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doc
10页《印象与真相: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一、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如何使用认知冲突策略来培养高中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我设计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认知冲突理论来源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其认为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往往已具有“元认知”,并总试图利用它来同化并顺应,以理解新知识如果元认知无法解释新知识,就可能产生“认知冲突”伴随着认知冲突的产生,学生的思维开始兴奋,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思维活动也处在最佳状态这种状态既是教师和学生心理交流的接触点、共振点,也是教与学的共同机遇,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契机采用认知冲突教学策略,关键是设置能引发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对于历史学科而言,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是学生学会利用史料进行论证、尝试对历史事物进行解释、理解唯物史观原理的最佳时间而问题的最终解决,则是学生感悟史学魅力、升华家国情怀的最好方式因此,在历史教学当中使用认知冲突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进一步优化历史课堂教学二、教学背景分析(一)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1.教学地位: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在单元学习中具有基础地位。
认识两宋政治方面的新变化对于理解两宋在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起着重要作用2.知识结构:本课内容共分四个子目,“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南宋的偏安”四个子目具有前后递进的逻辑关系先讲“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由强化集权的弊端进入第二子目“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由于解决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的需要,引发变法运动,也就是第三子目“王安石变法”变法引起激烈党争,加速北宋衰亡,北宋灭亡后出现南宋,因此又有第四子目“南宋的偏安”3.教材对比: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当中包含了“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当中包含了“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当中包含了“金灭辽及北宋”“南宋的偏安”除过“王安石变法”在初中历史教科书中未曾涉及,其余内容均已有所学习4.教材整合:初高中历史课本知识衔接非常紧密这是统编版高一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的特点之一那么,为了避免对初中历史相关内容的简单过多重复,激发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培养高中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本人依据新课标的内容要求,将单元知识进行整合,调整其顺序为:第一讲(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第二讲(两宋的经济和社会),第三讲(两宋的文化和科技),第四讲(辽夏金元的统治和影响)。
分别对应课本的第9课、第11课、第12课、第10课将认识两宋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和认识辽夏金元诸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作为本单元学习的目标和重点在如何使用认知冲突策略来培养高中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导思想之下,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了主题为:“印象与真相: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的第一讲教学内容,通过设置一个个问题情境“说说你对宋朝的印象”、“宋朝是个统一王朝吗”、“为什么宋朝不能完成真正的国家统一”、“宋朝缺少忠臣良将吗”、“宋朝的制度不好吗”,制造一个个认知冲突将本课原有的教材内容也重新做了调整,在第一部分“宋朝是个统一王朝吗”当中,主要学习宋朝的政权统治情况,包括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政治和军事关系等,比如北宋建立的背景、澶渊之盟、宋夏和议、“靖康之变”、绍兴和议在第二部分“宋朝缺少忠臣良将吗”当中,主要学习宋朝的科举制度、士大夫政治、“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岳飞抗金、“党争”的基本史实在第三部分“宋朝的制度不好吗”当中,主要学习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三部分内容之间逻辑清晰、环环相扣,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实现学生主体地位,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学生情况分析1.优势:处于高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能够对历史事物进行初步的分析和理解;而且好奇心重、求知欲望比较强烈2.不足:高中生正处于思想的叛逆期,在面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时容易产生心理懈怠;认知水平有限,思辨能力不足,学科核心素养较为欠缺,对史学方法和史学态度缺少认识;而且缺乏学习自主性三、教学目标(一)总体目标认识两宋政治方面的新变化;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二)具体目标:1.通过时间轴认识两宋的历史位置,通过疆域图认识两宋的地理位置和政权形式素养目标:时空观念)2.通过对几个问题的探究,使学生认识本课的基本史实,逐渐掌握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方法和能力,培养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素养目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3.通过学习宋朝的士大夫精神,以及范仲淹、王安石、岳飞、文天祥等文臣武将的爱国史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目标:家国情怀)四、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评价、统治危机的出现及王安石变法二)教学难点探究宋朝未实现真正统一的原因,从中培养学生的史学素养五、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一)教学资源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2)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史料教学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观察法、讨论法六、板书设计(一)单元概况(二)时空观念(三)印象与真相: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印象真相学习感悟宋朝是个统一王朝吗国家基本统一,但未完全统一辩证(两面性)宋朝缺少忠臣良将吗文臣武将精忠报国,但党争加速国家衰亡多元(不唯一)宋朝的制度不好吗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但也导致国家积贫积弱客观(讲证据)七、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分钟)1.教师活动:播放视频:诗词朗诵岳飞的《满江红∙写怀》。
