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 《蜀相》(课件)-高二语文新教材同步备课(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教案课件-部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ptx
30页文本解读】蜀相是七言律诗,结构严整,法度森然这首诗抒写作者游览武侯祠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诸葛亮才干、德行的称颂及对其“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也暗含着感时忧国的情怀和以身许国的抱负全诗情感深沉悲壮,有厚重的历史感学习时要反复诵读涵泳,并联系出师表等文,加深对诗人情志的理解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3.2课 蜀相他是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一位用他的诗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心灵的诗中圣哲他是仁爱传统精神的集大成者,他是辉煌唐诗队伍的领军人物,他是目光敏锐烛照黑暗的孤独的歌手,他是上下求索壮志难酬的执著的斗士他是谁?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他激趣导入素养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其成就,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2.抓住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诗人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4.背诵全诗目 录知人论世01初读课文02文本研读03拓展阅读04n知人论世第一部分了解杜甫杜甫(712 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相关背景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此时的杜甫,暂住于城西的浣花溪畔在此之前的五年,他颠沛流离,一度身陷安史叛军中,目睹了安史之乱中兵火连天、百姓涂炭、田园荒芜的景况,加之唐肃宗昏庸,宠信宦官,排斥功臣,这使得早年间一心想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他倍感失落,对时局的忧虑也始终徘徊在心头正是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下,杜甫游览了成都城外的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蜀相一诗解题蜀相“蜀相”,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封为武乡侯n初读课文第二部分1.明确字音祠(c)济(j)捷(ji)襟(jn)预习检查n2.解释下列词语丞相祠堂:锦官城:柏森森:空:频烦:开:济:出师:即诸葛武侯祠成都的别名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犹“频繁”,多次开创扶助出兵(二)诵读感悟1诵读课文,用“/”划分朗读节奏,并用“”标出这首诗的韵脚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n诵读提示:(1)七律句式的节拍有两种划分方式:二二二一,二二一二诵读时每个节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停顿,诵读起来才会有抑扬顿挫的韵律2)律诗中的对仗有的对得工整,有的半对半不对仔细分析此诗对仗的特点,会有助于记诵n文本研读第三部分n问 题 探 究【思考1】理解内容1.此诗写诗人在武侯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武侯祠”,有何深意?明确 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追思、仰慕、钦敬诸葛亮写武侯祠可以由祠写到诸葛亮,写祠是为了写人,因此题为“蜀相”n问 题 探 究【思考1】理解内容2.开头两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起什么作用?明确 作用: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崇敬之情n问 题 探 究【思考1】理解内容3.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明确 准确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三足鼎立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为济世雄才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
两句十四个字就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n问 题 探 究【思考1】理解内容4.尾联中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其中是否包括杜甫自己?明确 尾联中的“英雄”是指失败的英雄,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这英雄也包括杜甫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本怀着“致君尧舜上”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他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痛苦的这两句诗也就寄托了杜甫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哀,是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而成的千古名句n问 题 探 究【思考2】品味语言1.“丞相祠堂何处寻”中的“寻”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明确 “寻”字表明杜甫此行不是漫不经心的信步由之,而是专程拜访;“寻”字为下面的诗句张本叙事,引出下面对蜀相祠堂的描写,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强烈的敬仰之情和对自己报国之志的感慨n问 题 探 究【思考2】品味语言2.颔联的诗眼是什么?试分析其表达作用明确 诗眼是“自”“空”,颔联表现的是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的气氛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一用“自”“空”两字修饰,所含之情就大为转折: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由此便使人自然生出“感悟怀人”之意。
