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八讲技术时代的课程与教学变革罗儒国.ppt

72页
  • 卖家[上传人]:hs****ma
  • 文档编号:586026905
  • 上传时间:2024-09-03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41MB
  • / 7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八讲、技术时代的课程与教学变革罗儒国 分享主题一、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怎样的?二、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三、技术演进中教学形态的历史考察四、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及其应用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 第一部分、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怎样的?第一部分、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怎样的? 一、我们所处的时代21世纪人类社会将具有什么样的时代特征?人们提出了不同看法和观点,如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全球信息社会、全球一体化经济、比特经济、数字经济、数字时代、网络时代、网络社会、云时代,等等虽然人们对当下社会的时代特征看法侧重点不同,众说纷纭,但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应是21世纪人类社会的重要特征已成为人们的基本共识 (一)信息化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 信息时代的基本教学工具1.文字输入——搜狗拼音2.信息检索——Google、百度3.表达讲演——Word￿、￿PowerPoint4.可视化分析——概念图、思维导图5.教学评价——rubric、电子档案袋6.人际交流——E-Mail、、MSN7.工作反思与叙事——Blog(博客)8.组织网络探究学习——WebQuest9.构建学习社区——BBS、Wiki10.教师成为课程设计者——Moodle (二)全球化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

      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 The World is Flat A Brief History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By Thomas L Friedman 创新时代的来临——柏林墙的倒塌和Windows操作系统的建立互联时代的到来——Web的出现和网景的上市工作流软件——Paypal等数字化传递工具创造出新机会开放源代码——博客、维基百科等让个人有了创造能力外包——美国人让印度人解决千年虫问题离岸生产——中国加入世贸使其得到质的突破供应链——沃尔玛将全球供应链效率提高到每一个要素上内包——联邦快递和联邦包裹通过内包与客户紧密连接搜索引擎——靠自己获得所有资讯“类固醇”——各种IT技术的整合将世界变得更平——托马斯·弗里德曼 网络化是指利用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把分布在不同地点的计算机及各类电子终端设备互联起来,按照一定的网络协议相互通信,以达到所有用户都可以共享软件、硬件和数据资源的目的三)网络化 ￿￿￿￿￿￿￿￿据《崛起的中国新兴媒体——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2013)》称,中国已经是世界新兴媒体用户第一大国。

      ￿￿￿￿￿￿￿￿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超过42%,网民达到5.64亿,用户突破11亿户,平均每10人拥有8部,已经是名符其实的世界新兴媒体用户第一大国￿互联网的使用情况 ￿￿￿￿￿￿信息化、全球化、网络化浪潮对我们意味着什么?人类将如何生存?学校教育又将如何有效应对?….思考与讨论: 学校教育如何应对全球化浪潮?第一、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第二、培养激情和好奇心;第三、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第四、开发右脑(全脑),尤其着重艺术教育——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 第二部分、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第二部分、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 (1)技术是工具或手段——工具论￿￿￿￿￿￿￿技术看作是人类实践活动中所使用的工具或者手段是最直观的认识(2)技术是方法或者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知识论￿￿￿￿￿￿￿￿￿技术是一种关于‘怎么做’的知识体系”陈文化,2001)￿1、各种技术的定义(一)技术是什么:理论阐释 (3)技术是人类活动(过程)或人类行为￿￿￿￿￿￿￿￿￿R.麦基把技术定义为一种同科学、艺术、宗教、体育一样的具有创造性的、能制造物质产品和改造物质对象的、以扩大人类的可能性范围为目的的、以知识为基础的、利用资源的、讲究方法的、受到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并由其实践者的精神状况来说明的活动。

