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边缘儿童产生的成因及其游戏治疗.doc
32页边 缘 儿 童“边缘儿童”是指那些由于父母亲都是农民工而得不到童年应有的关怀的孩子 随着城市农民工的逐年增加,这些离开土地,但又不能完全融入城市的农民工,他们的流动性和所从事废物、旧物回收等劳动,成为处于城市边缘地区的边缘群体由于边缘身份,他们的在生活和劳动环境上一直得不到社会的关心,特别是处在边缘地区的“边缘儿童”生存环境更加恶劣论边缘儿童产生的成因及其游戏治疗邱学青 摘 要:边缘儿童是在普通学前教育机构中,游离于集体边缘、言行举止介于正常与异常边缘的儿童生态系统的失衡是导致边缘儿童产生的根本原因,家庭生态的失衡是儿童边缘化的诱因,同伴欠缺加剧了儿童的边缘化倾向,教师忽视加深了儿童边缘化的程度游戏是帮助边缘儿童表达问题的重要途径,游戏治疗具有改善边缘儿童现状的功能通过创设满足儿童需要的新环境,改善与修复已有的生态环境,以“家长参与”、“同伴介入”、“教师关注”等干预方式,修复或改善边缘儿童的生态环境系统,使边缘儿童的问题得以缓解或消除,使边缘儿童因顺应生态系统的平衡而逐渐回归到正常的同伴群体 一、边缘儿童及其特征 边缘儿童,是正常学前教育机构中,在情感和社会性等方面处境不良的、在一定程度上有别于普通儿童群体、有特殊需要的个别儿童。
边缘”表示他们在群体中所处的外延地位,以及介于多种问题的边界性特点边缘儿童的边缘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情绪焦虑 与同龄伙伴相比,边缘儿童感情脆弱、性情及脾气粗暴、情绪不稳定;情绪紧张,或出现耸肩、眨眼、喉咙干咳、手指握拳、咬嘴唇、掐别人等动作;或表现出拘谨、紧张、胆小、躲避、退缩等行为;对新环境不适应,害怕或不愿意上幼儿园,即使上了幼儿园,也对周围环境保持警觉、退缩,对老师和同伴的呼唤置之不理,回避与人发生目光的接触,不能与人亲近,被人拥抱时身体僵硬 2. 行为偏差 边缘儿童开始是作为正常儿童进入幼儿园集体,随着集体生活时间的延长,逐渐表现出与一般孩子不同的行为他们似乎或多或少兼有自闭、多动、社交退缩、弱智、感觉统合失调、行为障碍等多种症状,行为介于多种问题的边缘,兼具了各种症状或多或少的特征,形成一个综合的、不能用某一种名称来准确加以归类的个体 边缘儿童不能控制自己,常常不分场合做出不相适宜的行为,使自己在集体中显得另类他们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能理解老师的要求和指令,在课堂上发出大声尖叫等行为,影响到正常的集体教学活动;有的边缘儿童虽然愿意参与集体活动,但又不能完成任务或完成任务有困难;或行为刻板、固执,念旧,拒绝新鲜事物;或动作发展不协调,动作反应慢,动手能力差。
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缺乏兴趣或兴趣狭窄、活动内容和形式千篇一律;迷恋于摆弄某一件物品,有时表现出退缩或无所事事…… 3. 交往不畅 边缘儿童一方面想与同伴一起玩,而另一方面却又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使他们不能融入同伴集体而被同伴忽视和拒绝他们缺乏社交技能,在如何利用语言来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对别人说话内容的理解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表现出答非所问、重复别人的语言、自言自语、颠倒混用人称代词等;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常以嘴咬、手抓、脚踢、拳打等方式来伤害同伴,导致交往不畅或交往失败,由于他们不能顾及别人的想法,而遭到同伴的拒绝或排斥,游离于同伴集体之外 4. 游离群体 边缘儿童对集体生活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适应,不能遵循教育的常规要求他们很少或几乎不能与教师在语言、身体动作、目光等多方面发生积极的互动行为,教师感觉到用正常的方法对边缘儿童没有效果,只好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致使他们最终由被教师关注的中心逐渐滑向边缘从物理空间距离来看,边缘儿童是和同伴在一起的,而心理距离却相距甚远 边缘儿童是各种儿童所共有的行为模式的夸大或各种问题的不同组合,他们的智力基本上都在正常范围内,但由于行为习惯方面的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小学阶段的学习。