教师讲授“语文老师说,‘诗以言志’,这首《满江红》抒发了岳飞精忠报国的热情;历史老师说,‘以诗证史’,这首《满江红》反映了南宋抗金的历史今天,就随历史老师一起走进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元的历史2.学生活动:认真观看视频,听老师讲授3.设计意图:播放诗词朗诵短视频,营造历史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阅读爱国诗词,感悟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渗透家国情怀;以诗证史,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二)单元概况(2分钟)1.教师活动:教师讲授:单元目录整合,第一讲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第二讲 两宋的经济和社会,第三讲 两宋的文化和科技,第四讲 辽夏金元的统治和影响单元重点讲解,一是认识两宋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二是认识辽夏金元诸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学生活动:对比单元目录,重新整合思路,产生学习期待3.设计意图:通过单元知识整合,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单元知识体系,明确学习目标,为后续学习做铺垫三)时空观念(3分钟)1.教师活动:设计两项活动,先是“找人填空”,再是“看图说话”2.学生活动:举手作答,积极参与3.设计意图:通过填补时间轴、观察疆域图,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课堂参与意识,增强对后续学习内容的理解力和积极性;通过看图说话过程中学生的讨论与对话引发认知冲突,萌生继续探究“宋朝真相”的兴趣。
四)呈现主题(1分钟)1.教师活动: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同学们对宋朝的印象各有不同、甚至相互之间说法冲突但却都给出了自己正当的理由那么到底谁对谁错呢?还是我们对宋朝的印象不够全面?那真相又是什么呢?带着这样的思考进入我们本单元的第一讲内容:‘印象与真相:两宋的政治和军事’2.学生活动:认真听老师点评,陷入思考3.设计意图:自然过渡到主课学习五)合作探究一(10分钟)1.教师活动:教师提问:“印象当中宋朝是个统一王朝吗?”让学生自由讨论然后进行引导“有人说,宋朝是统一的王朝开始向学生逐步展示五代十国地图和朝代表的图文材料,引导学生说出宋朝“是统一”的理由: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形成长时间的稳定统治再引导学生“有人说,宋朝不是统一的王朝同样向学生逐步展示燕云十六州地图和相关的文字材料,引导学生说出宋朝“不是统一”的理由:①宋朝未收复失地和实现民族统一再向学生展示秦、汉、隋、唐统一王朝的政权图和历代国土面积表,让学生将其与宋朝进行比较,得出宋朝“不是统一”的理由:②与历史上的统一王朝相比,两宋并未实现开疆拓土,也未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有效地管理,始终处于与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
2.学生活动:思考问题,阅读材料,认真探究3.设计意图:通过利用图文材料,在教师引导下从“是”和“不是”两个方面去思考,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核心素养4.教师总结,学生感悟:教师进行探究结果的总结,引导学生注意探究结果的两面性,向学生展示《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当中对于历史事实和历史解释进行解读的文字材料,结合对“宋朝是个统一王朝吗”这一问题的探究过程让学生理解概念的同时,体会史学方法再展示钱穆先生照片和《国史大纲》当中的有关史学态度的文字材料,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本国历史使学生能够正确区分“历史事实”和“历史解释”,认识“历史事实”具有客观真实性、“历史解释”具有主观多样性从中感悟:历史具有两面性,无论人、事、物不仅要认可历史事物积极的一面,也要包容、尊重历史事物的不足之处对以往历史怀有一种温情和敬意再让学生思考“今天的中国是个统一国家吗”这一问题,向学生展示中国地图“中国一点都不能少”,引导学生得出答案:祖国是基本统一,但未完全统一之后进一步提问“祖国为什么未完全统一?”再引导学生得出答案:因为我们是骨肉同胞,因为我们爱好和平,不愿意通过武力解决最后再回头思考“宋朝是个统一的王朝吗?”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做出客观的历史解释:宋朝是基本统一,但未完全统一。
探究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史学方法、史学态度以及家国情怀六)合作探究二(12分钟)1.教师活动:设置问题链,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宋朝不能完成真正的国家统一?是统治者不想统一?还是宋朝的百姓不想统一?是缺少能够统一的忠臣良将?还是没有好的制度保障国家的发展壮大?亦或是还有其他什么原因呢?”让学生自由讨论然后逐步向学生展示《雪夜访普图》和图片的解读材料,让学生思考宋太祖是个怎样的人?提醒学生此图的作者和图片证史的弊端之后再出示文字材料《续资治通鉴长编》当中有关宋太祖“别置封桩库”的记载让学生借助材料继续思考“统治者想不想统一”的问题最后展示燕云十六州地图和有关百姓想要回归的故事,以及陆游的诗词《关山月》,让学生观察地图、阅读故事和诗词,思考“百姓想不想统一”的问题教师继续引导:那么,宋朝未能完成真正的统一是因为缺少忠臣良将吗?先让我们来看看宋朝的人才选拔制度给学生展示宋朝科举制度发展的文字材料和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到:宋朝的科举制度要求更严格、选官范围更广泛、选拔更重品能修养(士大夫精神)提供史学论著当中有关描述宋朝士大夫政治的文字材料,引导学生认识到:士大夫在宋朝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主角联系课本知识,阅读相关文字材料,展示范仲淹、王安石、岳飞、文天祥的人物图片,让学生从中感悟:文臣更是志士,武将精忠报国。
展示王安石、司马光、岳飞庙、秦桧下跪的图片,例举党争:改革派与保守派、主战派与主和派使学生认识:宋朝的党派之争引发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加速宋朝的衰亡最后再提供史学家柳诒徵就王安石变法和北宋晚期党争评论的文字材料,引导学生认识到:无论是变法还是党争,其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救国宋朝有太多的士大夫身上饱含着浓厚的家国情怀《续资治通鉴长编》有载,“太祖别置封桩库,尝密谓近臣曰:‘石晋(后晋石敬瑭)割幽燕以赂契丹,使一方之人独限外境,朕甚悯之欲俟斯库所蓄满三五十万,即遣使与契丹约,苟能归我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