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向度的社会解读.ppt
17页《单向度的人》读书报告简要生平• 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t Marcuse,1898一1979)是法兰克富学派最为知名的激进哲学家,美学家,法兰克福学派左翼主要代表被西方称誉为“新左派哲学家”• 在20世纪60年代末欧美出现了声势浩大的新左派运动和学生造反运动,马尔库塞被公认为这场运动的“精神领袖”、“青年造反者之父”人们甚至把他和马克思和毛泽东一起并称为社会主义运动的“三M”(Marx.Mao.Marcuse)• 马尔库塞的生平和著作给人的鲜明印象是:始终站在资本主义社会实践斗争的最前例,始终把对哲学、文化、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与对资产阶级社会的现实状况的批判结合起来离开他生平所经历的社会事件,尤其是离开资本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就不能理解马尔库塞的哲学、美学思想《单向度的人》的时代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迎来了新一轮的高速发展,致使资本主义社会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马尔库塞在他1964年出版的《单向度的人》这本书中深度剖析了隐藏在资本主义社会虚假繁荣背后的一系列“单向度”问题,马尔库塞的这种对时代的焦虑,以及对现代人生存处境的焦虑,震撼了一个时代,影响了一个时代。
时代背景之魏玛时期的德国魏玛共和国是形容1919年至1933年期间统治德国的共和政体之历史名词由于共和国的宪法(一般称之为《魏玛宪法》)是在魏玛召开的国民议会上通过的,因此这个共和政府被称为魏玛共和国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政治局势动荡不安,下层工人经常罢工,又有许多右翼分子企图复辟帝制,共和国政府对双方都采取严厉镇压的政策马尔库塞也曾怀着澎湃的革命热情在19岁时参加了柏林的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运动,并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然而当时的德国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却背弃了革命目标,并且在社会民主党内又发生了一系列暗杀活动于是到1919年德国十一月革命失败后,马尔库塞退出了民主党• 直到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成为国家元首,实行纳粹主义独裁,建立纳粹德国(又称“第三帝国”),魏玛共和国灭亡在魏玛时期的德国生活的这段精力对马尔库塞的影响是巨大的在他的许多著作中都有体现时代背景之作为工业文明典范的美国•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马尔库塞经巴黎、日内瓦流亡到了美国成为这个在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皆为发达工业社会的典型的见证人1940年加入美国籍,在美国,起初他在法兰克福学派迁住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研究所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美国战略情报研究所工作。
• 早年试图对马克思主义作一种黑格尔主义的解释,并以此猛烈抨击实证主义倾向从50年代开始,主要从事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分析和揭露,主张把弗洛依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他认为现代工业社会技术进步给人提供的自由条件越多,给人的种种强制也就越多,这种社会造就了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没有创造性的麻木不仁的单面人• 对美国这个典型的发达工业社会的亲身体验,使得马尔库塞注意到技术理性的体制化己经成为一种统治手段,发展到极端异化的程度,深深地压抑着人们的心理于是本着怎样解除这种异化,怎样使这种统治下的人重获自由的目的,马尔库塞试图寻求一条解放的道路,即爱欲解放1955年整理出版的《爱欲与文明》和他的最重要的代表作《单向度的人》即是这个时期探索的成果影响• 马尔库塞结合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主义,在人性的立场上,他从工具理性批判入手,深刻揭露、分析了资本土义社会总体异化的现实,为人们观察、认识现代工业社会寻找和确立了一种新的维度• 在书中,马尔库塞提出了自己的拯救理论——“乌托邦—革命论”,使其六十年代一度成为新左派运动和学生运动的精神领袖,有“青年造反之父”之称他的社会批判理论立足于当代发达工业社会的现实状况,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感。