      麦基)￿￿￿￿￿￿￿ (4)技术是技能、方法、手段、工具和知识的某种组合或总和￿￿￿￿￿英国技术史专家查理.辛格把技术界定为“人类能够按照自己意愿的方向来利用自然界所储存的大量原料和能量的技能、本领、手段和知识的总和￿(查理.辛格)￿￿￿￿马克思认为,所谓技术就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生存发展的需要,利用自己的智慧和自然规律所产生的一切物质手段、经验方法和技能的总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72 ￿￿￿￿￿￿￿￿米切姆指出:￿“在通常的流行语言中,技术一词有狭义、广义之分——它们取决于工程技术人员和社会科学工作者运用这个词的不同方式一开始就注意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两种用法之间的不同引出了一系列的概念之争,很容易由此造成分析上的混乱邹珊刚,1987)2、技术的界定 ￿￿￿￿￿￿￿￿广义技术是技能、方法、手段、工具和知识的某种组合或总和￿￿￿￿￿￿￿￿狭义的技术指物质技术,包括机器、工具、产品、硬件、软件等等￿(1)广义的技术 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地域性、专用性与通用性差异性与同一性并存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技术的发展需要一定的条件(3)技术的主要特点 ￿￿￿￿￿￿￿￿￿￿￿￿￿￿￿￿￿￿￿￿陈昌曙教授认为,技术是实体性要素(工具、机器、设备等)、智能性要素(知识、经验、技能等)和协调性要素(工艺、流程等)组成的体系,这是技术的结构性特征,或技术的内部特征。

      陈红兵,陈昌曙,2001)(二)技术的要素及其演进 ￿￿￿￿￿￿￿￿￿￿￿￿￿￿￿￿￿￿￿￿从技术的历史演进中可以看出,技术系统是由实物形态、操作形态与知识形态三个维度的要素构成Ø实体形态的技术要素,主要是指以生产工具为主要标志的客观性技术要素;Ø操作形态的技术要素,主要是指经验、技能这些主观性的技术要素;Ø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主要是指以技术知识为象征的主体化技术要素 1、根据生产行业的不同,技术可分为农业技术、工业技术、通讯技术、交通运输技术等2、根据生产内容的不同,技术可分为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三药技术、材料技术、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能源与节能技术、环境保护技术、农业技术三)技术的形态与类型 (四)技术的发展(新媒体联盟2014年所追踪的主要技术)消息者技术消息者技术★ 3D视频★ 电子出版★ 移动应用★ 量化自我★ 平板电脑★ 远端临场★ 可穿戴技术 数字化策略数字化策略★ 自带设备★ 翻转课堂★ 游戏和游戏化★ 位置智能★ 创客空间★ 保护和复原技术 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 云计算★ 物联网★ 实时翻译★ 语义应用★ 单点登入★ 聚合工具 学习技术学习技术★ 奖章/微学分★ 学习分析★ 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 移动学习★ 学习★ 开放内容★ 开放许可★ 个人学习环境★ 虚拟和远程实验室 社交媒体技术社交媒体技术★ 合作环境★ 集体智慧★ 众筹资金★ 众包★ 数字身份★ 社交网络★ 隐性智能 可视化技术可视化技术★ 3D打印/快速成型★ 增强现实★ 信息可视化★ 可视化数据分析★ 立体显示和全息显示 使能技术使能技术★ 情感计算★ 神经网络★ 电震动★ 地理位置应用程序接口★ 基于位置的服务★ 机器学习★ 移动宽带★ 自然用户界面★ 近距离无线通信★ 下一代电池★ 开放硬件★ 语音对语音翻译★ 统计机器翻译★ 虚拟助手★ 无线电源 第三部分、技术演进与教育教学变革第三部分、技术演进与教育教学变革 (一)不同技术时代教育形态的考察(二)当代技术发展与教育变革:前景与挑战(三)我们该何去何从:态度与行动? 思考与讨论:￿￿￿￿根据你的认识与理解,你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演进与发展(古代技术、近代技术、当代技术),学校教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一)不同技术时代教学形态的考察 ￿￿￿￿￿￿总体来说,从古代技术时代到近代技术时代,再到现当代技术时代,或者说,从学徒制时代、到普通学校教育时代以及终身教育时代,学校教育教学在不同维度上都发生了变化:￿￿￿￿￿谁为学生的教育负责,他们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是什么,如何教他们,如何评价,我们希望他们学会什么。

