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洲梦读书报告.pdf
10页欧洲梦一、欧洲梦的内容杰里米·里夫金教授在《欧洲梦:21世纪人类发展的新梦想》提出了“欧洲梦”创造崭新历史的观点他认为新的欧洲梦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生活质量和相互依赖,更加协调于闲适和深度游戏,主张“工作为了生活” ,基于保存原有文化身份、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上生存欧洲人更倾向于用外交、经济支持及援助而非武力来避免冲突,其本性也更加包容整体化,因而更关心全球的福祉他认为欧盟作为第一个真正的后现代政府组织,已成为当今与美国相抗衡的力量,并有潜力在未来因其优越性跃身成为完全的超级大国二、欧洲梦的历史背景1348年开始持续了300 年的黑死病使数以千万计的人丧失了生命,使人们意识到 “死亡面前人人平等” 这一道理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动摇了教会的权威,由此也诞生了光荣革命、法国大革命、 大英帝国等宗教改革和民族独立1640 年的资产阶级,标志着世界历史进入资本主义时代随后的工业革命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它使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也使欧洲大陆的人民树立起自信心。
三、欧洲梦的现世意义欧洲人民制定了通往新的应许之地的一张展望性路线图,它致力于重新肯定“生本能”和地球的不可分割性与保证个人不受政府干涉、自由地追求目标相比,他们认为政府更重要的使命是保证没有人生活匮乏;在世界格局中,对于贫困国家应增加经济援助与全球联系的同时,他们的文化身份和乡土感犹存,在关联而非自主中发现自由他们寻求在此时此地拥有良好的生活质量,与地球建立起可持续的关系,同时保护后来者的利益58% 的欧洲人认为“生活质量”是仅次于“自由”的项目,69% 相信环境保护是迫在眉睫的使命, 56% 说认为“倘若我们要阻止环境进一步恶化,就有必要根本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发展方式欧洲人工作是为了生活,而非生活是为了工作,他们把深度游戏、社会资本和社会凝聚力都置于职业之上,意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谋求个人发展,而非逐利反观当今世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环境恶化、地区局势动荡等问题涌现甚至被忽略欧洲梦将人与人、人与自然及世界融合在一起,从个体到整体、现在到未来,重视和谐、可持续发展四、关于欧洲梦的忧虑欧洲梦是一种理念,面对恐怖主义、经济萧条、政局动荡等现实能否得到贯彻如初是个问题,因此它需要经历考验。
还有个人责任的问题,欧洲人民需要集体意识使个人力量得到集中,从而推动欧洲梦的实现此外,对欧洲人来说,克服犬儒主义就像美国人克服幼稚的乐观主义一样困难、充满挑战,欧洲人格里根深蒂固的悲观主义悬崖还需得到撤除篇二:大外交读书报告《大外交》—读书报告赵辉初读《大外交》这本书,发现这本书扉页上写着“谨以此书献给美国外交部的全体人员”,这可以从某个角度提示, 它是一本专业和认真的外交类书籍因为外交涉及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 我在看的时候, 会提醒自己要保持一定的客观, 因为基辛格一定会带有一个先定的立场 , 则导致其对历史事件的解读, 必然导致一定的倾向性,后来读起来才发现基辛格的出发点还是相对客观公正的然后可能因为是工科生的缘故,开始会感觉这本书读起来比较费力, 但是在梁老师的细心教导如何由浅到深的了解作者的观点以及施老师的读书会带领下,逐步开始品味此书纵论的近三百年来的世界外交史, 基辛格娓娓道来, 层层剖析 , 真是世界版的三国演义 , 有过之而无不及啊首先吸引我的便是基辛格提出的“均势”的概念他指出,欧洲深陷均势政治之中,是因为中世纪统一诸国的美梦幻灭后,留下一群实力相去不远的国家没有一国有足够的国力能够一统天下。
