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宋的政治.ppt
30页宋,许均涛,两宋(960——1127——1279),五代时期,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使,军队驻扎在宋州故国号曰“宋”,因皇室姓赵,故也称作赵宋 960年:陈桥兵变 1127年:靖康耻 1276年:元朝攻占临安 1279年:崖山海战,,辽,北宋,西夏,,金,南宋,西夏,“中国历史中主要的朝代,每个不同,而尤以赵宋为显著 “经过太祖的创业,宋朝的历史留下了不少似非而是的现象:①一个以军人为首脑而组成的国家,自始注重国防,偏在军事上作为不及其他任何主要朝代②它的民间经济,也有突出的现象,它却不能掌握这种优势③它企图注重实际,不受抽象的观念所蒙蔽,而这三百一十九年在它的领导之下,所产生的特出人物,又偏是哲学家为多”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北宋的统一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统一,它只是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这也不是北宋的错,北方和西北实际上中唐以后就丢了 当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自然地理线影响较大 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内政也是在外部压力下的反映两宋的政治选择要考虑其对外关系) 两宋时辽夏金不再是附属政权,两宋的地位和唐天可汗也不可同日而语但宋在政治经济文化仍居核心地位。
宋代处于中国历史上重要转型期,它面临来自内部与周边的诸多新问题,新挑战并不是古代史上国势最强劲的时期 但它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与牵动,使其无愧为历史上文明昌盛的辉煌阶段 ——邓小南《宋代历史再认识》,两宋时代特征,两宋的政治,,,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宋初加强中央集权,三冗二积,王安石变法,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核心:防弊之政——加强中央集权 中央:控制禁军兵权,二府制衡 内忧为主,外患其次,守内虚外 开封,四战之地,以兵为险 地方:收藩镇行政、财政、军政权,,皇帝,三司,中书门下,枢密院,御史台,三司使,同平章事,参知政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御史,中丞,财政,行政,军政,监察,中央,地方,州,府,节度使,知,转运使,关于转运使: 1.三分(中央、交使、留州) 2.主要是账目上,而不是实际运走太祖时:禁军共22万 开封周边10多万,地方10多万权,钱,兵,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期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宋太宗即位诏书,,祖宗之法,北宋的改革运动,就宋而言,强敌环伺,内政是外部压力下的选择 北宋中期内政问题的核心就是财政问题。
开封:优点-交通便利,弊端-四战之地 北宋外敌,先有辽夏,后有金元,所以一直是军事财政一岁所用,养兵之费常居六七 ——宋蔡襄《端明集》卷一四《论兵十事》,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宋蔡襄《端明集》卷一四《强兵》,养兵以自困,多兵以自祸,不用兵以自败,未有甚于本朝者也 ——南宋叶适《水心冰集》卷十一《兵总论二》,庆历新政——夭折,范仲淹,1.庆历新政为中国宋代仁宗庆历年间进行的改革 2.重点在“吏治” 3.触犯各级官僚的既得利益 4.被攻击为朋党,仁宗猜忌,范仲淹主动离京后再没有回来 5.一些举措也遭到反对包拯也反对),《登飞来峰》 宋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司马光,财政问题,开源,节流,,,,,司马光和王安石本是嘉佑四友,变法前私人关系非常好两人都清楚北宋的问题所在,但解决方法却不一样观介甫之意,必欲力战天下之人,与之一决胜负 ——司马光《传家集》卷六十《与王介甫书》,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之所敢知 ——王安石《临川文集》卷七三《答司马光谏议书》,王安石变法,1.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仁宗无回应。
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史记平准书》,“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2.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是富国强兵(富国/富天下不一样),仔细参考《宋史》里的叙述,我们也可以窥见新法失败的情形譬如①“方田法”以东、西、南、北各一千步为一方,内按土地肥瘠分五等抽税可是即在畿国的开封府,其测量就产生技术上的问题,有谓“时方时止”,县内有山林,即无从着手②“免役钱”令百姓一体出钱,以代替“衙前”等向民间征发的义务差役,可是乡民无钱,也等于在农村推行金融经济,而此时金融在城市里反不能展开③“市易法”不能集中于批发业务,以致执行者自己成为零售商,到街上去卖果卖冰,甚至“卖梳朴即梳朴贵,卖脂麻则脂麻贵”,为神宗亲谴责④“青苗钱”以常平籴本一千四百万作本钱,等于农村贷款,春散秋敛,收息二分但是无银行主持,缺乏法庭处理贷款的权利义务有些县官就将整数交给若干农民,也不问他们愿借与否,只责成他们彼此保证,秋后一体带利归还甚至在执行时,若干县份被指摘并未贷款而向农民一体索息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试想九百年前,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时世界里其他地方提出。
但现代金融是一种无所不至的全能性组织力量,它之统治所及既要全部包含,又要不容与它类似的其他因素分庭抗礼 ——黄仁宇,结论:变法的超前性与社会现实的落后性差距过大,变法没有适应的土壤,熙宁二年(1069年)2月:王安石任参知政事7月:均输法9月:青苗法闰11月:农田水利法 熙宁三年(1070年)12月:保甲法 熙宁四年(1071年)2月:改科举10月:募役法 熙宁五年(1072年)3月:市易法5月:保马法8月:方田均税法,熙宁六年(1073年)置军器监 熙宁7年(1074年)4月:王安石罢相9月:将兵法 熙宁8年(1075年)2月:王安石复相 熙宁9年(1076年)10月:王安石二次罢相,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神宗卒,元祐更化:司马光拜相,新法相继被废,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 ——北宋 刘挚《论分析助役》,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其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用能于期岁之间,靡然变天下之俗 ——北宋 苏轼《王安石赠太傅制》,结论:变法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新法的“敛财”实质导致社会基础的丧失。
政策执行不力 用人不当 变法派内部分裂 保守派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复杂变法的超前性与社会现实的落后性差距过大,变法没有适应的土壤,变法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两宋时期 北宋时期,其反对派就以修史的方法进行批评到了南宋,再次通过修史的方法对其改革进行定性,指出王安石变法使得北宋王朝遭到灭亡南宋至晚清时期 认为王安石变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北宋亡国 把王安石的诸项新法称为聚敛之术“聚敛害民”民国时期 梁启超用社会主义学说类比王安石新法措施,把王安石称为社会主义学说的先行者,胡适之先生亦持有相类的观点新中国时期 有肯定说,有否定说,有不完全肯定说,国外评价 列宁称赞王安石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王安石的变革思想,是人类思想反抗的文明成果,正是这些成果,使人类有了摆脱野蛮统治的可能和方向王安石变法是宋政治史的一个扭结 过去的问题集于此,又从此发散出今后新的问题 ——邓小南,,三冗二积,王安石变法,新旧党争,靖康之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