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区域文化地理.ppt
53页中国区域文化地理,,,文化区: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共同文化特征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文化区:是一个具有连续空间范围、相对一致的自然环境特征、相同或相近的历史过程、共性的文化景观构成的地理区域文化区的形成是具有某种亲缘、地缘关系的民族和人口在传承文化传统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国区域文化概况,中国古代文化区 我国历史文化区萌发于史前社会;发展成型于春秋战国时期;完善于史志阶段(秦汉统一,方国消失,转化为地方行政文化区) 历史文化区主要有关中文化区、燕赵文化区、齐鲁文化区、中原文化区、巴蜀文化区、荆楚文化区、吴越文化区、滇黔文化区、岭南文化区、闽台文化区、西域文化区、蒙古文化区、松辽文化区、青藏文化区,,中国生态文化区 东北黑土文化区、华北平原文化区、黄土高原文化区、内蒙古草原文化区、新疆荒漠-绿洲文化区、青藏高原文化区、四川盆地文化区、云贵高原文化区、江南水乡文化区、华南妈祖文化区3、中国十个地域文化区,东北黑土地域文化——黑、吉、辽,自然特征:,温带季风气候,中温带、寒温带,,纬度较高、气候寒冷,湿润、半湿润区,山环水绕、平原面积大,土壤肥沃——黑土,人文特征:幽默和泼辣,文化景观:民族——汉族、满族,服装——棉、皮,饮食——杂粮,民居——泥草房、泥瓦房(火坑、火墙),文学艺术——二人转,3、中国十个地域文化区,②华北平原文化——冀、京、津、鲁、豫,自然特征:,温带季风气候,暖温带,半湿润区,人文特征:儒家文化,文化景观:民族——汉族,服装——棉装,饮食——面食,民居——四合院,文学艺术——京剧、评剧,3、中国十个地域文化区,③黄土高原文化——晋、陕,自然特征:,温带季风气候,半干旱、半湿润区,人文特征:中华民族发祥地,文化景观:民族——汉族、回族,服装——棉装,饮食——面食、肉食、喜酸,民居——窑洞,文学艺术——秦腔、信天游,3、中国十个地域文化区,④内蒙古草原文化——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特征:,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半干旱草原地区,人文特征:畜牧文化,文化景观:民族——蒙古族,服装——蒙古袍,饮食——肉、奶、面,民居——蒙古包,文学艺术——马头琴、那达慕节庆,3、中国十个地域文化区,⑤新疆荒漠—绿洲文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青海西部,自然特征:,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半干旱荒漠和半荒漠地区,人文特征:伊斯兰教的畜牧文化和绿洲农业,文化景观:民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服装——鲜艳的民族服饰,饮食——肉、奶、面,民居——“阿以旺”、毡房,文学艺术——民族歌舞,3、中国十个地域文化区,⑥青藏高原文化——青海、西藏、四川西部,自然特征:,山地高原气候(高寒气候),海拔高、气温低、日照长、辐射强、温差大,人文特征:高原佛教文化,文化景观:民族——藏族,服装——藏袍、藏民女装,饮食——糌粑、酥油茶、青稞酒、牦牛奶,民居——石砌碉房,文学艺术——高原民歌,3、中国十个地域文化区,⑦四川盆地文化——川、渝,自然特征:,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地区、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人文特征:,文化景观:民族——汉族,服装——棉装,饮食——以麻辣著称的川菜,民居——吊脚楼,文学艺术——川剧,盆地——休闲文化,山区——巴蜀文化,,3、中国十个地域文化区,⑧云贵高原文化——云南、贵州,自然特征:,高山峡谷、喀斯特地貌,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人文特征:多民族文化,文化景观:民族——苗族、土家族、黎族等少数民族,服装——鲜艳的民族服饰,饮食——烟、酒、茶在全国享有盛名,民居——傣族竹楼、侗族鼓楼,文学艺术——泼水节、三月节 民族舞蹈,3、中国十个地域文化区,⑨江南水乡文化——苏、浙、沪、赣、鄂、湘等,自然特征:,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地区、四季分明、水乡之地,人文特征:精巧、灵秀、细腻、柔美的水乡文化,文化景观:民族——汉族,服装——棉装、丝绸,饮食——大米、蔬菜、鱼类,民居——白墙黑檐楼房,文学艺术——江南丝竹 评弹 越剧,3、中国十个地域文化区,⑩华南妈祖文化——闽、粤、桂、琼、台,自然特征:,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地区,人文特征:外向型的海洋文化,文化景观:民族——汉族、壮族、黎族、高山族,服装——汉族棉装、少数民族服装多姿多彩,饮食——米食为主,民居——竹楼,文学艺术——粤剧 崇拜海神 敬奉妈祖,三晋文化区的形成及其风格特征,,一、三晋由来,《商君书·徕民》:“秦之所与邻者,三晋也。
