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与技术创新.doc
4页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与技术创新 3100 字 摘 要:对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作文本解读,认为对马克思的资本积累 理论应将《资本论》和《(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的相关内 容综合起来作出研究和理解;该理论中的技术创新思想应包括工艺创 新和产品创新两个部分,它是资本积累及社会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关键词:资本积累;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经济增长动 力一、完整理解资本积累理论涵盖的内容在马克思的经济学系统中,资本积累理论居有特殊的地位, 其涵盖的内容远非我们直观对待所见到的《资本论》第 1 卷第七篇 这一孤立篇章笔者以为,广义而言,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包括和 直接关联的内容,首先包括《资本论》第 1 卷的第七篇《资本积累 过程》,第 2 卷的第三篇《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以及第 3 卷中的前三篇整个平均利润率形成和趋于下降的理论其二,马 克思对于资本积累理论的分析,是散见于整个《资本论》三卷以及 他的经济学手稿中的若干篇章内容,其中:商品二因素即使用价值 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原理是用于对资本积累过程分析的方法论 和分析工具;第 1 卷中的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和第 2 卷中的资本流通理 论可看作是对资本主义积累过程的片面分析,因为资本主义积累过 程或资本扩大再生产过程作为生产和流通的统一,前者是抽象分析 生产,后者是抽象分析流通,二者都是资本积累运动过程的要素和 必要条件;第 3 卷中的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及趋于下降规律的理论,则 是在前两卷分析的基础上,从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即资本扩大再 生产作为生产和流通的统一的现实性上,叙述资本积累过程中的内 在矛盾及其展开;至于马克思的《(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的 相关叙述,则是从另一角度即产品创新和生产部门结构提升的角度, 对《资本论》中的资本积累过程作出了新的补充和叙述,令我们对 马克思的整个资本主义积累理论会有一个崭新的在某种程度上甚至 是具有颠覆性的理解和认识。
资本积累理论在马克思经济学中着笔之多、 跨度之大,是其他的理论部分所没有的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资 本论》的任务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发展及走向的规律, 资本积累理论本身的内容直接就是在叙述资本主义经济形成(原始积累部分)、运行和发展,以及其内在矛盾发展的规律性,特别是其中 的关于剩余价值生产和剩余价值实现的矛盾,作为资本主义积累的 内在结构性矛盾,同其他的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逐渐显露和激 化的矛盾一起,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局限性二、资本积累概念及其实际意义从《资本论》的范畴体系来看,资本积累概念是属于再生产 范畴,考察此概念需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及其循环往复的角 度去作出认识《资本论》中有时也把资本积累作为资本主义扩大 再生产的同义语来对待从概念规定本身来说,所谓资本积累,是 指剩余价值转化为新资本的过程资本积累的前提,首先是要生产 出剩余价值,当然,这时剩余价值是体现为剩余产品或所生产的商 品中由无酬劳动物化成的相应部分但是,生产出剩余价值,只是 结束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第一个行为,即直接的生产过程 现在开始了过程的第二个行为总商品量,即总产 品都必须卖掉[1],这是实现资本积累的第二个前提; 因为如果商品卖不掉,不只是剩余价值,甚至是资本也会部分或全 部地损失掉。
然而,剩余价值或此时的剩余产品,要想在流通中顺 利得到实现并不那么容易,从社会总资本的观点来看,体现为剩余 价值的这部分商品必须要能够卖得出去(即变为货币),其中用于积 累的那部分价值又要能够在流通中购买到所需的追加生产资本实物 要素――只有满足了这些流通条件,企业的剩余产品才能顺利转化 为实际积累的资本然而,马克思的一个重要观点是,由于资本积累过程中存在 着剩余价值生产和剩余价值流通两个方面的前提条件,并且这两个 领域通行的是不同的规律,这使得资本积累概念本身存在着深刻的 内在矛盾马克思说:直接剥削的条件和实现这种剥削的条件,不 是一回事二者不仅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分开的,而且在概念上也是 分开的前者只受社会生产力的限制,后者受不同生产部门的比例 和社会消费力的限制但是社会消费力是取决于对 抗性的分配关系为基础的消费力[2]272-273 从资本主义发展的观 点来看,资本追求更大剩余价值而不断进行积累和扩大生产规模的 冲动,会时时被剩余价值实现条件的制约所打断剩余价值生产和 剩余价值实现之间的矛盾,是资本积累过程的内在的结构性矛盾, 是资本积累的基本矛盾作为资本积累基本矛盾的剩余价值生产和剩余价值实现的矛 盾,实际上是生产和消费矛盾的表现。
因为从社会扩大再生产的观 点来看,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剩余价值或作为物质载体 的剩余产品,其数量已经变得异常庞大,这部分社会产品的实现, 如果只是用于满足资本家们的个人消费,是无论如何也消费不完的,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狭隘性却又排除了雇佣劳动者和其 他人来生活消费这部分剩余产品的可能性由此引出的结论必然是: 剩余价值必须有一个比例用于积累即转化为追加资本,或者说剩余 产品必须有一个比例是作为资本品存在,以便用于作为追加生产资 料可见,资本积累存在着客观必然性,这不是资本家们主观上想 不想积累的问题,而是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正常运转要求社会总剩 余价值中必须有一个比例用于积累,否则,剩余价值的实现就会存 在困难由此,剩余价值生产和剩余价值实现的矛盾使得资本积累 具有自动性,它不断自行地推动着资本主义经济向前发展,我们平 时所说的资本主义生产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这一论断,其所包含的 内容正是于此也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马克思称资本积累是资本 主义经济发展的主动轮,资本家们只有不断推进积累才有历史的价 值,也才有历史存在权坚持资本积累概念倡导的投资理念对于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 企业的积累和投资行为具有指导意义。
资本积累概念的再生产性质, 要求我们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进行投资和扩大再生产的决策时,应有 广阔的视野,有一个基于再生产诸环节考量的可持续的投资理念 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在地方政府主导城市发展的体制下,将投资 只是视作一种孤立的经济行为,投资决策并非出于市场考量,而是 城市领导者为追求 GDP 而拍脑袋的结果由此而产生了人们所熟知 的一些经济现象:尽管从全国来看一些产业已明显市场饱和,但仍 有一些地方却仍在坚持投资长线产业;一些城市不顾实际地追求数量 发展而盲目投资房地产,致使成片的商品房卖不出去,被称为鬼城 我们认为,地方政府的这些思维模式和做法明显违背了资本积累概 念所蕴含的原理资本积累概念所要求的投资理念应当是全面和可 持续的,它要求在作出投资决策前需要审视和分析该产业的生产、 流通、消费等诸环节,如生产领域中的生产力状况分析,流通领域 中的市场竞争态势及销售渠道状况分析,消费环节中的产品使用及 库存状况分析等,这当中尤为需要注重的工作是:用于积累的追加 资本的投入能否给生产过程带来创新性变化,并导致企业的技术水 平和劳动生产率乃至产品品种结构能够在同行业中领先因为依据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在现代产业技术条件下,资本积累要想能够持续推进,新资本投入引致生产过程发生创新活动应成为其中的 首要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