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肉牛牦牛战略研究13.我国肉牛牦牛产业政策分析

34页
  • 卖家[上传人]:德鲁****堂
  • 文档编号:376145391
  • 上传时间:2024-01-0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55.66KB
  • / 3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中国肉牛牦牛产业政策分析产业政策是指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形式,从而提高供给总量的增长速度,并使供给结构能够有效地适应需求结构要求的政策措施。产业政策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机制。肉牛牦牛,作为重要的畜产品,其发展水平代表着一国的经济及人民生活质量,因此肉牛牦牛产业政策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国肉牛产业发展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建设。 第一节 肉牛牦牛产业政策演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肉牛产业政策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都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是其曲折的演变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结束了肉牛产业政策受计划经济影响而一变再变,无法健康持续发展的困局。自1979年出台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取消家庭经营牲畜的限制以来,我国的肉牛牦牛产业政策的制定开始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肉牛产业也走上了良性的发展道路,肉牛产品生产基本上保证了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根据我国肉牛产业发展历程,参照我国畜牧业的发展经历,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肉牛牦牛产业政策的演变大体上可分为4个阶段。一、役用牛为主的时期(1949-1978年)1949年新中

      2、国成立时,全国牛存栏不到5000万头,这一时期的牛主要作役用,牛是农业生产的最重要动力,为保证农业生产的需要,牛作为役畜是禁止屠宰的。20世纪70年代,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役用牛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有所降低,开始了役肉兼用和肉役兼用型品种的生产。这一时期的肉牛产业政策,没有单独体现,甚至在畜牧业产业政策中很少提到,在此,主要是根据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来进行介绍,主要包含4个小阶段。 耗牛是中国的主要牛种之一,仅次于黄牛、水牛而居第三位。牦牛自古至今是青藏高原牧区的优势种家畜和当家畜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牦牛是牛属动物中,能适应高寒气候而延续至今的珍稀畜种资源,是世界动物中地理分有很有限的少数家畜之一。因为毛牛主要分布在青海、西藏、四川、甘肃、新疆、云南等地,而且目前尚未发现关于耗牛的产业政策,所以在本章的介绍中就不再单独介绍耗牛产业政策情况,而是穿插到各相应地区的介绍之中。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2年)1.生产政策1949年,农业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农业生产会议,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到会讲话。会议根据首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和中央人民政府确立的恢复工农业生产的总

      3、方针,确定1950年的农业生产方针以恢复为主。畜牧业主要是繁殖耕畜和各种家畜,保护现有,奖励繁殖。2.流通政策自由买卖市场定价。政府的行政管制不明显。3.影响广大农、牧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畜牧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据1952年年底统计,全国大牲畜、猪、羊分别达到7645.8万头、8976.5万头和6177.9万只,每年递增率分别为8.4%、15.8%和13.4%。以抗日战争前历史最高年水平为100计算,大牲畜、猪、羊头数分别达到了106.9、114.3和98.8。(二)农业合作化与大跃进时期(1952-1960年)1.生产政策农业合作化时期,大牲畜逐步归集体所有;1956年,农业合作化进入高潮,到1956年9月,加入高级农业社的农户已占全国总农户数的91.2%,耕畜也基本上从个体私有转变为集体所有。大跃进时期,“浮夸风”等严重影响了农村畜牧业发展;1960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了全国畜牧书记会议。会议提出了“以猪为首,猪牛并重,全面地高速度发展畜牧业”的方针。会议参照各省汇总的数字,提出了高指标的发展计划。2.流通政策1954年,国家对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羊皮、牛皮、猪皮等均被列

      4、为二类物资,由国家统一收购、统一分配,政府定价,基本上没有市场买卖。生产者在完成交售任务后,多余部分方可自由上市出售。3.影响农业合作化对保障城镇居民生产、生活供应起了一定作用;但对刚刚恢复战前水平的畜牧业商品生产却起了抑制作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产生的“浮夸风”等,使中国畜牧业蒙受了重大损失。(三)调整时期(1960-1966年)1.生产政策1961年1月,中共中央八届九中全会正式通过了调整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根据这个方针,在畜牧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上一时期的高度集中化有所缓和。2.流通政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发展大牲畜的几项规定中要求做到:“有计划地、有领导地开放牲畜交易市场,打开省、专、县、社的界限,互通有无,调剂余缺,价格由买卖双方自行议定”。3.影响经过国民经济的调整,我国畜牧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全国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1957年为12.9%,1960年曾下降到6%,1965年上升到14%。各类牲畜年末存栏头数均有显著增长:大牲畜,1960年曾下降到7336万头,1965年上升到8421万头,比1960年增加1085

      5、万头,较1957年增加39万头。(四)“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1.生产政策“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公养私养并举,以私养为主”的养猪方针实际上难以实行。许多地方原来对社员养猪的一些鼓励措施被取消了,对社员饲养家畜、家禽加以种种限制。农民家庭经营畜牧业的权利被剥夺,农民作为商品生产者的地位再次遭到否定。2.流通政策“文化大革命”中,许多地方曾一度关闭集贸市场,限制牲畜出境,堵塞了流通渠道。3.影响畜牧业生产连年下降。全国猪年末存栏数,1966年年底为1.93亿头,1969年年底下降到1.73亿头;下降的省份,1967年为18个,1968年增至24个。1967年年末全国绵山羊存栏数为1.44亿只,1969年下降到1.40亿只。二、肉牛产业发展初期(1978-1992年)自1978年实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以后,畜牧业开始迅速发展起来,全国牛数量开始逐渐上升。1979年2月,国家颁布关于保护耕牛和调整屠宰标准的通知之后,禁止对能繁母牛和种牛进行屠宰,提高了对能繁母牛和种牛的保护力度,但是允许菜牛或肉用牛经过育肥后进行屠宰,这一政策使我国肉牛产品的有效供给能力大大提高,大大促进了