      学习发生的地点、学习发生的文化、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1、教育责任:从家长到国家到个人和家长2、教育期望:从“社会复制”到“全员成功”到”个人选择”3、教学主体(教师):从经验性存在到半专业化存在到专业化存在4、教学内容:从实用技能到学科知识到学会如何学习 5、教学方法:从学徒制到教学主义到互动6、教学评价:从观察到测试到嵌入式评价7、教育地点:从家庭到学校到任何地方8、学习情境与文化:从成人文化到同伴文化到年龄混合的文化9、教学关系:从个人亲情关联到权威人物到与计算机中介的互动10、教学媒体:从单媒体到多媒体到新新媒体 思考与讨论:1、信息技术对学校教育教学产生哪些积极影响,带来哪些负面、消极影响?2、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应用中存在哪些影响因素、面临哪些困境?(二)当代技术发展与教育变革:前景与挑战 (1)重教和强化内容(2)为天才学生提供丰富的经验(3)个性化学习任务(4)促进全球视野的形成(5)电脑发布信息(6)发展学生的研究能力(7)增加课程设置、扩展课程内容(8)为表现欠佳的学校提供额外的服务(9)模拟真实生活经历(10)帮助有特殊问题的学生,等￿1、技术的教育价值 (1)成本与费用￿￿￿￿￿￿￿①与技术设备和教学材料相关的高成本、设备及其支持材料的维护与更换。

      2、技术在教学中应用面临的障碍 ②教师培训的费用￿￿￿￿￿￿￿￿￿￿￿￿在教育部2013年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要“建设专业化技术支撑队伍”,并进一步提出“明确教育信息化专业人员岗位职责,制定相应的评聘办法,逐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待遇持续开展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专业人员能力培训到2020年,实现教育信息化专业人员信息化能力全部达标,持证上岗”等系列要求 (2)课堂管理￿￿￿￿￿￿￿学生偶尔在课堂是使用或滥用、手提电脑等高科技设备所造成的分心,同时造成教师的课堂管理与监控难度加大 (3)教师的技术认同度、技术观￿￿￿￿￿￿教师是否采纳新技术,往往取决于他们对新技术认可与接纳以及对使用新技术的潜在利益与潜在风险的考量 (4)数字鸿沟￿￿￿￿￿￿￿￿相关研究表明,人们在使用技术的领域和程度上具有巨大差异某些群体中的大部分人现在都在积极地使用这些技术,而其他群体中的很多人则几乎很少使用￿￿￿￿￿￿￿教育中所关注的数字鸿沟则是存在于极度贫困学校和名校所提供的技术设备之间的差距;家境贫寒的学生在使用电脑、互联网和校外网络时所表现出的差距 1、各种技术观(1)技术决定论(2)技术怀疑论(3)全面技术观(三)我们该何去何从:态度与行动 ￿￿￿￿￿￿对于新技术,我们坚持既非提倡者也非反对者的立场。

      我们需要观察所发生的一切,对于学校教育教学、技术之间的关系持一种历史的视角、包容性思维,而非对立性、平行思维2、我们该如何抉择? ￿￿￿￿￿￿￿￿￿￿￿从历史发展的规律来看,当某种机缘际会的时刻,技术的进步的确可以为教育教学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但不是所有的技术进步都有这样的作用,也不是在任何历史阶段,技术都能扮演同样的角色 我们既反对“以技术为中心”,或“以教育为中心”,而是应该在教育和技术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和结合点 第四部分、第四部分、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及其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及其应用应用?? 手工技术时代,教育中的主导技术是印刷材料、黑板、粉笔等;20世纪初,视听技术诞生,能够传递图像和声音的视听技术成为了教育中的主导技术,如幻灯、广播、电视、电影等;如今,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数字化技术成为教育中的主导技术,出现了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如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等;展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逐步应用,教育教学将会越来越智能化一)技术对教学的影响 (1)积极影响￿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更深入地参与教学过程￿特有的教学能力￿支持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构建一个良好的、全方位的学习环境• 给学习者提供更丰富的教学给学习者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资源• 知识可视化降低学习难度知识可视化降低学习难度• 记录学习过程,跟踪学习轨记录学习过程,跟踪学习轨迹迹• 给学习者提供认知工具和效给学习者提供认知工具和效能工具能工具 数字鸿沟与教学公平问题?人文艺术可能走向衰弱?人际关系(教学关系)的疏离?利益群体的分裂,影响教育社会目标实现(培养公民品德和社会凝聚力的目标)?…(2)潜在的、负面影响? 1、教学技术的内涵2、教学技术的构成要素3、教学技术的类型(二)技术与教学技术的形成与发展 ￿￿￿￿￿￿￿从广义技术的概念来看,教学技术就是指导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科学方法或技艺知识,是教学中的智慧经验、方法技能和工具手段的有机结合体。