让人们不得不反思自身的时代处境,反思人性在现时代的意义他毕生致力于对社会弊病的揭示和发达工业社会人的异化现象的根源探索和解除异化,寻求解放道路的努力单向度的社会”解读• 这部著作的中心论题是:当代工业社会是一个新型的集权主义社会,因为它成功的压制了这个社会中的反对派和反对意见,压制了人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向度,从而使这个社会成了单向度的社会,使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从单向度的社会极其表现、单向度的思想和进行替代性选择的机会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以发达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为视角具体剖析当代极权主义和封闭的意识形态的现实状况及原因单向度的定义• 何为“单向度”呢?“向度”(dimension)一词又可理解为“方面”和“维度”,这里把它译做向度,主要是表达价值取向和评判尺度的意思单向度”在今天己经是最脍炙人口的概念之一单向度的人,即是丧失否定、批判和超越能力的人这样的人不仅没有能力去追求,甚至也不再有能力去想象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这正是工业社会极权主义特征的表现单向度的社会及其表现1.集权主义的形成:工具理性与人的同质化在《单向度的人》中,他提出无论是纳粹德国、社会主义的苏联,还是民主制度的美国,它们都是工业化国家,为什么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极权主义,这种新型的极权主义与古典的以暴力为唯一支撑物的政治极权主义之间有什么不同,它不是依靠暴力行使统治权的,但是它又是如何进行统治的呢?• 在文中马尔库塞分析:孤立地看,社会各个生产部门呈现出合理化的性质,然而总体上却是非理性的,因为生产的目的不是使人获得自由,而是使人丧失自由,也就是说,使人更加依附于机器以及机器化的国家组织,丧失了人的独立性和自由精神。
因此发达的工业社会是一种新型的极权主义社会,但他与传统的政治极权主义不同,它不是依靠暴政进行统治,而是借助于技术的合理性,在技术和理性的名义下,压制社会中的反对力量和否定力量这种极权的力量不仅发生在生产领域,它己经渗透到了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生活各个领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技术理性才成为一种政治统治,一种意识形态的统治,甚至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肯定性的思维方式• 所以在马尔库塞看来,极权主义无关社会的政治制度,不管是社会主义人民民主专政,还是德国的纳粹主义,抑或是美国的民主制度,都会发生极权主义,因为极权主义与工业和技术有关,是伴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 但是,也正是因为这里,马尔库塞的理论显示出了它的局限性:把技术理性等同于工具理性,认为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是对立的两极,技术理性的张扬必然导致价值理性衰亡这种理解既没有看到技术活动本身内在的价值和伦理含义,也抹杀了它的巨大社会功能事实上,正是借助于技术理性,人类才开创了一个控制自然、以自身为价值原点和世界中心的主体性时代人类所创造的文明和所达到的历史进步,是技术理性不可磨灭的2.被遏制的意识形态:技术理性与人的程式化• 意识形态新的控制形式:技术理性代替政治理性。
技术理性的极权化表现在政治领域中,就出现了以技术理性替代政治理性,行使着意识形态的统治功能• 本书的第一部分“单向度社会”全面分析了当代发达工业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学艺术、语言文字中的同化与整合趋势马尔库塞指出,当代工业社会中的技术理性正替代政治理性而成为社会新的控制形式,政治领域和话语领域都处于封闭之中,不幸意识正被幸福意识取而代之,单面性深入到了人的精神深层甚至本能中,一切超越因素都受到拒斥,社会正失去其双面性(肯定和否定)而成为只有肯定面的单面社会• 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马尔库塞开头便说道:“发达工业社会却使批判面临一种被剥夺基础的状况技术的进步扩展到整个统治和协调制度,创造出种种生活(和权力)形式,这些生活形式似乎调和着反对这一制度的各种势力,并击败和拒斥以摆脱劳役和统治,获得自由的历史前景的名义而提出的所有抗议”发达的工业社会消除了私人与公众之间,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对立,它通过技术进行社会控制,并通过技术形成一种新的、更有效的、更令人愉快的形式• 因此,马尔库塞认为,思想自由不再是经济自由的表现,而是舆论自由的反面,是由技术理性控制的“自由”• 在马尔库塞的眼里,独裁主义国家“有组织的恐怖”已不复存在,并已转为“福利国家”即它是通过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使其生活更为舒适和安逸来对其进行全面控制。
换言之,社会控制的现行形式在新的意义上是技术的形式在当代,技术的控制看来真正体现了有益于整个社会集团和社会利益的理性,以致一切矛盾都是不合理的,一切对抗似乎都是不可能的• 总而言之,发达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己经是失去批判性和否定性的“单向度”的意识形态,从现实生活到社会文化、从政治意识到主体思维,无一不在技术理性的操控中,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已被技术理性遏制,处于无处可逃的封闭域中启发与感想• 读完本书第一部分之后对于我的启发在于:一个自由的人必须首先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一个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他往往会被他人抑或是社会群体所操纵而浑然不知而我觉得一个具有独立思考意识的个体,首先应该具备一定的批判意识,必须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一切事物,而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要有所肯定、有所否定,并在此基础上有所超越,只有这样,才能在精神上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