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析从唯物史观视角看传统儒家哲学的三重范式及其效应论文.doc
8页分析从唯物史观视角看传统儒家哲学的三重范式及其效应论文从唯物史观视角看传统儒家哲学的三重范式及其效应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从唯物史观视角看传统儒家哲学的三重范式及其效应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孔子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简介:陈宇宙(1968-),男,汉族,湖南双峰人,湖南文理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理由研究 胡 帆(1976-)男,汉族,湖南蓝山人,湖南工业大学讲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理由研究 摘 要:传统儒家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其中深蕴着可为今用的重要思想资源从唯物史观视角来看,传统儒家哲学有三重范式:道德-政治哲学、和谐哲学、价值哲学其中所体现和折射出来的道德理性与政治理性,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和精神特征,对于构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作用 关键词:唯物史观;传统儒家哲学;道德-政治哲学;和谐哲学;价值哲学;效应 一、以道德修养为原点,以王道政治为旨归的道德-政治哲学 传统儒家哲学首先是道德-政治哲学,即道德政治化,政治道德化,以道德修养为原点,以王道政治为旨归。
此一思维模式由孔子所开启,孟子继承、发扬与完善之朱熹所概括的“三纲领八条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能体现此一特点[1] (一)道德哲学:“仁者爱人” 传统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千言万语都只在一个字:“仁”仁”这一概念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但从道德层面上看,主要在于“爱人”和“修身”两个方面樊迟问仁,子曰:‘爱人’[2]“爱人”构成了孔子仁学的主要内容和突出特点因为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目前状况,所以孔子极力主张恢复周礼并倡导仁学,而周礼的核心思想就是血缘关系和宗法制度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3]因此,孔子仁学是以“孝弟”为出发点的,由“孝弟”而达至“亲亲”孔子不仅倡导“孝弟”,而且要使这种“孝弟”之道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成为人们对“仁”追求的内在动力,这就使得仁学被赋予了一种道德范畴的新内容所以,孔子又从“孝弟”进而提出“忠恕”孔子指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5]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即为行“忠恕”,也就是实现“仁”的策略 那么,孔子是不是仅仅把“仁”停留在道德层面上呢?不是,他是要把“仁”付诸实践,用“仁”去寻找治国济世之道。
他把“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作为理想的治国准则孔子仁学所主张的对人的爱,实际上是一种广泛的、对人的博爱他认为,求仁与否完全取决于自己,并不在于别人,即“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6] 综而言之,孔子在其仁学体系中,从“孝弟”出发,以此为心理动力,以行“忠恕”作为实现“仁”的策略,提倡对人的博爱,并试图以博爱去调和社会矛盾,达到“克己复礼”的目的从唯物史观视角来看,这些观点虽然存在着某些缺陷,但在今天看来仍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因为这个过程的实现,是围绕着人这个中心进行的,其仁学充分注意到了人自身的价值,充分肯定了人的能动作用同时,传统儒家哲学不仅强调“爱人”,而且十分重视“修身”,认为“爱人”是以修身为前提的所谓“修身”,就是培养自身对道德准则的遵从,把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一种内在的自觉要求要达到从唯物史观视角看传统儒家哲学的三重范式及其效应由写论文的好帮手.zbjy.提供,.这一点,传统儒家认为,身体力行是修身的必定途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7]要成为有道德的人,首先应知仁,但也不能只是局限于知仁,而是更要好仁、乐仁,要把仁作为自己的人生观,以行仁为乐 (二)政治哲学:“内圣外王”之道 孔子仁学是以“仁者爱人”作为“允执厥中”之天道在社会人际关系中的准则的。
在他看来,要实现这一准则,必须从人的内在修养做起,由内在修养而达至外部事功如前所述,孔子是把“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作为理想的治国准则的,那么,如何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呢?其所设计的路线是,“修己以敬”,到“修己以安人”,再到“修己以安百姓”[8]具体说来,就是“修己”、“富之”、“教之”就内在修养方面而言,人们应通过学习和体悟,从内心深处明白“仁”之内在的道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使自己成为自觉地以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指导行动的人;就外在方面而言,人们应通过格物致知的能动实践,不断地观察、体验和研究,分析天地自然万物,使自己成为一个“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即有所作为、建功立业的人内在修养的极致就是“内圣”;外在的事功就是“外王”这内外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就是“内圣外王”之道传统儒家哲学的“穷天人之际,究心性本原”的传统,其实质就是“内圣外王”之学尽己属内圣的范畴,推己属外王的范畴,推己的范围,从个体出发可以延伸到家国天下,所以忠恕之道即内圣外王之道”[9]《大学》中有着精辟的阐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10] 虽然“内圣外王”的思维模式是大有理由的,正如启良所说:“既然圣、王一体,那么做王的自然也就是圣人,既有圣人的道德人格,又有圣人通神的本事于是,圣人崇拜转换成了王权崇拜,内圣外王的模式亦不再是由圣而王,而是成了由王而圣,进而使儒家的内圣之学成为专制主义的护符[11]但是,假如我们跳出此一“内圣外王”的思维模式悖论,并进行创造性的转换,就不难发现,“内圣外王”之道,实质上是一个人的知识学问、道德情操和社会功效三者的统一政通先生说得好,孔子“一方面教人学习古典的知识,一方面随机指证人人都具有普遍性的仁体,借古典知识之助去体证仁体、开发仁体,是成就德性必经的历程,经此历程可超越有限的自我,即所谓‘下学而上达’终极的目的是成圣,成圣不能在独体中完成,与外在的世界息息相关,成己与成物、立己与立人,是一种密结互动的关系[12]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逐渐形成了刚健进取、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13]“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14]也就是说,每个人都不应满足于目前状况,而应积极进取,有所作为同时,为人也要宽容厚待、兼容百家、取其所长、为我所用,而不可自以为是、目空一切。