      1、教学技术的定义 ￿￿￿￿￿￿教学技术是由知识要素、媒介要素、经验智慧要素组成的体系￿￿￿￿￿￿￿—知识形态要素主要是指教与学理论、心理学、媒体学、工程学等相关知识;￿￿￿￿￿￿￿—媒介要素主要是指教学技术离不开教师的言说、教学话语等形式的语言媒介,也离不开媒体、设备等教学环境的构建,这些都是媒介性质的技术要素￿￿￿￿￿￿￿￿—经验智慧要素就是教学技术中的人的教学智慧及教学经验体会,区别于心理学的科学理论知识2、教学技术的构成要素 ￿￿￿￿￿￿(1)从教学技术知识的构成上来看,教学技术也可划分为经验性技术和科学性技术￿￿￿￿￿￿(2)从整体上来看,教学技术具有智能形态和物化形态两种3、教学技术的类型 ￿￿￿￿“我强烈地感到:技术正对学校以外的社会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它已经在人们的阅读、写作和思考中占据中心位置,而这些正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关注点但现在技术在学校中仍处于边缘化的位置,主要用于一些专门课程技术和学校教育之间存在技术和学校教育之间存在很严重的不协调,这就不难理解,技术对于学习的很严重的不协调,这就不难理解,技术对于学习的主要影响依然发生在校外主要影响依然发生在校外我认为,教育决策者和改革者应重新思考学校内和学校外的教育。

      美国柯林斯)(三)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形式可以概括为四种类型类型(Smith&Radigan,2003) (1)技术作为商业资源将技术作为一种交流和管理信息的资源 (2)技术作为学习科目 (3)技术作为内容传递工具即教学工具,如利用电子软件呈现 或是在网页上呈现某个主题并提供下载服务 (4)技术作为教学支持技术为学习机会提供支持它不是课程的核心部分,它可以作为课程中的某个策略1、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形式 ●教师如何看待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价值、成本,其应用意愿如何?￿●当前教师是如何应用信息技术的,￿信息技术在他们的教学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2、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现状 ￿￿￿￿￿￿￿数据结果显示,￿教师普遍认同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意义和重要性￿(态度总均值4.16,5￿表示完全同意,下同),对改进教学、提高学生能力、￿促进教师个人专业能力等各分项的认同度都较高1)技术的价值认同 数据显示:成本认同的总均值为 2.9,说明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应用具有一定但不是很高的成本和代价 部分教师的成本认同度较高, 部分教师则表现出对信息技术应用较大的忍受力。

      相关的成本包括“在技术上花费很多时间”(均值为 4)、“耗费教师太多时间与精力”(均值为 3)、“会增加学习与工作的压力”(均值为 3)、“课堂更难管理”(均值为 2)、“整合难度较大(均值为 3)等2)技术的成本认同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应用意愿的量表均值为 4.12, 表明教师的应用意愿较高 一方面表明了绝大多数的教师较为愿意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 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技术应用确实对教学产生了一些正面影响, 教师认为值得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尝试应用3)技术的使用意愿 调查结果显示:信息技术应用目前只是 60%左右教师 (受调研教师中)的常规教学行为 28.5%的教师“每天都使用”计算机来辅助授课,32%的教师“每周使用 1-2 次” 有40%左右的教师很少或基本不使用信息技术, 其中16.5%的教师“每个月使用 1-2 次”,18.3%“每学期使用 1-2 次”,4%的教师从来不用4)技术应用频度与方式 在应用方式和内容上, 调查显示目前绝大多数教师的应用以作为教师的信息搜集与演示工具为主,较少作为学生的学习工具 其中,网上查找教学信息资源、使用 PPT 和 Word 呈现板书、在课堂播放多媒体资源, 已经成为超过 50%教师的经常性行为。