对于行为习惯的矫正,通过口头讲道理是于事无补的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缺陷可能是因为没有适合他们兴趣的活动动机,所以不能唤起其高度的注意一旦儿童找到了适合自己兴趣的工作,其缺陷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游戏是儿童补偿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焦虑和挫折的一种手段只要让儿童有充分游戏的机会,就能达到治疗的效果 二、成长环境失衡:儿童边缘化的成因 布朗芬布伦纳对生态环境与人类行为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个体发展的环境是一个由小到大层层扩散的生态系统,每一个系统都会通过一定的方式对个体的发展施以影响这些环境以学校、家庭、社区、整个社会文化以及个体与其环境之间、环境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与联系等不同的形式具体地存在于个体发展的生活中,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在不同方面给予不同的影响8生态环境就是层层镶嵌的同心结构,每一层都镶嵌在相邻的层次里面,圆心是发展的个体这些结构依次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和宏观系统生态系统中的儿童与儿童发展过程相联系的环境是一个“雀巢式”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有规则地相互联系着,影响着人的发展进程它不仅包括那些即时的、近距离的环境,而且也包括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情景和与之相联系的各种更大的远距离环境。
儿童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生态因子,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环境进行双向的互动而不断地适应新的环境生态系统以不同的形式作用于不同的儿童,对儿童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个儿童及其所生存的生态环境系统与另一个儿童的生态环境系统看起来或许是相似的,但生态环境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中的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不同的个体在发展的不同时期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所施加的不同影响,环境对个体发展影响的方面有所不同由于儿童自身的弱小,承受来自环境各种压力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当外来作用力大于儿童所能承受的范围时,儿童就会因缺乏自我调控而出现混乱和无序,边缘儿童是成长生态环境扭曲的产物 家庭生态失衡是儿童边缘化的诱因家是一个影响儿童发展的最重要的生态因子,家庭是儿童生活中与之发生关系最多的微观环境这个生态因子又是由不同的子因子组成,微观系统由儿童生活的每一个时空阶段或片段组成,这每一个时空阶段或片段,就构成了家庭这个微观环境的子系统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会影响到儿童的发展当某个子系统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并破坏到整个微观系统的生态平衡边缘儿童早年生活的家庭生态环境系统是一个不平衡的混乱状态,家庭生态系统中父母、老人、保姆等生态因子,对边缘儿童的回应方式完全不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边缘儿童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这些对边缘儿童产生不同影响的生态因子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相互影响,他们这种相互影响关系又会对边缘儿童产生影响。
或许某一个生态因子单方面的作用并不会对边缘儿童产生多大的影响,而当系统中的多个生态因子,同时作用于儿童,就可能对儿童产生重大的影响桑标(2005)对重要家庭生态系统变量的筛选发现,父母、家庭和家庭环境这三个变量群中,父母子系统对儿童心理的作用比另外两个子系统大,充分揭示了父母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父母子系统中的教养方式以及家庭文化娱乐匮乏的家庭环境子系统等,使得家庭生态系统处于一种不利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消极平衡态 同伴缺失加深了儿童边缘化的倾向同伴缺失主要是缺乏与同伴在一起的机会和可能,通过对边缘儿童的考察,我们发现有些孩子从一开始就缺乏与同伴交往的经验,导致了他们后来理所当然地失去了与同伴交往的机会;而有些边缘儿童早年是有同伴的,由于自身的问题,失去了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在进入幼儿园之前,边缘儿童就已经变得比较被动、退缩和孤独了,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当进入一个新的陌生环境后,通常就会出现适应慢或不适应等现象,很容易被同伴所忽视或排斥,逐渐变得不受欢迎,在班级中处于不受欢迎、受到拒绝或被忽略的地位 