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建设标准.doc
17页四川省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建设标准四川省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建设标准一.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一.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NICU))(一)布局(一)布局1.三级儿童专科医院及妇保院应设置 NICU,二级专科医院及妇保院有条件可设置 NICU,床位数应占全院总床位数的 2-4%,新生儿和早产儿应独立分设,最少配备一个单间隔离病房,每床使用面积约 l0-12m2,床间距不低于1.0m,实行无陪管理模式,床位使用率以 65-75%为宜,使用率超过 80%则表明ICU 的床位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应考虑扩大规模2.病区应设置医疗区域及医疗辅助区域,医疗区分加强护理区、中间护理区两部分,辅助区域包括接待间、配奶间、沐浴区、治疗间、处置间、仪器间及医务人员生活区等病区应当配备清洁和消毒设施,每个房间内至少设置 1套感应式或脚踏式洗手设施,独立控制室内温度(早产儿 24-26℃,足月儿 22-24℃)和湿度(55-65%)的设施,并设置探视系统,有条件可安装噪音检测装置辅助用房面积与病房面积应达到 1.5:1,整体布局应该使医疗区及医疗辅助区域、污物处理区及医务人员生活辅助区域分开,保持相对独立要有合理人员流动和物流在内的医疗流向。
3.NICU 应接近新生儿内科/外科病房及产房,靠近手术室,医学影像学科、检验科和输血科(血库)等,方便患者转运、检查和治疗,在横向无法实现“接近”时,应该考虑楼上楼下的纵向“接近” 二)设施设备(二)设施设备1.每个抢救单元的设备要求:.每个抢救单元的设备要求:① 配备负压吸引装置、压缩空气及吸氧装置,每个接口各 2 个,电源插 座≥12 个,两路供电,医疗用电和生活用电分开,最好配备高压电源② 氧浓度监护仪③ 新生儿专用复苏囊与面罩④ 气管导管⑤ 新生儿专用多功能多参数监护仪⑥ 辐射式抢救台或暖箱 1 台⑦ 输液泵、静脉推注泵每个至少 2 台⑧ 有创呼吸机或无创 CPAP 装置 1 台2.每个.每个 PICU 单元内应配置的设备:单元内应配置的设备:① 血气分析仪② 微量血糖仪③ 蓝光治疗仪④ 带高频通气或一氧化氮吸入治疗的呼吸机⑤ 床旁 X 线仪及 X 线屏蔽设备≥l 组⑥ 亚低温治疗仪及升降温设备⑦ 除颤仪⑧ 喉镜⑨ 胆红素测定仪3.选配设备(有条件者可选):.选配设备(有条件者可选):① 床旁 B 超仪(本科有或院内及时提供) ② 床旁脑电图机(本科有或院内及时提供) 。
③ 新生儿纤维支气管镜(本科有或院内及时提供) ④ 心电图机(本科有或院内及时提供) ⑤ 设备齐全的新生儿专用抢救车⑥ 持续血液净化技术(本科有或院内及时提供) ⑦ 新生儿转运车⑧ 体外膜肺⑨ 颅内压监护仪三)技术指标(三)技术指标1.病人收治范围:.病人收治范围:① 胎龄 32 周以下或出生体重在 1500 克以下的早产儿② 需要机械通气治疗者③ 重度窒息、严重感染合并器官功能障碍/衰竭者④ 昏迷、频繁惊厥,严重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糖代谢紊乱等⑤ 有换血指征的高胆红素血症⑥ 低血压、休克、严重心律紊乱、心力衰竭⑦ 重度贫血,各部位严重出血,DIC,严重溶血⑧ 严重先天畸形(如气管食道瘘、胃肠道闭锁,膈疝、脊髓脊膜膨出、脐 膨出等)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胃肠穿孔、输尿管异位或狭窄、先天性 心脏疾患等需要外科治疗且生命体征不稳定者⑨ 重度硬肿症,体温≤30℃或>41℃者⑩ 原因不明需要进一步诊治的病例2.诊疗技术:.诊疗技术:基本技术;基本技术;① 新生儿复苏术、气管插管术及机械通气技术② 新生儿氧疗及 nCPAP 的使用③ 心包穿刺及胸、腹腔闭式引流术④ 脐动静脉插管术及新生儿换血术。
⑤ 蓝光治疗⑥ 开展新生儿听力、ROP 筛查⑦ 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技术及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技术特殊技术特殊技术① 危重新生儿的转运② 持续血液净化技术③ 深静脉/动脉置管技术及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④ 高频通气及 NO 吸入治疗技术⑤ 相关科室开展严重先天畸形(如气管食道瘘、幽门肥厚、胃肠道闭锁、膈疝、脊髓脊膜膨出、脐膨出、输尿管异位或狭窄)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胃肠穿孔、先天性心脏疾患等外科手术病情不稳定者,NICU 可以提供专科治疗和护理⑥镇痛/镇静技术四)人员要求(四)人员要求1.NICU 主任:三级医院及妇幼保健院 NICU 