      调查表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阶段和水平并不高,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特征其中,6.1%的教师还处于最初的“感知阶段”,从未使用过信息技术而大多数教师处于“学习阶段”“明白阶段” 和 “熟悉阶段”,分别占 22.7%、28.5%和23.2%14.4%的教师进入“调整阶段”,能够使用许多不同的计算机应用软件,不再担心技术上的问题5.1%的教师处于“创新应用阶段”,能够创造性地将所掌握的技术应用到教学和课堂中5)技术应用状态与阶段 第五部分、第五部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 1、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高教师技术素养或信息素养 ◆—更新理念 ◆—学习技术 ◆—关注高新技术和技术的发展 ◆—思考和寻找在教育教学中使用技术的方法和策略.………… 2 2、促进技术的人性化,走出技术理性的樊篱、促进技术的人性化,走出技术理性的樊篱 强化教学的人文情怀,超越教学的技术化操作,融入教师对教学、学生的真挚情感,摒弃知识的功利价值观,发掘知识对学生的发展价值与生命意蕴,展现将教师的精神与人格魅力,赋予教学以师生的生命气息与情感,启迪学生的心智,彰显教学向善、求真、爱美的人文底蕴。

      3 3、重新思考技术与教育的关系,加强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重新思考技术与教育的关系,加强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技术与教育的问题技术与教育的问题:技术与:技术与教育目标教育目标、体制、形态的关、体制、形态的关系系——技术与学习的问题技术与学习的问题:技术与学习过程、心理、方法、效:技术与学习过程、心理、方法、效果的关系果的关系——技术与学生的问题技术与学生的问题:技术与学生成长、心理及认知发展、:技术与学生成长、心理及认知发展、行为的关系行为的关系——技术与教学的问题技术与教学的问题:技术与教师、:技术与教师、教法教法、、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关的关系系——技术与管理的问题技术与管理的问题:技术与学校领导、学校管理的关系:技术与学校领导、学校管理的关系——技术与学科的问题技术与学科的问题:技术与学科内容、学科设置的关系:技术与学科内容、学科设置的关系——技术与技术的问题技术与技术的问题:技术的发展、演变、开发、设计:技术的发展、演变、开发、设计——技术与家庭的问题技术与家庭的问题:技术与家庭在教育中的合作:技术与家庭在教育中的合作——技术与社会的问题技术与社会的问题:技术与教育、社会、经济发展关系:技术与教育、社会、经济发展关系 4、加大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国家信息化战略”“教育信息化体系建设”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普及,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国家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取得明显成效,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初步确立,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基本完善,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高,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相关链接:国家信息化战略 ￿￿￿￿￿￿￿￿￿“推动网络融合,实现向下一代网络的转型优化网络结构,提高网络性能,推进综合基础信息平台的发展加快改革,从业务、网络和终端等层面推进“三网融合”发展多种形式的宽带接入,大力推动互联网的应用普及推动有线、地面和卫星等各类数字广播电视的发展,完成广播电视从模拟向数字的转换应用光电传感、射频识别等技术扩展网络功能,发展并完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稳步实现向下一代网络的转型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建设发展整体战略,并明确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加快终端设备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相关链接:教育信息化体系建设 本讲结束!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2025年成人高等考试《教育理论》(专升本)考前点题一.docx 2025年成人高等考试《教育理论》(专升本)冲刺试卷三.docx 2025年成人高等考试《教育理论》(专升本)模拟试卷三.docx 2025年成人高等考试《教育理论》(专升本)冲刺试卷二.docx 2025年成人高等考试《教育理论》(专升本)模拟试卷六.docx 2025年成人高等考试《教育理论》(专升本)预测试卷三.docx 2025年成人高等考试《教育理论》(专升本)模拟试卷一.docx 2025年成人高等考试《教育理论》(专升本)模拟试卷二.docx 2025年成人高等考试《教育理论》(专升本)预测试卷二.docx 2025年成人高等考试《教育理论》(专升本)模拟试卷四.docx 2025年成人高等考试《教育理论》(专升本)考前点题二.docx 2025年成人高等考试《教育理论》(专升本)预测试卷一.docx 2025年成人高等考试《教育理论》(专升本)模拟试卷五.docx 2025年成人高等考试《教育理论》(专升本)预测试卷四.docx 2025年成人高等考试《教育理论》(专升本)考前点题三.docx 2025年成人高等考试《教育理论》(专升本)冲刺试卷一.docx 2020年成人高等考试《教育理论》(专升本)试题(网友回忆版).docx 医学三基《中医(药师)》考前点题卷二.docx 医学三基《医院感染学》考前点题卷二.docx 医学三基《中医(医技)》考前点题卷一.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