刚健自强和宽容厚待相结合所形成的积极有为而又谦虚谨慎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成为中国人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发展自身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追求“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的和谐哲学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16]但“孔子是一个关键性的人物,因为他所发现的仁体,是同时关联着性与天道两面而成立[16]儒学的本源在发现仁体,仁体不仅是人类的特性,也是宇宙万物的本性就人生一面说,是“人者,仁也”就宇宙一面说,是“天地之大德曰生”正因为人与宇宙有共通的本性,所以孟子才能说由尽心知性即能知天,由个人道德工夫的不断扩充,就能达到与天地相参的境地——“天人合一”天人合一”追求的是普遍和谐,内在地包含了自然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的自我身心的内外和谐等 (一)自然之间的和谐 传统儒家哲学的“自然”其实就是“天”,是一个和谐的整体虽然后人对“天”有不同的理解,但我们仔细审视孔子的原初话语,就不难发现,传统儒家哲学所谓的“天”是自然之天和意志之天的混合体,甚至还留有宗教之天的痕迹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7]天的运转是自然而然的,万物的生长也是自然而然的。
《周易》认为,在阴阳变化中体现了宇宙运转的规律,“自然 从唯物史观视角看传统儒家哲学的三重范式及其效应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从唯物史观视角看传统儒家哲学的三重范式及其效应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孔子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扩大着己他利益重合的部分,即将尽量多的利他目标转化为利己目标”[29] 因此,按照儒家的义利观,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须否定财利的有限作用传统儒家强调的是在道德至上前提下的义利双全,只是在义利不可调和时,则取义而舍利传统儒家义利观的价值在于要人见利思义,而反对见利忘义或唯利是图因为“义”属于道德范畴,它是”的运转是在“元”、“亨”、“利”、“贞”的循环往复中进行着,它表现了自然界万物生长的和谐统一在《易传》中这种自然的最完美的和谐叫做“太和”后来的儒家中人关于自然之间和谐的观念大致都是发挥了这个思想 (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传统儒家哲学不仅重视自然的和谐,更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传统儒家看来,“自然”和人也是一个和谐的整体,这一和谐的整体永远处在生生不息的变化之中所谓“天”,就是指“天道”即自然规律;“人”就是指“人道”,即人和人类社会的道理孔子有一段话是很能说明他追求“天人合一”历程的。
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8]这就是说,在五十岁以前是孔子认识“天命”的准备阶段,由五十岁起他对“天命”有了认识,六十岁可以按照自然的规律明辨是非、善恶、美丑,七十岁就可以做到做什么事都自然而然地符合“天命”的要求,达到完全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他主张将“天”义理道德化,或者说是将人伦道德“天”化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19]孟子强调的是天与人相通,整合而为一体;“天”是人伦道德的根源,人心善性是禀天之赋;天性一贯,一旦认识了自己的本心善性,就能认识“天”天”的义理原则早就存在于人心之中,通过“尽心”、“善性”就可以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虽然后来的儒家中人特别是张载等对“天人合一”的思想有极大的阐释与发展,但大致都是沿着孔孟的思想发展下来的 (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由于传统儒家认为自然是和谐的,并追求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由此就必定引发出人与人之从唯物史观视角看传统儒家哲学的三重范式及其效应zbjy.,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间的和谐理由因为“人”与人类社会应该体现“天道”的要求。
《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0]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21]在传统儒家看来,只有建立在道德修养基础上的社会才是和谐的社会,即理想的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能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22]186这就是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的和谐社会,它是一个天下为公、和平宁静、富足平等、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 (四)人的自我身心的内外和谐 传统儒家的社会和谐的理想是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它特别重视人的自我身心的内外和谐孔子认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23]生死和富贵不是靠人力所能追求到的,但人的道德和学问则是要靠人的努力来取得如果一个人能做到“乐天安命”,那么,他就可以达到一种身心内外和谐的境界孟子认为,达到“天人合一”就要“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24]“安身立命”主要是使自我的身心和谐、内外和谐,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天道”的要求。
至于衣、食、住、行等等不应该对自己的身心发生什么影响这种对待生活的态度,也就是宋儒追求的“孔颜乐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