后世以三晋之地大部在山西,故别称山西为三晋 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国三分晋国而得名西周叔虞等封地,,春秋—晋国,,战国—韩、赵、魏,二、地理位置,,位于太行山与黄河中游的峡谷之间,四周山环水绕整个地貌是一个被黄土覆盖的山地型高原,高原内部起伏不平其东靠太行山山脉,西有吕梁山,南挨黄河,北环长城,其中由西北向东南依次有:大同、忻定、太原、临汾、运城这些盆地三、气候&地质类型,气候: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土壤类型:,四季分明,,,,,春季多风沙,夏季气温高,秋季短暂,冬季较长,寒冷干燥,北部,中南部,吕梁山以西,,,,干草原粟钙土,森林草原褐土,森林草原向干草原过度的灰褐土,四、丰富多彩的三晋文化,民间艺术:炕围画、剪纸、忻州、晋南的刺绣等等 名人:荀子、韩非子、关羽、阎锡山、傅作义等等 晋商精神:敬业、进取、群体等精神 民间民歌:走西口、秀红包、想亲亲等等—“民歌的海洋” 戏曲:晋剧、蒲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 等等 民间社火:闹花灯、闹红火、太原社火等等 特产:晋祠大米、老陈醋、面塑等等 五、三大文化核心区,晋北看佛教古建筑文化,晋中看晋商民俗文化,晋南看寻根问祖文化,六、晋北佛教古建筑文化,,南禅寺,北魏大同云冈石窟,唐代佛光寺,辽应县木塔,影响因素,地处黄河中游的三晋地区,是我国古代文明的策源地之一,留下许多丰富的文化物质财富,而古建筑就是其中之一,特别是佛教建筑。
首先、三晋地区位于黄土高原东部,受太行山脉的阻挡,受来自海洋温湿的夏季风影响较小,而受大陆内部的冬季风影响较大,气候干燥,这里的古建筑就可以少受雨水的侵袭,有利于保存,其次、三晋地区与历史上多次成为国都的城市相比,少受一些政权更迭的影响,人为的损失也就少一些秦亡——阿房宫),再次、一些古建筑僻在深山,往往是人祸所不及的地方如会昌灭法——佛光寺),此外,还有佛教的传入,以及盛传,七、晋中晋商民俗文化,晋中祁县乔家大院,晋中祁县渠家大院,晋中社火节,平遥古城,影响因素,清徐葡萄,1、晋中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内含忻定、太原两个盆地,南靠临汾、运城盆地不但盛产粮食,如晋祠大米、清徐葡萄,其他物产也很丰富,如盐、铁、煤等矿产结果,当地农业经济比较发达,2、临近曾为国都的城市,(长安、洛阳等)有发达的交通条件,特别是元代迁都北京之后,晋中地区就成为三晋的通向国都的重要枢纽,因此晋中商业活跃起来3、远离北方的游牧民族,环境较安定,晋祠大米,太原玉雕,八、晋南寻根问祖文化,芮城西侯度遗址,芮城匼河遗址,襄汾丁村遗址,晋南,我们常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1、西侯度遗址——在山西芮城县的一个小村庄,滚滚的黄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大弯。
2、匼(ke)河遗址——山西芮城县黄河左岸匼河附近,东临西侯度遗址,同样发现石器,动物化石等,较西侯度遗址先进(小尖状器-精细)上与西侯度文化,下与丁村文化有着一定渊源3、丁村遗址——位于襄汾县城以南一带的汾河东岸,发现了20多种动物化石和2000多件石器,特别重要的是发现了人牙化石三枚和小孩右顶骨化石一块,是我国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主要代表九、文化特点——兼容并蓄,,三晋文化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先秦时期,纵横家、法家等思想家并存的现象,还是南北朝时期,儒、道、佛三家融合基础上出现的“净土宗”(昙鸾创始),其文化一直深刻地体现着兼容并蓄的特点,三晋文化以其黄土般广阔的胸襟吸引着外来文化,吸收、融合,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三晋文化山西剪纸 山西面塑,影响因素,1、民族融合的熔炉 三晋地区历代与强族为邻,在历史上几次气候较冷的时期(西周、东汉、南北朝、宋、清初),北方的游牧民族南下迁移,三晋地区外来少数民族随之增多,各民族相互影响,三晋地区就起着熔炉的作用2、文化的“对撞机” 晋北地区属于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圈的边缘地带,而晋南地区则处于中原文化的中心地带,晋南的中原文化以黄土大地般深厚而广阔的胸襟接受外来游牧民族文化,而游牧民族也被先进的中原文化吸引着。
