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0年第3期.pdf
36页对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思考江苏省六合县第一中学 刘 明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数学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 详见文[ 1 ] ) .数学课程改 革的方向如何,是每个数学教育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笔者作为工作在教学 第一线的一名中学数学教师,对中学数学课程的现状与未来有以下一些思 考. 1 .对平面几何的部分内容进行删减 数学教育要想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首先在教学内容上需要不断更新: 引入一些新的教学内容,摒弃一些陈旧的内容.在这一方面,新的高中数学 教材,已作了较大改进,迈出可喜的一步:新增了向量、概率、微积分等内 容,这些内容不仅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而且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删减了一 些次要的、用处不大的内容,如指数方程、对数方程、部分三角函数的恒等 变换、三角方程、极坐标、幂函数、反三角函数、参数方程、立体几何中面 积与体积的计算;同时,也降低了某些内容的要求.而对于九年制义务教育 的初中教学内容,改革的力度还不大,主要表现在平面几何方面,“欧氏几 何”这一部分内容的去留争议颇大,但现在总的讲,还是趋向于保留其中精 华部分,删减部分较难的和计算量较大的内容.这是因为“第一,几何研讨 的对象,点、线及其基本关系非常简明,初中生对之已有实感,图形性质又 直观具体,学生能主动进行观察、思考,易于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第二, 平面几何有一个适当规模( 不完备的,扩大了的) 较为明确的公理体系作为推 理的出发点,较易使学生体会逻辑推理方式与逻辑严密性,在初中阶段大大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2 ] 其次,从数学研究对象来看, “数学是研 究现实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尽管这里的空间不一定指三维空间, 也可以是 n 维空间及某些抽象空间,但是,从培养公民的最基本的素质而言, 让学生学习一些几何( 包括立体几何) 知识,掌握几何中点、线、面的位置关 系与数量关系, 对他们今后面对客观世界( 三维空间) , 应该是大有裨益的. 另 外,笔者曾对初中三个年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的主题是“你对几何课感兴 趣吗?”结果如下:很感兴趣感兴趣不感兴趣年级人数人数%人数%人数%初一5 04 08 081 624初二4 83 57 381 6 . 651 0 . 4初三5 13 77 2 . 561 1 . 881 5 . 2从上表可以看出,低年级学生感兴趣率较高,但随着年级的升高感兴趣 率反而降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1 ) 学生的新鲜感的逐步消失;( 2 ) 几 何内容的难度逐渐加深而部分学生难以理解.但总的来说,学生对几何还是 比较感兴趣的,其理由是:图形比较直观、“证题很有意思”等. 在保留平面几何的同时,又要加以适当删减,可以仿照《立体几何》的 做法,删掉“相似形”中的部分内容及后面的内容,以降低几何的难度,减少计算方面的内容. 2 .重视数学应用能力培养,在教材中多选编一些应用题 1 9 9 9 年 6月 1 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 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指出:素质教育的目的就 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而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实现创新能 力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数学应用是一种数学意识,一种基本观点和态 度”,[ 3 ] 这一观点目前已逐渐被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并在教学中得 到重视.就目前的中学数学教材而言,应用题已不能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 要求,主要表现在: ( 1 ) 应用题所占的比例偏低.据有关资料的统计显示,人教版的九年义务 教育初中数学教材中应用题只占总题量的 9 . 4 %,高中教材中应用题所占比 例在 1 0 %左右,这样的比例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目前改革的形势; ( 2 ) 现行教材的应用题过于陈旧,缺乏时代气息.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教材编写中,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 1 ) 适当提高应用题所占的比例,增加应用题的题量.笔者认为,应用题 的比例在 2 0 %到 3 0 %之间为宜,也不能一下子将应用题的比例提得过高,避 免在教学中出现新的不适应现象. ( 2 ) 在选编应用题时,还要 “注意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数学中的 非常规问题,注意到问题的开放性.”[ 4 ] 因此,在选编应用题时,首先应该 考虑到应用题的时代性、实用性及趣味性,如存款与货款问题、分期付款问 题、线性规划问题、风险决策问题以及其他一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都可以编入教材.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由于应用题与 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增强了解决数学应用题的趣味性,容易使学生充 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要注意到应用题的 开放性,有些问题,“不一定有终极的答案,各种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可以由 浅入深地作出回答”.[ 3 ] 3 .重视对数学史的介绍,展示知识产生的过程向学生进行数学史的介绍,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再 现”数学家们当初“发现”数学的经过,理解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而且还可 以揭示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现行的数学教材中, 高中教材在这一方面完全是一片空白,初中教材中,共安排了 9 个“读一读” 介绍了数学史的有关内容,这一个数字对于整个初中内容来说,也显然是太 少了!因此,在这一方面希望作较大幅度的增加.