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用的几种古代计时法.doc
2页常用的几种古代计时法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名加上 时 字表示即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每一时刻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这十二时辰与现今计时法的关系是:子时──23点至1点,丑时──1点至3点,寅时──3点至5点 以下依此类推,亥时是现时的21点至23点 《智取生辰纲》: 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 中的 辰牌 就是 辰时 ,古时报时时用 牌 ,所以常用 牌 代时辰时就是上午的7点至9点钟;申时是下午的3点至5点(15时至17时) 这种方法是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段,每个时段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各时段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夜半 相当于 子时 ,就是23点至1点; 鸡鸣 就是1点至3点; 平旦 就是3点至5点; 日出 就是5点至7点 依次类推 《孔雀东南飞》有这样两句诗: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黄昏 就是19点至21点; 人定 就是21点至23点 先说 更 古人把一夜分为五个时辰,夜里的每个时辰被称为 更 一夜即为 五更 ,每 更 为现今的两个小时一更是19点至21点,二更是21点至23点 依次类推。
《祝福》结尾段写道: 我被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炸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 祝福 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的时候 这 五更将近的时候 ,就是将近早上5点钟的时候 再说 点 点 是比 更 小的夜计时单位 点 本来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形状颇似小铜钟中间突起,两边有孔,孔可以穿上绳把 点 系在更夫手上,以便手敲打古时习惯是报更时敲钟鼓,报点时则击打 点 , 点 便成为计时单位了古时为计时准确的需要,又把每个 更 划分为五个 点 经推算可知,一 点 等于现今的二十四分钟,五个 点 的时间正好是一 更 漏刻是古代的计时方法, 漏 是盛水计时器具,一般用铜制把一昼夜分一百份,每份即为一刻但此法早已不用,所以课文中出现的 漏刻 时间词语已非本意,只要 更点 的代名词而已 《谭嗣同》中 时八月初三夜漏三下矣 ,这里 漏 也是 更 的意思了现代常用的 刻不容缓 一时三刻 等词语中的 刻 意思就更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