      6、肉牛养殖业的发展,使全国养牛业从以饲养役牛为主逐步向饲养肉牛为主转变。1.生产政策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和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广大农、牧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得以发挥,畜牧业生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在197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要求“大力发展畜牧业,提高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同时,对发展畜牧业的政策作了重大调整。“继续鼓励社员家庭养猪养牛养羊,积极发展集体养猪养牛养羊”,并鼓励农、牧民户养大牲畜,不限数量,给了农、牧民根据自己的条件决定饲养畜、禽种类和数量的自主权。1980年3月,国务院批转的农业部关于加速发展畜牧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取消禁宰耕牛的政策”。1992年,中共中央在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中再次强调“要把一切行之有效的鼓励畜牧业发展的政策落实到各家各户”。2.流通政策逐步取消了派养派购制度。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1986年农村工作的部署中明确指出:“牧区畜产品要坚持开放,不要退回去。各地要针对放开后出现的新情况,采取积极措施加以疏导,使木材和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尽快步入正轨”。“流通领域必须坚持实行多渠道经营。国营商

      7、业一定要加快改革的步伐,增强经营活力,解决流通费用过高的问题,利用自己的条件,掌握必要的货源,积极参与市场调节,发挥平衡供求的作用”。改革活畜和畜产品购销价格体制。1985年,国家取消统一定价,改为在国家指导价格下的议购议销,多数畜产品价格已经完全放开。3.影响这一时期的政策大大提高了农牧民养殖的积极性,使肉牛产品的有效供给能力大大提高,尤其“取消禁宰耕牛”等政策的出台,使我国养牛业从以饲养役牛为主逐步向饲养肉牛为主转变。总之,这一时期的相关产业政策为肉牛产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三、肉牛产业快速发展阶段(1992-2007年)1992年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肉牛业发展的政策,增加了对养牛业的资金和物质投入,特别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扶植的“秸秆养畜”示范项目(1992-2000),这个项目以充分利用农村秸秆资源为出发点,大力发展农村家畜生产,极大地推动了肉牛产业,尤其是农区肉牛业的发展,中原和东北地区的秸秆饲料资源优势逐渐显露,“秸秆养畜”项目使肉牛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997年,国家把调整畜牧业的重点放在研究、开发、推广优良肉牛品种和提高肉牛产品质量上。2003年国家

      8、启动肉牛肉羊优势区域发展规划(2003-2007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家相继出台了各种政策对肉牛养殖业进行扶持,许多农村地区出现了养牛的生机,肉牛养殖呈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四、当代肉牛产业政策(2007年至今)2007年上半年,按照农业部和财政部领导的批示,两部门联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提出了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政策思路: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依托具有创新优势的现有中央和地方科研力量和科技资源,围绕粮食等主要产业发展需求,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建设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服务国家目标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从而在每一个产业中形成一支服务国家目标的基本研发队伍。2007年,国家率先启动了10个产业技术体系,在畜牧方面率先启动了生猪和奶牛两个体系;2008年,又启动第二批40个产业体系,肉牛产业技术体系便是其中之一。经过两年多的运行,肉牛产业技术体系按照国家要求调整为“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共设立6个功能研究室,涵盖29个岗位专家及34个综合试验站。其中,遗传育种和繁殖方面共设立8个岗位,疾病控制功能研究

      9、室设立6个岗位,营养和饲料功能研究室设立8个岗位,加工与质量控制功能研究室设立4个岗位,设施与环境控制功能研究室设立2个岗位,产业经济功能研究室设立1个岗位。34个综合试验站分别设在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牦牛综合试验站5个,黄牛综合试验站29个。1.肉牛主产区方面自2008年肉牛优势区域发展规划(2008-2015年)发布以来,中央和主产区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推进规划实施,主产区肉牛业得到较快发展,优势区域建设取得明显效果。规划中涵盖了中原肉牛区、东北肉牛区、西北肉牛区和西南肉牛区共4个优势区域。2.肉牛良种方面农业部畜牧业司在2011年畜牧业工作重点中明确指出,要加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畜禽品种改良,落实生猪、奶牛、肉牛和绵羊良种补贴政策,做好肉用种公牛生产性能测定工作。在政策实施上主要体现在将会继续实施畜禽良种工程,加大对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肉牛原种场、资源场和种公牛站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肉牛新品种选育。扩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工程实施范围,支持肉牛优势区域发展标准化肉牛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扩大良种项目补贴实施范围,对选择肉牛优质冻精实施人工授精的养殖场给予补贴。2011年11月30日,农业部颁布了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11-2025),提出到2025年培育58个肉牛新品种,品种登记覆盖到主要品种,实现全部肉牛种公牛的生产性能测定和遗传评估,青年公牛后裔测定率达到50%以上,引进品种采精公牛自给率达到80%以上,冷冻精液基本普及推广,肉牛屠宰洞体重提高15%20%,奠定肉牛业发展的优良种源基础。3.肉牛养殖合作社方面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已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获取规模效益的有效途径,肉牛养殖合作社的形成将是实现肉牛规模化养殖,强化牛源基础建设,优化产业组织结构的战略手段。而合作经济组织模式的建立,

      《肉牛牦牛战略研究13.我国肉牛牦牛产业政策分析》由会员德鲁****堂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肉牛牦牛战略研究13.我国肉牛牦牛产业政策分析》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