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村经济读书心得5篇.doc
12页江村经济读书心得5篇 江村经济读书心得1 全书正文一共十六章,四篇附录和一篇序言,接下来将对正文十六章的内容做简单的自我认识和总结. 第一章前沿和第二章调查区域,主要陈述作者写作全书的目的以及选择调查区域的原因.调查区域的地理.经济.人口及土地背景.中国农村在当时正经历着巨大的变迁过程,〝本书将说明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3],作者认为,中国经济生活变迁的过程不是西方社会制度简单的转渡过程,而是中国的传统社会制度和西方社会制度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对当前的情况进行实事求是的了解,将会引导这种社会制度变迁趋于期望的结果,这也是当时中国青年学生爱国救国的一种尝试.至于选择开弦弓村作为调查区域,是因为此村为当时中国重要的蚕丝业中心之一,农业较为发达,具有完善的水路交通网,同时,作者本是当地人,语言具有优势,且有其亲人帮助,能够深入到人们生活中,工作效率较高. 第三章到第六章从家.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及户与村的角度描写了开弦弓村的社会背景.家庭这个农村最基本的社会群体,其规模一方面受到〝分家〞的力量削弱,另一方面又受到父母和子女相互依存合力的增强,在此平衡力量下,中国农村家庭人数大约在4-6人之间.在家庭关系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更为重要,夫妻间的关系次之.婚姻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有后代,子女是家庭〝香火〞绵续的载体,也是父母年老后的生活保障.由于拥有土地面积的有限,生产能力的约束,为了预防贫困,存在溺婴.流产等人口控制现象,杀害女婴更为经常,家产较大的家庭则不受限制的有更多子女.父母与婴儿的关系受到迷信的影响,表现为,对孩子的珍爱被刻意小心地掩藏起来.孩子与母亲的关系较为密切,父亲则是严厉家法执行者.在孩子的教育上,家庭居于主导,学校教育由于与经济活动不相适应,辍学率较高,文化知识及训练不能显示对社区生活有所帮助.婚姻大事并不是由青年男女自己决定,而是完全服从父母的安排,通常在孩子6-7岁时便已安排好.婚姻选择要通过中间媒人,并要经过算命先生生辰八字的配对,通常男方家庭可以在多个女方家庭中进行选择,以确定合适的未来儿媳.儿媳必须要具备两个主要的智能,一是绵续家世,二是对家中经济有所贡献,她在夫家的地位往往会因为生的男孩而提高.妻子必须对丈夫十分恭顺,还要处理好与公公婆婆.小姑子.小叔子的关系,婆婆和媳妇子间的家庭纠纷则经常发生,〝夫妻之间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说,是父母与儿女关系中的干扰因素.〞[4]如果纠纷较严重,儿媳妇可能被休弃,但媳妇无权提出离婚.为解决媳妇给家庭带来的不稳定因素,小部分的表亲联姻成了一种重要的婚姻形式,因联姻形式不同,产生两种地位不同的类别,即〝上山丫头〞和〝回乡丫头〞.由于经济萧条的原因,〝小媳妇〞制度,即〝童养媳〞在作者调查的近十年里数目增加,但传统的婚姻仍然是主要的制度. 关于财产,开弦弓村将其分为四类,即〝无专属的财产〞.村产.扩大的亲属群体财产和家产.家产中重要的财产是土地,处理土地的权利掌握在家长手中,家庭成员有自己部分的个人财产,绝大部分是消费物品,卧室虽为私用,但不损害家长对房屋的最终处理权,家庭里的日常开支由公共财源支付,就从产权的使用和控制来看,家长确有很大的权威.分家财产传递的一个重要步骤之一,〝不论是土地或房屋均为单系继承.女儿无继承权.〞[5],女儿在嫁出以后将无权使用娘家的财产,年老的父母将会把保留的不动产传给儿子.继承与继嗣是两代人关于财产传递和赡养老人义务的关系纽带.财产的继承按继嗣系统进行,如果一对夫妻没有孩子或只有女儿没儿子,他们可以领养一个男孩,或是要求女儿的未婚夫的父母允许他们的女儿为他们传嗣,或是可以领养一个女婿.