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读书笔记(完整体系).doc
10页中国古代中央官制读书笔记(完整体系)这是关于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读书笔记,基本上从秦汉一直写到清朝以秦汉为主,其他朝代也做了枝干性的梳理主要参考的著作有:《秦汉官制史稿》 安作璋著 《中国政治制度史》 白钢著,另外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浏览了《中国历代中央官制史》 王超著 《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胡如雷著以下是正文 首先是中国官制发展史上的一条基本的规律,也就是离皇帝越近的,往往权力越高比如说,中国历史上许多尊贵的官名,其实本来并不是很尊贵的意思百官当中,处于“总统”地位的,原来多是君王的亲近私臣后来宰辅职务名称的变化,以及其他位高权重的官职,大多如此所谓“盖皇帝私人也”就是这个意思另外的一条普遍的规律就是决策过程中的人治主义原则这在整个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地发展过程中表现的非常的充分至于其造成的影响,将在后面详述1、 秦汉的中央官制首先,是秦汉时期中央官制的整体情况秦汉时期,皇朝中央的决策机构是皇帝主持或命令召集的御前会议、宰辅会议、百官会议等,其中重要的是朝议外朝朝议由丞相主持,内朝朝议由领尚书事的大将军主持这些朝议对军国大事进行讨论决策,然后经皇帝裁决后,以诏、制等形式交有关机关和官吏执行实施。
秦汉时期皇帝从得到信息到做出决策,一般经过这样一些程序:皇帝将问题交给有关机构和臣下讨论,提出方案,由皇帝批准,交御史府拟定诏、制、敕、令,经丞相副署后交有关方面执行这就是在《本纪》中经常出现的从“有司提议”到皇帝“制曰可”的过程 秦汉时期,中央的决策建立在对不同的渠道反馈的各种信息的掌握上主要的有:郡国的上计制度定期了解郡国的人口,垦田和税收状况各级官吏的奏章,随时了解各地区各部门发生的情况监察系统的官员御史、刺史等也及时把自己监察范围内的情况汇报这些奏报,一般通过遍布全国的亭组织组成的信息网络汇报除了这些主要的信息渠道,皇帝和丞相还不时的派出大员有目的有计划的到全国各地进行巡视,以着重了解某些地区和某些方面的专门情况 在秦汉中央决策机制的运行中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皇帝有拥有最终的决策权,这是一个不受限制的权力;二是决策的人治主义原则,无法可依和有法不依的情况比比皆是,三是决策的随意性,缺乏科学的论证体制 然后再详细的介绍一下秦汉时期各个中央部门的状况首先是秦汉时期的三公制度事实上秦朝并没有实行三公制度,御史大夫虽然是副丞相,但比丞相的地位相差甚远但是对于御史大夫,有将其称作“三公”的说法,大约是因其“宰相之副,百卿之右”(《通典》《职官一》)的地位。
御史大夫真正的位列三公,三公成为正式的法定官名,那是成帝以后的事《汉书•百官公卿表》写道:“成帝绥和元年,(御史大夫)更名大司空,金印紫绶,禄比丞相这样,丞相的权力被一分为三,一人单独的责任制,改为三人共同的责任制这是汉武帝裁抑丞相职权的进一步发展,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独尊地位,被三人的平起平坐取代了 在三公之上,还有所谓的“上公” 也就是太师、太傅、太保等官这样尊崇的官职,在汉代的政治生活中其实没有发生过什么实际的作用盖虚职也如太傅一官,吕后的时候曾有王陵和申食其二人担任过,但他二人为太傅不过是权宜之计,《汉书•王陵传》记载:“吕太后欲废陵,乃阳迁陵为帝太傅,实夺之相权也就是明升暗降的一种政治策略而已 下面再具体的讲一下秦汉时期“三公”的各自发展 首相是位于百官之首的丞相其实所谓的“相”,最早并不是这么位高权重的职位的意思到战国初年的时候,相还更多的是一种名誉职务,如苏秦配六国相印而把内政总理职务的官吏称之为“相”,则是战国后期的事情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相也者,百官之长也《吕氏春秋 