最具侵略性成员的言行会受到其他国家的联合抵制换句话说, 便是取得一种权力的均衡 ”基辛格重视均势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均势体系虽不能避免危机或战争,但如果作妥善安排,其作用则在于是一国控制他国的能力及发生冲突的规模受到限制它所追求的是稳定缓和,甚于和平美国历史上从未参与过均势体系,冷战期间, 国际政治的原则也与均势体系大不相同在两极世界里,我们无法佯称不同势力的冲突会对大局有益,因为有一方得就必有一方失冷战后美国的相对军事力量会逐渐衰落,因此新的国际体系会朝均势的方向发展 ” 基辛格把道德因素引入其“均势” 体系中, 区分出三种均势模式:以“共同价值”为基础的,以“梅特涅模式”为代表;以“现实政治”为原则的,则分为消极维持的“不列颠模式”和积极推动的“俾斯麦模式”梅特涅模式”中,各国以君权神授为国家间“共同价值”基础,再加上梅特涅高超狡黠的外交手腕穿梭其间,欧洲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为了以维持欧洲均势并平息法国的复仇之心,维也纳和会保证了法国拿破仑革命前所获得的领土,结果是法国仍可安心于维也纳体系基辛格认为,各国对均势国际体系的承认是维护均势的必备条件之一(他将其称为“道德均衡”) 如果保留一个对现实不满的国家,将为未来埋下战争祸根。
在基辛格看来,二战之所以爆发,在于一战后对德国处理不当,使得德国人渴望复仇,打破均势不列颠模式” 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帕默斯顿和迪斯累利其表现在于, 当均势形成时,不以积极的外交手段来维持这种均势,而是寄希望于各方自制不来打破均势一旦均势被打破,英国将不遗余力地联合各国来恢复原来的均势在基辛格认为这种均势是不足取的,而且英国在当时所能采取的“光荣孤立”政策在当代已无复制的可能俾斯麦模式”是指,俾斯麦为保证德国的统一地位及避免邻国对德国的猜忌,而在均势体系中运用外交手段调整所进行的一种尝试,尽可能多地寻求德国与某一国间的共同利益尽可能多地多方面地建立亲密的国际关系,建立重叠的联盟体系,并运用影响力以缓和交锋双方的诉求,以前述手段防范反对均势的挑战“俾斯麦模式”的优点在于在没有“共同价值”的基础上寻求共同利益,其缺点在于如此复杂的联盟体系运作起来十分困难,只有俾斯麦这样掌握高超外交艺术的人才能做到威廉二世炒掉俾斯麦之后,该体系随之分崩离析同样令我收获颇丰的还有基辛格对于一战和二战的细致入微的剖析,读罢,仿佛是穿越了时空,回到了过去,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历史人物在重大历史关头,所进行的思考,以及最后所作出的决定历史走向的决策。
一战的爆发深层次的原因是俾斯麦打破了原有的欧洲均势,俾斯麦主义者后继无人,威廉二世仅注重俾斯麦之铁血之表,忽视了其斡旋纵横之实,于是接连犯下大错错误之一就是疏远俄国,导致普、奥、俄三国军事同盟的解体失去均衡的欧洲便如点着引线的火药,战争随时爆发此时, 奥、俄极力向巴尔干地区渗透,此地区政治、 宗教、 民族矛盾向来激烈:宗教上,这里是天主教、东正教和伊斯兰教争夺的焦点;民族上,有克罗地亚、塞尔维亚等民族;并且国家众多战争的开端是奥匈王储访问萨拉热窝,阴差阳错的被暗杀,奥最先向塞宣战;由于塞处于俄的保护下,于是俄向奥宣战,之后德向俄宣战, 最后英法向德宣战滑稽的是,当战争打响的时候,最先宣战的奥正在动员,并没投入战争,均势的打破,加上政治家的无知,最终导致了一战爆发事实上,仅凭英法俄三国之力仍难抗击德国的1918 年俄国十月革命导致俄国撤出三国协约,但最终的胜利却不属于德国 1919年,美国的加入使战争结果迅速明朗,加速了德国投降,进而进入破产清算:凡尔赛和平谈判该谈判的问题有:过于削弱德国,从而破坏欧洲均衡;没有将战败国加入谈判之中;对于德国东部领土,未能形成一个强大入俄国的有效强敌,而是分散成若干小国,如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