赡养老人的在子女对家庭的贡献超出他们自己的消费时开始,当儿子有了独立地位时,赡养义务更加明显. 亲属关系是联系家庭成员的基本纽带.在父系亲属关系方面,〝五代以内同一祖宗的所有父系后代及其妻,属于一个亲属关系集团称为‘族’,相互间称‘祖宗门中’〞[6],族的成员资格是家,不是单系的亲属关系,妇女在出嫁后就不再是其父亲那个族的成员.族重要的功能是控制婚姻,它是外婚制单位,〝同姓,非同族的人可以结婚〞[7].母系亲属方面,其亲属关系不超过舅家和姨家的群体范围,舅姨家的亲属不属于此关系范围.此外,名义上的收养制度中,也象征地使用亲属关系称谓来建立新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来源与亲属关系亲属关系相类似〞[8]. 家是社会中亲属关系的连接,户则是地域性的纽带.作者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家〝并不一定是一个有效的劳动单位〞[9],〝参加部分共同经济活动的人不一定被看做是家的成员〞,采用〝户〞这个名词来代表这种基本的地域性群体.一个人加入到一个家庭里,但不是家庭的成员,主要有三种形式:客人.学徒及雇佣工.家里的成员在外工作,暂时不在家,不能算作户的成员[10].扩大的组户联合群体便是邻里(10户),他们日常有着亲民的接触并相互帮助,组合的群体聚合形成较大的地域群体便是村庄.村庄由村政府来组织管理,日常活动的执行者便是村长,他的职务不是世袭而来,需要有资望的人胜任,其法定地位也不是必不可少.在作者调查期间,村正在推行保甲制,10户为一甲,10甲为一保,在一个保甲内,人与人之间互相担保,相互检查监督,以此来加强行政管理.作者对此提出质疑,〝事实上的地域群体早已行使的传统智能,能否被这种专横地创造出来的保甲所接待〞,认为〝中国政治结合的过程中,用一个合理的和统一的结构来代替参差不齐的传统结构,看起来比较理想〞[_]. 第七章开始,作者开始研究村里的经济生活,从消费与生产系统的分析引导至流通系统.消费上,村里居民之间没有根本性的差别,居民的消费行为受到文化的控制.节俭受到鼓励,在生产能力受到损害时,知足和节俭具有实际价值.但在婚丧礼仪上,节俭思想就烟消云散了.在本章作者具体还介绍了农村生活中的运输.衣着.营养.娱乐礼仪开支及生活的最低开支,根据作者的统计分析,居民一年里最低的生活开支约为263元. 第八章介绍的是村里的职业分化,村里一共有四种职业:农业,专门职业,渔业,无业.但这些职业类别并不是互相排次的.村里76%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仅7%的从事手工业和服务业,从事某种手艺或经商的人基本上都是外来的无土地的人. 第九章劳作日程.农业中劳作日程的安排是非常重要的,作者从功能的角度具体介绍了开弦弓村各种农活的日程,由于阴历不能有效的推算农作物生长期,〝农民用传统的节气来记忆.预计安排他们的农活.〞[_]而阴历则用于〝记忆动感情的事件及接洽实际事务等场合〞[_]. 第十章农业,作者对农业的分析从农业的物质基础即农田安排开始.开弦弓村的农田主要种植的是水稻.油菜籽和小麦.庄稼的土地被分割为若干的农田,由于水稻是主要的农作物,而水稻的种植与水利管理密切相关,由于小块的农田归属于不同的土地所有者,导致水利管理的不便以及耕种者之间的矛盾.种稻是农业中的主要活动,要经过一系列的准备:翻地.耙地.平地.然后是灌溉[_].这些工作都由人力完成.这些农业种植知识.技术来源于农民长期的经验积累,是利用自热达到所需目的的体现,对于无法控制的自然现象,例如蝗灾.雨灾,农民只能把希望寄托于巫术,〝巫术不是自发的个人的行动,而是一种有组织的制度〞[_],〝只要巫术对人们的生活起着一些有用的作用,尽管政府发出多少命令和阐述很多理由,它仍然会存在的.在理论上,从把巫术当做一种假科学,并认为它对科学发展是一种障碍,转变到承认它的实际作用,对于处理这个问题采取实际态度方面,能给以一些启示.〞[_]有效的方法是用科学解决农民的切实需要,这样巫术自然消失. 农业劳动最基本的单位是农户,但并非农户的所有成员都参加农业劳动,农业主要是男人的职业,一户的男子之间的农田劳作没有特殊的分工,每个人都做同样的工作.妇女完全不参加农业劳动,主要从事缫丝.