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市场换技术策略的利与弊.docx
2页以以““市场换技术市场换技术””策略的利与弊策略的利与弊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政府提出“以市场换技术”政策,希望通过让渡一些国内市场吸引外资,换取或学习外资企业的先进技术但经过将近 30 年的发展,我国企业获得了多少技术?该政策到底“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有哪些值得改进的地方?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热点话题 持支持态度的学者提出我国的国情决定了要以市场换技术,它减小了我国的技术差距因为技术引进比自行研发成本低、见效快,并可为自主创新积累经验;外商投资的技术比出售的技术先进,并解决了我国缺乏外汇的困难他们认为以市场换技术政策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但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首先,外商的进入引发了以产业关联为基础的技术波及效应,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其次,引入国外企业参与竞争增强了我国企业的竞争意识,在一些行业促进了本土创新第三,合资使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有所提高最后,外商投资增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增长我国虽然让度了部分市场份额,但总的市场规模增加得更快,本土企业的产量也大幅增加实施“以市场换技术” ,开放市场,使得外资得以借此“东风”大举挺进我国市场,但究竟换来了什么技术和多少技术,却值得我们加以细致探讨。
第一,让出市场,吸引外资,我们确实引进了一大批技术,从汽车行业、家电行业到计算机行业等,通过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我们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相关产业的升级换代但是,我们更多地却把那些技术含量不高的产业的市场出让给了外资,总体上,以前阶段的“以市场换技术”的效果是不能令人满意的第二,我国虽然提出了“以市场换技术”的口号,明细具体化程度却不够,配套的政策法规缺乏,相关的细节问题没有在有关法律中得到明确体现,导致在进行引资洽谈时,外商对技术要么避而不谈,要么态度强硬,而我方却往往由于受各种因素和利益驱使,对政策贯彻不力,让出市场却不谈或很少谈技术结果是市场拱手相送,技术却没学来第三,由于众多地方政府在利用外资中的急功近利,短期行为普遍,为了吸引外资,不惜给予外商过度优惠,一味让出市场迎合外商利用外资中重复低效引进,重引进硬件设备而忽视软件,重引进轻消化吸收,轻信外商而忽视自身各方面建设,结果是市场给外商了,自己却往往得不偿失第四,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中,跨国公司操纵技术优势从而以之作为其金融战略扩张和发展的核心武器的趋势日趋扩大,因而跨国公司在对外投资中对技术转让极为慎重和吝啬,一般只转让成熟的、一般的外围技术,而对占领东道国市场却不遗余力。
我国利用外资中,高新技术领域,尤其是一些对国民经济关系重大的核心技术、尖端技术却鲜有外资进入,部分原因即在此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长方式要实现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国民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质量要得到提高,技术水平的提高仍是实现目标的一个关键手段利用外资作为生产要素的投入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一个重要途径依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我国的利用外资工作逐步地走向成熟,引资质量的提高是大势所趋是故,我们有必要对“以市场换技术”进行理智冷静的思考首先,我国的利用外资正在发生着十分深刻的转变:跨国公司对我国的投资迅速发展,外商的投资意图正转向对我国输出商标品牌意识,开拓和长期占领我国广阔的市场伴随着这种深刻的变化,跨国公司的国际经济竞争将日益渗透到我国的国内市场的各个方面中,国有企业日益面临着跨国公司的严峻挑战,通过国内市场的出让换取国外技术的难度增大,成本提高,风险上升其次,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未发育成熟,市场体系和机制尚不健全,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尚未彻底转换,在内外经营环境上都无法同跨国公司抗衡同时,国内市场又是我国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壮大的基础,国内企业首先经受国内市场的洗礼才能形成强大的竞争力。
因此“以市场换技术”必须适可而行,对国内市场不能一味让出,而是需要恰当选择,并实行合理、适度的保护,否则,失去了市场,企业丧失了存在基础,技术的引进将变得毫无意义基于以上所述,今后的利用外资工作中如何搞好“以市场换技术”的“适度”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的予以对待基本的出发点应该是:市场的出让要能符合我国引进先进技术、提高技术水平和竞争力的利益取向,同时不能危害国内市场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