战争是矛盾无法得到调和的产物,当一个国家有太多的情绪需要宣泄时,战争一触即发一战如此,二战亦然书中将希特勒描写成一个担心自己短寿,而凡事都喜速战速决的人试想一个强大的帝国,其领土被周围二三流的国家瓜分,其赔款要近百年才能完全偿付,其自信与自尊,自豪与骄傲绝不容许这样的现实而欧洲诸强均问心有愧,因此对德国的挑衅和试探均置若罔闻先是德军进入了鲁尔区,1937 年“统一” 了说德语的奥地利和苏台德1939 年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进入波兰,这时尚未有西方国家看得清德国,一来是希特勒的快速,二是其善于使用障眼法 威尔 ( 转载于 : 欧洲梦读书报告) 逊主义在这时起到了不良作用,过份理想化, 却遗忘现实的残酷此时再想阻止德国人的铁蹄却又为时已晚况且英法还寄希望于希特勒可以进而攻打苏联不论苏联意识形态如何,俄罗斯人天性不羁,其原是生活于高纬度朴实的农民,在不断融合中,染上了哥萨克人,突厥人,蒙古人对土地的贪婪,俄罗斯经常认为周边强国林立,为了消除其不安与危机感,便不放弃使用武力,不断蚕食周边领土,以形成对其心腹之地足够的缓冲于是,当俄国人感觉舒坦之时,其疆界已经从中欧横亘西亚、中亚、东亚、延展到接壤北美洲。
斯大林,虽非俄罗斯族,却将其精髓发扬至极限为了领土以及苏联利益,可以将意识形态歧见抛诸脑后于是,其与德国媾和,再在东北亚问题于日本联手协作并暗地里与德国再次企图瓜分波兰在斯大林脑海里,没有正义邪恶这当子事儿,不变的只有利益于是,德国占了法国,几乎将整个除英伦外的欧洲鲸吞,转而攻击俄罗斯这时斯大林似乎还没有完全领会唇亡齿寒的道理,仍寄希望于英国于是,不消一个月,苏联丧失了三倍于法国的领土好在俄国人骨子里对领土的热爱,居然奇迹般扭转战局一直以为三巨头里罗斯福和丘吉尔的关系最紧密,可实际上罗斯福讨厌英国的老派作风,以及对于均势思想的不耻,罗频频向斯大林示好,若不是1945 年4月罗斯福在胜利前一刻突然殒命,我由衷的相信铁幕最后不会拉开甚至继任者杜鲁门一开始仍对罗斯福抱有幻想,直至斯大林出尔反尔,在其东欧的卫星国培植共产主义亲信,美国完全失去理性与耐心,最后只好和英国一道,捍卫其自由民主的理想,可是事实上,美国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完成了以意识形态为基础的全球范围内的均势体系,只是这一次,不过借以光荣与梦想此类道德的名义罢了还没将全书通读完,变觉得人类总有些悲哀之处,其中之一即为无法脱离历史的局限,即使强如俾斯麦者也在历史的洪流中成为一悲剧人物,带领德国崛起,随之而来的却是崛起后引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自喻为“东洋俾斯麦”的大久保利通也无法避免地重蹈了覆辙,作为当时最为杰出的人类,他们是可悲的。
多亏基辛格的详细梳理,让我看见了那些大人物的可悲之处以及他们的责任所在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时不时的回顾历史,从中窥探出社会发展的规律,对于思考中国未来如何能走的更好更远尤其重要!篇三:大外交读书报告从《大外交》中描述的柏林危机看冷战格局一、冷战的形成(一)冷战的缘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罗斯福总统曾就战后的国际秩序提出了自己的设想:由苏、美、英、中四国组成世界警察,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定但是罗斯福还没来得及把它的设想付诸实践便赍志而殁此时正是纳粹德国行将崩溃,权力真空亟待填补之时,战时盟国的目标存在明显分歧丘吉尔亟欲阻止苏联控制东欧,且仍然想保持欧洲的某种均势斯大林则因苏军战胜,俄国人民贫穷牺牲,希望在领土上能有所得作为报偿继任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初期有心努力维持罗斯福的做法,保持盟国的合作关系,然而随着战争的结束,战时和谐相处的迹象消失的无影无踪,美、苏两大强国在欧洲事务上已经相互对抗、互别苗头杜鲁门面对的国际大环境,其分界线仍未确定,都视双方军队前进至何位臵而定经盟国军队解放的各国,其政治前途仍未解决传统的大国大部分需要调整自己变化了的角色法国国势已衰,英国被战争拖的疲惫不堪,德国被分区占领,斯大林借西欧衰弱、美国计划撤退的真空状态,挥师西向,把苏联国境向西推进六百英里,直达易北河畔。
争端首先在波兰问题展开美国的建国史, 实际就是一部宣扬民主与自由的历史,以“上帝选民”和“自由战士”自居美国长期宣扬的就是自由、民主、正义,并试图把这种价值观推广到全世界,而苏联一方面在意识形态上希望能把共产主义的革命火种燃遍世界,另一方面在国家安全考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