农村丝业衰落,导致农村妇女闲暇时间的增多,妇女人口从农村向城镇流动.在水利安排上,同一墐的农户是命运共同体,水的调节实行集体责任制,但也正是由于集体负责制度,使得新式水泵的运用受到阻碍. 第十章介绍土地的占有.湖泊.河流及道路属于村里共同享有,村民享有平等的权利,但使用该权利的时候不得阻碍他人享有此权利.村外的他人不得享有村里公有的权利.对于农田的所有权,作者根据当地土地占有理论即田面和田底所有,将其分为三类:不在地主(占有田底不占有田面).完全所有(田底和田面都占有).佃农(占有田面不占有田底).田底的占有者需要支付土地税,是持土地所有权的人,登记于政府名册.田面的占有是对田的使用权的享有.田面占有者可以将田租给别人,也可以雇人为自己种地.因此,实际的耕作者.田面所有者及田底所有者是不同的.不同的主体对土地产品有一定的权利,田底所有者可以获得地租,田面所有者可以获得承租人的租金,雇工可以从雇主的到报酬. 田面所有者通常属于家这个群体[_].当家里的劳动力不足时便产生了雇农制度.从事雇工的有长工和短工,长工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不拥有生产工具,偶尔有锄头,短工通产有自己的土地,在完成自己的工作后才会受雇[_].这种小土地的出租制度是有限的,出租土地大多是因为家里的劳动力不足,且与佃租是大不相同的. 土地对农民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它用之不尽性质给农民相对的保障,同时土地在家庭继承财产中有特殊的价值.在土地上劳作的农民对土地有特殊的感情,非经济价值使得土地的交易复杂化.佃农保持着田面的所有权,这种权利不受田底所有者的干涉,不在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关系纯属金融关系,这种关系反映的是城镇田底所有者对乡村进行投资.城镇市场中的土地价值与土地真实的价值产别很大,土地的市场价值不包含田面的价值,土地的真实价值寓于佃户的交租能力.田底所有权可以像买卖债券和股票一样在市场上出售,但田面所有权的交易则较为复杂,只有在生活迫不得已时,佃农才会出卖自己的土地. 土地所有者对自己权利唯一关心的问题是租金,但在收租上很少采用直接收租方式,因为直接收租的成本较高,效率较差.地主往往是通过中间的代理手收租人来收租,大地地主建立自己的收租所,被称为〝局〞,这个机构事实上是一种半政治机构.佃户实际上并不关心谁是地主,只知道自己属于哪个〝局〞.传统的承租关系有道德上的约束,承租人交租被认为是道义上的责任,相比于监禁,道义上的约束对这种承租制度的维护所起的作用更大.随着政治经济环境变化,承租双方的关系变得不协调,冲突加剧.不在地主的存在依赖于城乡金融关系的融合,农田田底所有权在城镇人手里,田面权在农村,这是开弦弓村目前主要的土地所有权形式.在土地的分配上,土地权利的继承使得土地变得更为分散,分散狭窄的土地不利于畜力使用,妨碍了其他集体耕作方式,这也是中国农业技术落后的首要原因[_]. 第十二章蚕丝业.蚕丝业是开弦弓村的第二收入来源,蚕丝业的变革受到两股力量的制约,一是促使变革的外界力量,二是承受变化的传统的力量.通过分析村民的农业收入与支出情况,单靠农业是不能维持生活的.由于受到国际生丝市场的影响(价格下降),传统的生产技术不能平衡家庭预算,引进新的工业成为必然的选择,技术学校在此成为传播工业技术的中心,但学校只是一种潜在的量,如何把这种潜在的力量变为现实就需要当地领导人发挥作用.作者从蚕种开始具体介绍了养蚕这一过程的改革计划,并对缫丝过程中传统方法与现代工艺技术做了比较,认为合作工厂替代家庭手工业是由于技术因素决定的.合作工厂的所有权归属于合作社成员,最高权力机构是社员全体大会,开办工厂的经费由每个社员负担,但资金基础主要靠政府的信贷,不是靠人民的投资,原料.劳力.由社员提供,技术来自蚕业学校.蚕丝的质量和价格的不匹配导致了工厂资金的缺乏,影响给社员的年利及股金缴纳的积极性.工业技术替代传统手工业造成的农村劳动力的剩余问题,大量的女青年流被吸引到城里,家庭手工业的衰落促使妇女劳动力在农村形成市场. 妇女经济地位的提升,对其家庭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