教师忽视加剧了儿童的边缘化程度幼儿园教师是微观系统中的一个生态因子,其言行必定受到她所生存的系统中各因子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边缘儿童在集体中的行为表现,使教师可能对他们采取较多的控制,或将他们从集体的教学活动中分离出来这样可能带来两方面的影响,一是边缘儿童被剥夺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二是教师对边缘儿童隔离的做法,给其他儿童提供了对待边缘儿童的态度和榜样,影响到边缘儿童在同伴中的生态位教师的控制、教师与家长看待孩子标准和角度的差异、家园沟通不畅等导致了教师对边缘儿童的直接或间接忽视 生态系统有较强的自组织特性家庭生态、幼儿园班级生态是边缘儿童成长的两个主要的生态环境系统当某一种或两种外力对边缘儿童产生影响时,他们也许可以通过自身微弱的调节能力,与环境产生适当的双向顺应而保持平衡状态;但如果外界有太多的消极因素同时作用于边缘儿童,其作用力大于儿童自身的自我调节能力,或超出了他所能承受的极限时,边缘儿童的生态环境系统就发生错乱或扭曲在不同情景的环境因素作用下产生了不同的行为,儿童就会因缺乏对环境作出主动的自我调控,而在行为或情绪方面出现混乱、失控和无序 三、游戏治疗的主流观点 游戏治疗是对儿童实施心理治疗的方法由于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尚未发展成熟,限制了他们表达情感和需要的能力游戏治疗以游戏活动为媒介,为儿童创设一个充分自由的环境,借助游戏让儿童在自由的玩耍中把内心的问题和焦虑“玩”出来,让儿童在游戏活动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暴露内心存在的问题,使问题得以缓解或消失,以促进儿童的发展。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游戏能宣泄和补偿儿童遭遇的焦虑和挫折,肯定了游戏维护心理健康的价值强调童年早期经验(创伤及创伤的起源)对儿童发展的重要影响,并以此来分析和解释儿童产生问题的原因为了让儿童在游戏中更好地再现创伤事件,他们主张为儿童创设必要的游戏环境以帮助儿童发泄情绪但是,由于过于强调对儿童潜意识的分析和解释,不仅给治疗带来了较大的主观性成分和专业技术上的困难,对儿童行为的解释常常限制或改变了儿童游戏的意义,使游戏治疗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游戏治疗只能当儿童有了问题之后提供发泄的机会,让儿童再次体验并经历各种负面的东西,而不能控制儿童的生活环境给儿童带来的压力如果仅仅提供环境给儿童去发泄,儿童发泄焦虑、呈现问题后是否能有效地得以缓解,却是游戏治疗本身难以解决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游戏治疗只能在一定限度内帮助儿童解决问题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张尊重的环境能唤起儿童自我发展的力量在扬弃精神分析学派思想的基础上,使儿童游戏的治疗价值真正受到重视,形成了儿童中心游戏治疗57他们相信每个儿童都有自我发展的力量,强调治疗者和儿童建立一个温暖的、可接受的关系,治疗者反馈儿童的情感,使儿童获得洞察自己,去解决自己的问题和改变现状的能力。
儿童中心游戏治疗实现的条件是,儿童要有足够的自我发展力量,成人为儿童创设尊重的、接纳的、自由探索的环境,儿童引路,治疗者跟随,儿童就可以达到自我治疗的效果尽管其理念可以借鉴,这个理论可能高估了儿童的能力,他们相信人有自我发展的力量,但成人和儿童是有区别的其做法对学前儿童有一定的困难首先,学龄前儿童不具有完全的自我调节能力,其能力是有限的边缘儿童更是由于自身能力的不足而不能与环境保持平衡的互动,他们需要成人的教育和帮助因此,在游戏治疗的某个阶段可以利用此种方法,但仅靠它来促进儿童的正常发展还只是杯水车薪治疗可能起到暂时的帮助作用,如果问题本身保持不变的话,离开治疗环境,问题有可能旧态复萌206其次,治疗对成人的要求极高,成人不可能或者说很难做到对儿童无条件地尊重即使成人能做到无条件地尊重儿童,儿童却可能因为这种无条件的尊重,而变得更加不知所措,反而加深了对外部现实环境的不适应凯塔纳奇分析了此做法的弊端在于,忽视了儿童所处的生态环境,把儿童排斥在家庭、学校、社区乃至更大范围的社会生活之外 认知-行为游戏治疗强调儿童主动参与治疗的过程,提倡创设环境来教给儿童一些知识和技能通过游戏活动为儿童进行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提供机会和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