另外,在现行初中教材中,有关数学史的内容,主要是为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共有 处 占总数6(2 3 的) 介绍了中国数学史的成就,都强调了“中国比外国早多少年”,在这 一方面,应该“一视同仁地介绍各国的成就,其中包括本国成就.不应当搞 狭隘的民族主义,更不能学阿 Q :‘我的祖上比你阔.’”[ 5 ]因此,建议在 今后的教材编写中,多介绍一些世界各国的数学史知识,多介绍一些数学发 现的过程,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修养. 4 .重视直觉思维,教学生猜想 多年来,我们一贯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而忽视了其他思维 的训练( 如直觉思维) ,从而导致了学生数学能力片面发展及思维僵化与保守,不利于数学活动中的创造发明.但这种状况在新的数学教学大纲中已得 到转变:新大纲中,“逻辑思维能力”变成了“思维能力”.事实上,数学 不全部是逻辑思维,“很多数学家很强调‘直觉能力’与‘直觉’.他们对 一些问题提出著名的猜想,这反映了他们有很强的洞察力,能跨过错综复杂 的性质和相互关系,一下子看到定理的正确性,然后再想法从逻辑上加以证 明.证明虽然可能很难找到,但寻找证明的活动,推动了数学的发展.”[ 6 ] 因此,在今后的教材中,应当重视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多安排一些猜想的 问题,教会学生去“猜想”,以便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5 .在几何教材编写中应重视几何图形位置的变换 在现行的几何教材中,对图形位置的变换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人教 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材《几何》第二册中“5 .1 2平行线分线 段成比例定理”为例,本节( 含课本练习) 共有 1 2 幅图形,其中有 1 1 幅图形 是比较 “规范” 地将平行线画成水平位置, 仅有 1 幅图形中平行线是竖直的. 事 实上,加强图形位置变换的训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概 念的本质属性.因此,建议在今后的几何教材编写中,增加图形变换的内容. 6 .注意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教材编写中,还应该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充分考虑到学科内 部的综合( 如代数与几何的综合等) 及学科之间的综合( 数学与物理等学科的 综合) ,以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7 .建议教材对一些含糊不清的问题作恰当的“规定” 在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困扰着老师、“折磨”着 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只要无碍大局,不妨给出一个“规定”.如二面角 的平面角的范围是什么?我们是否可以约定在( 0 , π) ?诸如此类的问题,在 编写教材时,给予规定,以减轻师生的负担,“把数学变得容易一些”!参考文献1 数学课程标准研制小组.关于我国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的初步设想.数 学通报,1 9 9 9 ,4 2 陈重穆等.2 1 世纪的平面几何.数学教育学报,1 9 9 7 ,1 1 3 数学教育研究小组.数学素质教育设计要点.数学教学,1 9 9 3 ,2 4 王延文等.“问题解决”及其研究综述.数学教育学报,1 9 9 5 ,8 5 单壿.大纲、教材及其他.载:面向 2 1 世纪的中国数学教育,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1 9 9 4 6 梁之舜.“头脑编程”与数学教育.载:面向 2 1 世纪的中国数学教 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 9 9 4化整为零,重点突破──谈反函数的教学四川省自贡市晨光化工研究院第二子弟学校 章明富反函数是中学数学教学的难点,现行教材( 人教版,下同) 已将反函数的 教学要求降到了最基本的程度.但从中学数学的整体结构看,反函数的基本 思想方法在中学函数知识体系中却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此外,由于反函数 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动态性和互逆性特征,因此,反函数又是训练学生思维灵 活性和创造性的良好素材. 函数思维的主体是动态变量思维,学生的常量思维要发展成变量思维, 必须发生质的转变.在学习函数之前,学生的代数思维是以数字思维和静态 的形式化思维为主.学生通过初中函数的学习,已初步形成函数的数值对应 动态思维,但思维方向是单一的.为分散反函数的教学难点,减小学生学习 反函数的困难,可将反函数知识分解为一些基本的知识点,在教学中提前渗 透一些具体的、直观的知识,重点突破抽象的、本质的内容. 1 .通过由象求原象的思维训练,渗透对应互逆性 数值对应是函数研究的主要对象, 中学生已具备数值对应的一般常识. 数 值对应分单值对应和多值对应,中学生比较熟悉单值对应在高中《代数》上 册教材的映射教学中,将逆对应提前渗透,可为学生的单向变量思维向双向 变量思维转变提供一个适应期,有利于学生对反函数的对应互逆性思想的理 解. 例 1 已知映射 f :( x ,y ) →( x +y ,x -y ) .求:( 1 ) 元素( 2 ,1 ) 的原象; ( 2 ) 元素( a ,b ) 的原象. 此题设计成两问,其目的是为了减缓学生逆向抽象思维的难度.由于原 象不能直接求出,思路也并非一目了然,迫使学生对象和原象进行往复联想, 自觉形成逆对应的潜意识,这对后来理解反函数 x =ψ( y ) 的对应意义是很有 帮助的.2.揭示幂函数和的图象联系特征,渗透图象关于直线yxyxn mm n== y =x 对称的本质特征 图象关于直线 y =x 对称,是原函数和反函数图象的联系特征.在反函数 之前,教材中隐含着这种对称思想,这就为提前渗透这种对称提供了条 件.高中《代数》上册教材 .的幂函数 =、、 = 、、 =在同一坐标系中的图象,是渗透这种对称知识P48yxy = xyxy = Xyx321 21 3的好材料.教学时,可通过展示函数 =和 =或 =和 =的图象上某些关于直线 = 对称的具体点的坐标,如,与yxyx (yxyx )yx(28)313212(82) (12)(18)(32)(278),、,与,、,与,、⋯⋯,让学生了解关于1 81 227 83 2 直线 y =x对称的对称点的两个坐标之间的联系特征,建立点关于直线 y =x 对称的初步印象.提前渗透图象关于直线 y =x 对称, 有助于学生对互为反函数的图象关于 直线 y =x 对称定理证明的理解.这是因为教材在定理的证明中,隐含着一种 数学思想——完备性思想.完备性思想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一种重要的数学 思想,它是以后学习充要条件的认识基础.学生在学习“互为反函数的图象 间的关系”一节时,若对图象关于直线 y =x 对称不了解,思维就可能集中到 直观的方面,忽视抽象知识的理解,影响对完备性思想的理解. 3 .例析函数值域的求法,奠定求反函数定义域的基础 反函数的定义域一般都不是根据反函数的解析式来求,而是通过求原函 数的值域得到.因此,会求函数的值域是掌握反函数知识的必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