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江苏高考语文一轮练习周周练第9周周4.pdf

6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39618990
  • 上传时间:2018-05-17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52.89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从军行 (之四 ) 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1)本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边塞景象?答:(2)精练是王昌龄七绝的一大特点,本诗第三句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请简要概括答: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塞上曲 (之二 ) 戴叔伦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注]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古时通西域的要道1)这首诗的前两句表现的是什么内容?答:(2)定远侯班超出使西域三十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诗人在最后一句中用此典故有何用意?答: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关山月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①白登②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注①下:出兵 ②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县东,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1)这首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答:(2)请简要分析整首诗所表达的情感答: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玉门关盖将军歌(节选 ) 岑参盖将军,真丈夫行年三十执金吾①,身长七尺颇有须。

      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南邻犬戎②北接胡,将军到来备不虞五千甲兵胆力粗,军中无事但欢娱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③灯前侍婢泻玉壶④,金铛乱点野酡酥⑤骑将猎向城南隅,腊日射杀千年狐我来塞外按边储,为君取醉酒剩沽醉争酒盏相喧呼,忽忆咸阳旧酒徒注①执金吾:汉代官名,掌管京师治安唐代的左右金吾卫将军与此职相当②犬戎:古戎族的一支,这里借指西部的少数民族③ 氍毹 (qúshū):毛织地毯 ④泻玉壶:用玉壶倾酒⑤野酡酥:用野骆驼肉制成的食品1)诗中的盖将军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答:(2)本诗所流露的感情有别于其他的边塞诗,请分析答: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①山羌笛②何须怨杨柳③,春风不度玉门关注①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②羌笛:西汉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 ③杨柳: 《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1)诗中有哪些比较明显的边塞景象?答:(2)后人称此诗为边塞诗中的“绝唱”,请以诗的后两句为对象,分析诗歌是如何写出“征夫离愁”之情的答:答案解析1.(1)本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了边塞荒凉艰苦的环境: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青海湖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上空阴云密布,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

      2)此句是对边塞战斗生活的强有力的概括黄沙”二字既是实景,又道出了边塞之荒凉萧瑟;“百战”二字,形象地说明了将士戍边的时间之漫长、边塞战斗之频繁;而“穿金甲”三字,则渲染了战斗之艰苦、激烈赏析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次第展现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 长云弥漫; 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 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陲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之所以特别提及青海湖与玉门关,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 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 ” 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 玉门关 ” 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这些感情,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 ,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 百战 ” 是比较抽象的,冠以“ 黄沙 ” 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 日暮云沙古战场 ” 的景象; “ 百战 ” 而至 “ 穿金甲 ” ,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 “ 白骨掩蓬蒿 ” 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练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 ,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两句形成鲜明对照 黄沙 ” 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此篇就是一个显例2.(1)这首诗的前两句主要表现汉家重兵接敌,对胡兵一骑都不会放过,写得非常有气势。

      2)诗人在最后一句中用班超的典故,意在表明自己以必死信念战胜胡兵,报国靖边而得国家安宁,表达了一去不复返的豪言志向,雄健壮烈赏析“ 生入玉门关 ” 原本是定远侯班超的句子,是说班超出使西域三十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 “ 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班超三十年驻使西域,为国家民族鞠躬尽瘁,老而思乡求返, 本无可咎但以戴叔伦之见, 班超的爱国主义还是不够彻底—— 他不应提出 “ 生入玉门关 ” ,也无须提出 “ 生入玉门关 ” ,安心报国就是了戴叔伦的爱国之切是好的,义无反顾也是好的,但放到班超这个实际例子上看,却不是那么近人情知道了这个典故,全诗的意思就迎刃而解了前两句讲的是汉家重兵接敌,对胡兵一骑都不会放过而后就是上文说过的典故 —— 不回玉门关了,要以必死信念战胜胡兵,报国靖边以得国家安宁3.(1)诗人将巍巍天山、苍茫云海、一轮倾斜银光的明月和掠过万里关山的浩荡长风这些物景组合在一起,描绘了一幅广阔无垠的万里边塞图,表现出(营造出 )雄伟壮阔而又苍凉悲壮的特点 (意境 )2)诗人借战士的思乡和家人的思亲,表达了对征人的亲切和对和平的向往战士望着荒凉的边塞,愁容满面,想象家中的亲人在这清冷的月夜楼头远眺,思念着“我”这个也许不能生还的征人,似乎还听到一声声惆怅的叹息,使得思归之情更浓,关切之意更真,和平之盼更切。

      (意思对即可 ) 赏析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我们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常常看到“ 月出东海 ” 或 “ 月出东山 ” 一类描写,而天山在我国西部,似乎应该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说 “ 明月出天山 ” 呢?原来这是从征人角度说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虽然不靠海,但横亘在山上的云海则是有的诗人把似乎是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鲜而壮观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这是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上,叠印出征战的景象 下” ,指出兵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山七天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得出征的战士几乎没有人生还故乡这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想象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 “ 望边色 ” 三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 戍客 ” 紧紧联系起来了。

      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离人思归之情,在一般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与之相应,境界也往往狭窄但李白却用 “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的万里边塞图景来抒发这种感情,把眼前的思乡离别之情融合进去,从而展开更深远的意境,这是其他一些诗人所难以企及的4.(1)诗中的盖将军是一个相貌英武,武艺超群,又追求享乐的形象2)一般的边塞诗主要表达边关生活的残酷、边关将士思乡、将士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思想感情本诗却用了相当多的笔墨写盖将军等将士闲暇无事欢娱的场面,这里面有赞赏也有讽刺这种讽刺自然是委婉的,甚至带点调侃的语气,他们在战场上是勇猛的,在争豪斗富的享乐方面也决不示弱这是一种历史的真实,其是非功过,不宜用现代的观点去作机械的评价5.(1)黄河、孤城、羌笛、玉门关2)唐时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而见杨柳而生愁,甚至听 《折杨柳》 歌而生怨 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 无法折柳寄情, 听曲更生怨恨 —— 天寒地冻, 征战无期, 归家无望 然而, “怨”也罢,愁也罢,都是枉然,因而说“何须怨”。

      赏析这首诗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首句 “ 黄河远上白云间” 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 ,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 《折杨柳》, 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 “ 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 “ 何须怨 ” ,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

      用了“ 何须怨 ”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