境了. 7. 拓展练习 你赞同苏轼的人生态度,处世之道吗?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教会学生辩证的看待人和事.许多教师点到苏轼的乐观豁达即收尾,忽略了学生喜爱质疑,乐于探究的心理倾向,利用这个练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提出不同的意见,可以用现代人的眼光向苏轼提出建议.是课堂气氛再次达到高潮. 8. 作业 ① 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 ② 为苏轼和张怀民在寺庭步月时设计一段对话. ③ 背诵全文. 9. 板书 寺庭步月——事 庭中月景——景 宁静淡泊。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2025年秋学期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表.docx 2025年秋学期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表.docx 2025年秋学期人教版(PEP)英语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表.docx 2025年秋学期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表.docx 2025年秋学期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表.docx 2025年秋学期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表.docx 2025年秋学期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表.docx 2025年秋学期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表.docx 2025年秋学期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表.docx 2025年秋学期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附教学进度表.docx 2025年秋学期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表.docx 2025年秋学期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表.docx 2025年秋学期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表.docx 2025年秋学期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表.docx 2025年秋学期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表.docx 2025年秋学期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表.docx 2025年秋学期人教版(PEP)英语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表.docx 2025年秋学期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表.docx 2025年秋学期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表.docx 2025年秋学期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附教学进度表.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