举难篇》)而相国一词的起源要更晚些,是战国后期人们对于百官之长的官吏的尊称秦丞相的职权,“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也就是承受天子的命令,辅助天子管理整个国家的事情秦虽然确立了丞相制度,但是组织上还不是很完善孙楷的《秦会要》列的丞相的属官主要有:“侍中”、“尚书”等所以基本上也可以说秦的丞相还没有什么属官,办事主要靠各级官吏者可以看做是丞相制度的初创阶段 汉承秦制,并在继承了丞相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发展,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制度结构汉朝丞相的具体职权主要有五个:第一,丞相有选用官吏之权当是时丞相入奏事,语移日,所言皆听,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这说明丞相几乎掌握了全部的用人之权正因为其权力过于膨胀,甚至招到了皇帝的不满第二,丞相有劾案百官与执行诛罚之权武帝时田蚡为丞相,劾灌夫骂坐不敬;后又以灌夫家在颍川,横行不法,民苦之,请案验,武帝曰:“此丞相事,何请?”说明丞相有劾案百官之权第三,丞相有主管郡国上计与考课之权丞相主管郡国上计与考课,并根据官吏治绩的好坏,奏行赏罚《汉书•匡衡传》载:“衡位列三公,辅国政,领计簿,知郡实,正国界并设有专人管理郡国上计第四,丞相有总领百官朝议与奏事之权秦汉时,凡遇到重大的事情,皇帝常召集百官朝仪,或者群臣上议,谓之集议,由丞相主持第五,丞相有封驳和谏诤之权。
丞相对于皇帝的诏令有不符合法律、制度者,有封驳谏诤之权如景帝欲封皇后兄王信为列侯,与丞相周亚夫商议周亚夫以刘邦由于在先而反对从以上简略叙述中可以看到,丞相的职权主要在用人和出谋划策两个方面 秦汉期间,丞相的地位也是有很大变化的从秦到西汉初年,丞相权位既重,礼遇亦隆武帝以后,丞相封侯成为定制但是到东汉初年就废除了丞相地位既尊,权力又大,必然要和君权发生冲突萧何是西汉的第一任丞相,功劳最大,仍不免遭到刘邦的猜忌秦汉的统治者设立丞相制度,本来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提高皇权;但由于相权和皇权的冲突,又必然的想法削弱丞相的权力真正从制度上削弱相权,始于武帝,中经成帝的改制,最后完成于光武从武帝开始,丞相的权力便开始转归中朝尚书,而丞相的地位也随之降落成帝时,置三公官,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到哀帝时,连丞相的名字也被废掉,改名为大司徒到光武帝时,尚书台正式成为中央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时的丞相,已是备员而已了 丞相助理万机,自然需要相当的属官辅助其工作汉朝丞相的属官重要的是司直、长史两个,此外是诸曹掾属长史的设置随丞相设置的变化而变化文帝时设立两长史,秩千石而东汉是设一个长史长史类似相府的总管,职无不监。
丞相有事,常交付长史办理实际上长史不仅仅是限于丞相府内活动,也可以出席朝廷会议或者代表丞相参与相符以外的事情有事还要奉召干预地方上的事务,比如镇压起义司直:司直是丞相府中最高的属官,秩比二千石武帝时才开始设立的司直的主要职责是主管检查检举,特别是“助督录诸州事”司直这方面的权力很大,位在司隶校尉之上在丞相府中地位最高,可以指挥丞相府中的其他属官到东汉光武时期取消了 丞相制度的设立,在中国的官制史上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彻底的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第二,权力进一步集中掌权的人少了,权力更加集中反映了君权的加强在丞相之后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是天子左右亲信发展起来的,所以虽然是副职,但和皇帝的关系更密切一些另一方面,丞相位高权重,皇帝不愿随便差事,有些时候宁愿差使御史大夫至于御史大夫的职务,因其本来就是皇帝左右掌管文书的大臣,所以皇帝的制书和诏书,在下达各官时,也多有御史大夫承转,然后才下达丞相另外,御史大夫有时还可以奉命督兵出征如武帝征和三年,御史大夫商丘成将二万人出兵匈奴说明御史大夫有奉命领兵之权当然,这也可能是临时性的差遣御史大夫与丞相,其职能既相辅佐,也相互制约所以当时的御史大夫不仅称为“副相”,而且称丞相府与御史府为“二府”。