主任应当具有 3 年以上新生儿专业、至少 2 年 NICU 工作经验并具备儿科副高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医师担任;二级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应当由具有 3 年以上新生儿专业、1 年 NICU 工作经验并具备儿科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医师担任2.NICU 医师:NICU 医师应完成儿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并经过新生儿及 NICU 专业培训一年以上,熟练掌握新生儿诊疗基本技术、新生儿重症医学特殊技术及 PICU 感染控制技术,具备独立处置危重新生儿常见疾病的基本能力。
3.NICU 护士长:三级儿童医院和妇幼保健院护士长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 2 年以上新生儿专业、2 年 NICU 专业工作经验的护士担任;二级医院和妇幼保健院护士长应当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新生儿专业工作 2 年,NICU 专业工作 1 年以上的护士担任4.NICU 护士:NICU 护士要相对固定,护士具有护士资格证书和护士执业证书并经过经过新生儿/NICU 专业培训 1 年并考核合格,熟练掌握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技能、新生儿急救操作技术和医院感染控制技术及重症护理基本理论和技能者才能独立上岗5.医护人员数量要求:科室具备专业培训的 NICU 医师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为 0.8:l 以上;NICU 护士与床位比为 2.5-3:16.NICU 日常工作中可有部分轮科、进修医师NICU 医师组成应包括高级、中级和初级医师,每个管理单元必须至少配备一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全面负责医疗工作五)科室管理(五)科室管理1.科室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诊疗技术规范、操作流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2.医护人员实行资格、技术能力准入及授权管理,并有相关制度与程序。
3.对医护人员进行重症医学专业理论和技能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独立上岗4.护理员、保洁员经过相关知识培训考核后才可上岗5.对高风险技术操作实行授权、定期评估和再授权管理6.有定期考核与再培训、再授权管理,保证医护人员技术能力,呈持续提高状态7.医护人员每年至少参加 1 次省级或省级以上重症医学相关继续医学教育培训项目的学习,不断加强知识更新8.医护人员每年对重症医学操作技能进行定期培训,促进知识不断更新9.医护人员每年至少参加 1 次以上重症医学相关技能演练,并有相关记录10.医师经过规范化的相关学科轮转培训11.依法执业,健全并落实医疗核心制度12.科室设施、设备应有专人定期检查、保养,保持性能良好13.医疗机构应加强对 NICU 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医务管理部门应当指定专 (兼)职人员负责科室的管理,建立科室质量管理追溯制度,完善质量过 程和关键环节的管理,加强对新生儿/NICU 诊疗不良事件的报告、调查和 分析,提高医疗质量六)医疗质量管理(六)医疗质量管理医疗质量:医疗质量:1.有 NICU 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并有对上 述制度、职责、规范及标准、流程的培训,工作人员知晓相关岗位职责和 履职要求。
2.有 NICU 收住患者的范围、转入和转出标准及转出流程3.对入住 NICU 的患者实行疾病严重程度评估(新生儿危重病人评分法) , 疾病严重程度评估率达 100%4.有抗菌药物使用与管理的相关规定,有储备药品、一次性医用耗材管理和使用的规范与流程5.科室内有定期质量评价6.转入/转出患者与标准的符合率≥90%7.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90%8.临床质量指标报送制度:病床使用率、平均住院日、医院感染率、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以及疾病谱排在前 10 位的病种,按年报送省儿科质量中心办公室9.临床路径和单病种质量管理:以常见多发病为重点,参照卫生部发布的 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文件,遵照循证医学原则制定并执行护理质量:护理质量:1.有效落实分级护理制度,确保病员安全,提高护理质量2.护理人员经过院内、院外专业培训,熟练掌握重症监测与治疗基本技能,能独立完成临床工作3.临床护理工作体现人性化服务,体现患者知情同意与隐私保护的责任,执行操作前向家长实行告知义务4.患儿佩戴腕带,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方法核对患儿身份,确保对正确的患儿实施正确的操作;护理人员了解患者病情.主要治疗、护理要点等情况,能正确采集各种标本。