两种文化在三晋地区相互碰撞十、影响,三晋,是中华民族和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文化,有许多是源于三晋,兴于三晋的三晋文化对于我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三晋文化和其它地区的文化,共同滋育着整个中华文明在历史上,山西发生过许多对中国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因此,研究三晋文化,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了解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和灿烂文明,对于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晋商,商帮是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相亲相助为宗旨,以会馆为异乡联络中心的松散商人群体 明清五百年的晋商 兴起于明初的“开中法”的实施;明中期后,由供给军需扩展为民用,特别是地近边塞、民族错居杂处,开展茶马互市;盛于清时的票号开中法 明时,为防蒙古边患,修长城、设九镇为供给军需,实施“开中法”,让商人运粮到边关,换贩卖食盐的盐引晋商的发展 开中法解体后,晋商已积累了雄厚的资本和丰富的经验,实行由提供军需到民用的转型;活动范围也由边关扩展到内地、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从国内到国外;经营的物品由盐、粮,拓展到棉、布、茶、颜料、煤炭、铁器、木材、烟草等 茶马互市推动游牧地区城镇发展,张家口、包头、西宁、齐齐哈尔、恰克图、库伦(乌兰巴托)的兴起与兴盛与晋商活动关系密切。
先有晋益老,后有西宁城”、“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晋商票号 明未清初,山西票号出现,并随与皇族的接触壮大平遥日升昌、蔚泰厚为代表全国51家,山西占43家,其中平遥有12家庚子事变,西太后西逃,途经山西,晋商资助40万两白银,后获汇兑各省解京饷款事宜,成为红顶晋商 晋商经商之道: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树立商业文化;创新商业制度,如经理负责制、学徒制、人身顶股制、账簿财会制等东北关东文化,关东地理概况 位置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最东北部,中国国土的北端与东端均位于省境因省境东北有黑龙江而得名,简称黑东部和北部以乌苏里江、黑龙江为界河与俄罗斯为邻,与俄罗斯的水陆边界长约3045公里辽宁简称辽地处我国东北地区南部沿海,东邻朝鲜辽东半岛为东北“金三角”吉林省简称吉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中部,东南邻朝鲜、俄罗斯地形 东北地表结构呈半环状的三带,外带是河流流域低地,主要河流有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鸭绿江;紧接着是山地、丘陵山地,主要有西侧大兴安岭,东侧长白山,北部为北西向小兴安岭;内部为冲积平原,三江平原、东北大平原地质时期火山地震频发,地貌多熔岩、玄武岩地貌 气候 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夏短冬长。
资源 森林、草甸、沼泽分布广 关东的由来 “关东” 特指东北地区始于明初建山海关之后在明朝的大部分时间里,明人所称“山海关东”的东北地区处于一种比较稳定的汉族、女真族、蒙古族三族鼎峙的状态到明万历年间由于努尔哈赤的兴起、满族的形成及清朝的建立,明 朝人开始用“关东”一词专指东北清朝入关后,从顺治朝起直至清末,均用关东指称东北清末民国以来,随着中原以至大江南北的大批移民进入东北,“关东”之称更深深地注入民间意识之中,成为人们的习惯用语,,关东文化特征 民族以汉族为主体,包括满、蒙、朝鲜、达斡尔、鄂伦春、赫哲等少数民族在内的复合群体 物质文化方面,生产结构明清时期呈现出从农业、渔猎、采集、游牧并存向以农业为主、其他为辅的转变,到清末民初以后,随着汉族人口的大量出关,进一步形成农业生产成为整个社会经济基础的结构 在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方面,关东文化区别于中原和关内其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