御史大夫虽然官位比丞相低,但是地位却十分重要《汉书•朱云传》说:“御史之官,宰相之副,九卿之右,不可不选说明御史大夫的地位仅次于丞相,高于九卿职责是辅佐丞相,管理国政而且,御史大夫主管图籍秘书,四方文书,熟知法度律令,因此还握有考课、监察和弹劾百官的权力,这种权力有时候甚至超越丞相 在整个秦汉时期,御史大夫的名称和权力大小也经历了相当的变化到西汉末年,御史大夫的身份和地位都明显的提高了,身份和丞相完全一样的紫绶金印,成了名副其实的三公但是权力的变化却是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了武帝以后,由于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发展,御史大夫的职权和丞相一样也转移到尚书手中所以,御史大夫改名为大司空后,虽号为三公,但已成虚位 御史大夫的属官,重要的是御史中丞,后来改名为御史长史秦官也,掌弍大夫,汉因之《历代职官表》记载:“御史亚长曰中丞,弍大夫,以领其属汉仪,大夫副丞相,以备其阙,参维国刚,鲜临府事,故中丞专焉所以御史大夫的权力,更多的集中在中丞一人身上而且中丞更接近皇帝,更为亲信中丞的具体职责有:第一,掌图籍秘书按《汉官仪》的说法是御史中丞“兼典兰台秘书”兰台是藏书之地第二,外督部刺史刺史负责监察各州,而在中央则隶属于御史中丞。
第三,内领侍御史御史中丞之下比较高级的属员有四十五个,其中以中丞为首的十五个是在殿中的,称为侍御史内领侍御史也是当时御史中丞经常性的大量工作,因此采用分曹办事的方法因为宫中琐事,事无大小都归中丞所管,所以中丞还单有一印,通行宫中因为这种地位,所以有说他“受公卿奏事”,起一个上传下达的作用,内外朝的相通,也是通过他来传送的第四,举劾案章这是御史中丞的主要执掌以上几条也可以归结于此,即执法虽然是御史大夫的属官,但在行使监察权时,依法弹劾,不受御史大夫或其他人的限制与执法有关的,御史中丞还有权承诏治狱除此之外,御史大夫的属官还有御史四十五人除侍御史十五人外,还有治书侍御史、符玺御史、监御史、绣衣御史等等,依各自的执掌而命名 西汉末年,御史大夫改名为司空,作为其属官的御史中丞自然也随着发生了变化东汉光武帝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台主,后又属少府于是中丞逐渐代替西汉的御史大夫成为一个独立的监察官 三公的另一成员称为太尉从现有的材料来看,从秦国到秦朝,相当于汉代掌武事的太尉的官吏,只有“国尉”但是地位并不是很高,在大将军以下,应该是中级军官的级别所以说,在秦国和秦朝,并没有一个太尉那样的固定的最高武官职位。
至于带兵打仗的,多是临时性的差遣在汉初,太尉是最高武将的称呼之一,还有各种将军,并不是唯一的最高武将的称呼而且,汉初的时候,太尉是时置时废的,并不像丞相那样固定反应这方面内容的材料很多,不一一罗列总之,太尉是汉代武将的最高荣誉职务,但是不常设置关于太尉的职权,《汉书》讲是“掌武事”实际上不过是西汉时皇帝的军事顾问,并没有发兵领兵的权力军令行使完全听从于皇帝的命令而东汉时,由于录尚书事,太尉的职权有所加重除了军事顾问之外,并综理军政在东汉的三公中,太尉的地位最尊,次司徒,次司空太尉的主要属官,有长史一人,掾史属二十四人分东西各曹理事此外还有令史和御属二十三人,相当于西汉的丞相府了 下面再介绍下秦汉时期的九卿其实九卿只是习惯的称呼,严格来说并不一定只有九个,应该叫“诸卿” 首先是太常汉代,太常的主要职责是宗庙礼仪《后汉书•百官志》太常条下记载:“掌礼仪祭祀古时,陵寝与宗庙有关所以,凡是天子陵庙所在的地方,均规太常管辖太常不仅要守陵庙,每月还要定时巡守陵寝太常除了主要负责宗庙礼仪外,还兼管文化教育置博士弟子员之事,从选拔、教育到补吏都是由太常负责的总之,太常官居清要,不但“常以列侯、忠孝敬慎者居之”,而且也是颇有学问的人。
太常的之权,在两汉也渐有分化降落之势如汉初三辅有陵庙之县,均属太常管辖而元帝永光元年分诸陵邑属三辅,此后言三辅陵庙事,即不再涉及太常,而考试之权,武帝之后则逐渐转归尚书了 太常的主要属官有丞太常丞实际上是太常的副职,所以有时候能作为太常的代表太常丞实际上还是太常寺的总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