5.特级护理措施具体,落实到位,无护理并发症床单元整洁、平整、无渣屑,物品放置规范,不杂乱6.各种管道清洁、通畅,固定妥善,管道有标识7.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技术,如吸痰、吸氧、CPR 等技术8.熟练掌握各种急救仪器的使用,如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等的使用、维护保养、简单故障排除;护士熟悉常用抢救药品的作用及用法9.危重患者病情有连续的监测记录,危重病人每班评估病情变化,有护理措施及效果评价;转入、转出 NICU 有记录10.定期科室有质控自查记录,对存在问题有分析、改进措施和效果反馈,记录完整七)感染控制与预防(七)感染控制与预防1.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建立并落实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并按照医院感染控制原则设置工作流程,降低医院感染危险2.科室应当通过有效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和医疗设备消毒灭菌等措施,减少发生感染的危险3.应当保持空气清新与流通,每日通风不少于 2 次,每次 15-30 分钟有条件者可使用空气净化设施、设备4.新生儿病室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区要换(室内)工作服、工作鞋;严格限制非工作人员进入,患感染性疾病者严禁入室5.按照规定建立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监控和报告制度,开展必要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和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针对监测结果,应对进行分析并进行整改。
发现特殊或不明原因感染患儿,要按照传染病管理有关规定实施单间隔离、专人护理,并采取相应消毒措施所用物品优先选择一次性物品,非一次性物品必须专人专用专消毒,不得交叉使用存在严重医院感染隐患时,应时立即停止接收新患儿,并将在院患儿转出6.病室使用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遵循以下原则:① 手术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标准② 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重复使用③ 呼吸机湿化瓶、氧气湿化瓶、吸痰瓶应当每日更换清洗消毒,呼吸机 管路消毒按照有关规定执行④ 蓝光箱和暖箱应当每日清洁并更换湿化液,一人用后一消毒同一患儿 长期连续使用暖箱和蓝光箱时,应当每周消毒一次,用后终末消毒⑤ 接触患儿皮肤、粘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如雾化吸入器、面罩、体温表、浴巾、浴垫等) ⑥ 新生儿使用的被服、衣物等应当保持清洁,每日至少更换一次,污染 后及时更换,患儿出院后床单元要进行终末消毒⑦ 患儿使用后的奶嘴及奶瓶用清水清洗干净,高温或高压消毒;盛放奶瓶 的容器每日必须清洁消毒7.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当实施标准预防,并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和无菌操作技术;诊疗和护理操作应当以先早产儿后足月儿、先非感染性患儿后感染性患儿的原则进行。
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操作时应当戴手套,操作结束后应当立即脱掉手套并洗手,确保医疗安全8.配奶间环境设施应当符合国家相关规定,配奶间工作人员应当经过消毒技术培训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9.有消毒剂管理的相关规定,明确有效浓度范围、物品浸泡时间等10.有医疗废物管理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进行分类、处理11.有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留置导尿管相关性感染等相关制度及措施12.落实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相关规定13.科室有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