n问 题 探 究【思考2】品味语言3.简要分析“长使英雄泪满襟”中“长”字的表达效果明确 一方面表现诸葛亮的精神对后人影响深远;另一方面表现了诗人怀古伤今的深沉叹惋和感伤n问 题 探 究【思考3】对比与思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蜀 相 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问题:“莫将成败论三分”一句与蜀相中的哪一句意思较为接近?从意蕴看,哪一句内涵更为丰富?请作简析明确 “出师未捷身先死”杜诗这一句内涵更为丰富,除了交代史实外,有惋惜、痛心之感,痛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大唐多难,贤相何在?纵有贤相,圣主何在?而“莫将成败论三分”更侧重客观的评述武 侯 庙佚名剑江春水绿沄沄,五丈原头日又曛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正统不惭传千古,莫将成败论三分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明晰主旨n拓展阅读第四部分平江诗事(节选)王威廉在平江,这个湖南岳阳市下辖的县城,关于杜甫之死的思绪拥塞了大脑诗圣杜甫的死,时常听到有人提起,大家笑,笑罢又叹息那个伟大的诗人,怎么就饿成了那个样子,竟然连饥饱都分不清了,牛肉好吃,就把自己生生给撑死了?说这些话的人,听这些话的人,自然都是没有经历过饥馑年代的,但他们这样说完全没有嘲笑的意思,恰恰是出自对苦难的一种恐慌式的探测与掩饰同时,又觉得,这样的死法的确配得上杜甫那个忧国忧民的形象就像李白一样,竟然是醉后捞月,溺水而亡,这似乎注定是李白那种浪漫人生无可替代的结局在平江反复想到杜甫之死,是因为我完全没有想到,在这里会遇到一座杜甫墓祠了解之后,更是惊讶,谁能想到,全国现在竞有八座杜甫墓祠各种说法让杜甫之死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这和安徽当涂那座有定论的李白墓再次形成鲜明对比杜甫,一个现实主义者,他的死却有了某种超现实主义色彩拓展阅读这是给他的艰难人生留下一个逃逸的出口吗?眼前是一面灰墙,前面站着几株绿色火焰似的柏树入口只有一道窄门,上写:阐幽庵看来这曾是一座僧舍走进之后,天井的光垂下来,照亮一口墨绿色的大缸,里边青碧的水应该是积攒多日的雨继续走,来到一个官厅,几张古老的木椅围成方形。
每每看到这样的摆设,我都会想象古人是如何坐在那里聊天他们繁复宽大的衣襟会覆盖和摩擦着椅子,那场面和今天相当不同墙壁上挂着一个巨大的匾额,上书“学海流长”,是清代嘉庆学者张瓒昭所写从官厅出来,是浣花草堂,草这种质朴的植物,几乎成了杜甫的化身人们想起杜甫的生活,似乎总不能离开那些寒风中瑟瑟发抖的茅草跨过草堂的阴影,终于看到了“杜文贞公祠”杜文贞公祠里坐着杜甫的塑像,初看似是青石质地,但细看之下,局部有金色,应该是铜像也许是长期有烟火供奉,塑像显得有些灰暗所幸不是那种彩塑,这种青灰色中透着金属的黄色,在象征意义上,正是属于杜甫的颜色塑像呈现的杜甫干瘦,法令线明显,神色凝重他右手端着一本书,眼睛却没看书,而是望着前方,好像还在忧虑但那眼睛并不畏怯,有种坚定的力量,像是那金属的硬不容回避我站在塑像面前,感受到了这种硬邦邦的力量,有些感动我此前很少去感受杜甫内在的力量,注意力多停留在杜诗上,而忽视了那个人,但仔细想来,杜甫的那股韧性都在他的诗里他不像李白,李白的力量是长啸在外的,他是内敛的,沉吟的,甚至是有些谦卑的他头后方的匾额上写着:诗中圣哲瘦弱之躯,却撑得起这四个字他的墓就在祠后这座墓的形状有些奇特,正面是墓碑,碑两侧是弧形矮墙,像是伸开的胳膊来了一个诗意的拥抱。
碑后的坟茔被青石覆盖,半圆形的顶上还有一块圆形石珠两侧的矮墙后有土坡,可以走上去,上边草木丛生,站在杂草中俯视坟茔,那圆顶如同一顶帽子而那坟茔和后方的土坡之间构成的环形凹陷,又让我想起探测宇宙深处的射电望远镜,杜甫在黑暗的地下还在接收和凝聚着宇宙的神秘诗意吗?墓前有一个方形的小小水坑,内有清水,说是给杜甫写诗之后洗笔用的,来的人沾沾那水,都会才思泉涌同行者大都是写作之人,都笑着蹲身伸手,让清水变成想象中的醍醐正是初夏,湖湘的阳光猛烈,我感到手臂被清凉给拯救了这手,理应写出更好的文章我在拜谒墓祠之后,将照片发给考古学的朋友朋友说墓葬形制不是唐代的,地下不知道,需要勘探我想,一千多年的时光流转,地面上的形制定然毁损无存,现在看到的是光绪年间重建的即便这里的确还存留着几个唐代石雕莲花座,也无法有效地证明什么至于地下勘探,那自然是句玩笑话,谁能为了鉴定墓的真伪就去打扰诗人的休息呢?当地几位学者言之凿凿地说,这一定是杜甫的真墓,列举了许多证据,但都无法打动我我想,其他的八座杜甫墓,一定也会有它们的证据但这其中,一定没有铁证,因为如果有铁证,便不会存在八座墓祠但是,我又越来越愿意相信:平江这座杜甫墓祠,是大诗人的真正归宿。
因为紧挨着墓祠的是一个诗社铁瓶诗社对诗人来说,这世间还有比诗歌本身更好的魂器了吗?更何况,在诗社的另一侧,居然有一所小学,孩子们的笑声随着风传来,那笑声跟唐朝的孩子们发出的,一定一模一样诗和孩子们的笑声具有某种同质性,它们可以超越时间,甚至可以创造未来l问题:请梳理作者拜谒杜甫墓祠的行踪,并概括融入其中的作者的内心感受明确 行踪:经阐幽庵,过浣花草堂,瞻仰杜文贞公祠,拜谒杜甫墓内心感受:作者由杜甫塑像感受到诗圣内在的坚定力量通过拜谒杜甫墓,作者感受到杜甫诗歌的深远影响力n素材积累-杜甫名句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3.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花卿4.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八月十五夜月5.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抒怀6.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登楼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7.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绝句四首8.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前出塞九首8.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佳人结 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