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听潮》学案(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下) (2).doc
4页丰都县三坝乡中学八年级语文学案课题:《听潮》 一、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课文的重要字词;2.领悟修辞、词语对情感表达的作用;3.通过诵读体味作者对海的喜爱、对光明的追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二、目标链接[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后引申为一切的言词[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常见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1)比喻:其作用是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2)拟人:其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3)排比:其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4)反复:其作用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5)设问:其作用是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6)反问:其作用是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作家作品常识梳理: 《听潮》的作者是 ,原名 ,选自《 》,其代表作有 。
一、结合“十注”,带疑初读要求:细读默想 用心十注 抓关键句1.给加点字注音,并选择其中一个或多个造句窗棂( )赏鉴( )深黯( )云汀( )偎依( )恍惚( )慵懒( )酣梦( )汩汩( )战栗( )罅隙( )嗥叫( )眼睑( )芳醇( )镶嵌( )造 句: 2.形近字辨析,注音并组词1. 汨: ( ) 2. 栗: ( ) 3. 睑: ( ) 汩: ( ) 票: ( ) 脸: ( ) 3.把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填在后面的括号里1)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 )(2)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蒙眬欲睡似的。
)(3)远处灯塔上的红光镶在黑暗的空间,像是一颗红玉 )(4)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 )4.你认为本文还有哪些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请摘抄如下:比喻: 拟人: 其它: 二、句子赏析(可在本题三句以外另选句子赏析)。
1.大海上一片静寂赏析: 2.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蒙眬欲睡似的赏析: 3.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赏析: 我选的句子是: 我作的赏析是: 我选的句子是: 我作的赏析是: 小组内交流:为什么选这一句?怎样读好这一句?小组朗读展示,可以一个小组一句,也可以是单个人,形式多样化三、作业: 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详细阅读课文内容,把课文内容读熟读透,为下节课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丰都县三坝乡中学八年级语文学案课题:《听潮》 授课人:冉 涛一、学习目标1.学会表述比喻、拟人修辞美的一般方式;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写景抒情的写法;3.通过诵读体味作者对海的喜爱、对光明的追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二、目标链接散文中往往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绘景状物、抒发情感形象生动的修辞,常使语言诗意动人,生动形象,有亲切感,能增强文章的气势鉴赏散文语言修辞的表达效果,感受散文语言的形象美、气势美、情感美等一)比喻、拟人手法是如何体现语言美的:修辞效果:比喻:化抽象为具体 化深奥为浅显 化生疏为熟悉拟人:化静态为动态 化无情为有情 化无声为有声 化平淡为生趣二)散文修辞美(比喻、拟人)的一般表述方式: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 比作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的 特点,表达了作者 情感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 以人的 (语言、动作、神态、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的 特点,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三、学习过程一、明确目标二、知识梳理 要求:小组合作学习(阅读、勾画、批注、讨论、交流)目标链接,梳理知识。
三、示例解析[例]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表述示例]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春雨”比作“牛毛”、“花针”、“细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的细、密、美、闪闪发光等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四、根据你上节课找出的句子,按照上面的示例,进行句子赏析:鉴赏的句子: 表述: 五、内容解读:1.题目为什么要以“听潮”为题,而不以“看潮”为题? 答:文章以房中听潮开始,以房中听潮结尾,时间是在晚上通篇大部分笔墨用文字塑造声音的形象,故而日:“听潮。
2.听潮的时间、地点是什么?答: 时间:一年夏天;地点:寺院里一间靠海湾的楼房3.听潮时“我”和妻子的心情是怎样的?答: 欣幸 4.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潮水?答: 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来描写潮水 5.文中描写了“潮”的哪几种情景(状态)?从哪些句子或词语可以看出?答: 落潮、涨潮初起、涨潮达到高峰 三种情景 或海睡、海醒、海怒 6-2 9、13-1 14-2、15-1-2 16 6.作者从哪些角度对潮来时的景况进行了描写?答: 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 描写了声音、形态、气息、动作 7.作者写“岛、山、星星入睡”的作用是什么?答: 衬托大海进入了梦乡 8.作者用“疯狂”、“汹涌”、“吞没”、“泼溅”、“响雷般的怒吼”等词,想表达出大海什么样的性格?答: 大海勇猛无畏的性格。
9.面对“疯狂”“汹涌”着的海潮,妻子和“我”的感受分别是什么?答: 妻子:楼“塌”“战栗”“怕”;“我”:“爱愤怒的海”说明我渴望斗争 10.文中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答: 表达了作者溺爱大海尤其是溺爱海潮的思想感情 11.你认为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答: 第一部分(1--4自然段),点出听潮的时间、地点和潮来时的概况 第二部分(5—2l自然段),描写落潮、涨潮初起、涨潮达到高峰时的情景,对大海尽情赞美讴歌 第三部分(最后一自然段),直抒胸臆,表达作者溺爱大海尤其是溺爱海潮的感情 12.你认为本文的主旨是什么?答: 作者通过叙述他和妻子在海边“佛国”听潮的一段经历,描写了潮前、潮涨、退潮时海景的变化,讴歌了大海的雄壮美和它的伟大力量,表达了作者对海的喜爱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六、作业: 背诵课文第6~17自然段4用心 爱心 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