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枣庄市储能项目规划【模板范文】.docx
145页泓域咨询/枣庄市储能项目规划方案报告说明加快推进电力市场体系建设,明确新型储能独立市场主体地位,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研究建立新型储能价格机制,研究合理的成本分摊和疏导机制创新新型储能商业模式,探索共享储能、云储能、储能聚合等商业模式应用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24690.88万元,其中:建设投资20473.8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2.92%;建设期利息540.6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19%;流动资金3676.36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4.89%项目正常运营每年营业收入43200.00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36528.13万元,净利润4858.82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13.56%,财务净现值2488.59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6.84年本期项目具有较强的财务盈利能力,其财务净现值良好,投资回收期合理通过分析,该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良好从发展来看公司将面向市场调整产品结构,改变工艺条件以高附加值的产品代替目前产品的产业结构本报告基于可信的公开资料,参考行业研究模型,旨在对项目进行合理的逻辑分析研究本报告仅作为投资参考或作为参考范文模板用途目录第一章 市场分析 8一、 推动规模化发展,支撑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8二、 做好政策保障,健全新型储能管理体系 11第二章 项目建设单位说明 15一、 公司基本信息 15二、 公司简介 15三、 公司竞争优势 16四、 公司主要财务数据 18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主要数据 18公司合并利润表主要数据 19五、 核心人员介绍 19六、 经营宗旨 20七、 公司发展规划 21第三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分析 23一、 强化技术攻关,构建新型储能创新体系 23二、 积极试点示范,稳妥推进新型储能产业化进程 25三、 完善体制机制,加快新型储能市场化步伐 27四、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30第四章 项目概述 31一、 项目名称及建设性质 31二、 项目承办单位 31三、 项目定位及建设理由 32四、 报告编制说明 33五、 项目建设选址 35六、 项目生产规模 35七、 建筑物建设规模 35八、 环境影响 36九、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 36十、 资金筹措方案 36十一、 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 37十二、 项目建设进度规划 37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38第五章 建设内容与产品方案 40一、 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 40二、 产品规划方案及生产纲领 40产品规划方案一览表 40第六章 建筑工程可行性分析 42一、 项目工程设计总体要求 42二、 建设方案 42三、 建筑工程建设指标 43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 43四、 项目选址原则 45五、 项目选址综合评价 45第七章 SWOT分析说明 46一、 优势分析(S) 46二、 劣势分析(W) 48三、 机会分析(O) 48四、 威胁分析(T) 49第八章 发展规划分析 57一、 公司发展规划 57二、 保障措施 58第九章 运营管理模式 61一、 公司经营宗旨 61二、 公司的目标、主要职责 61三、 各部门职责及权限 62四、 财务会计制度 65第十章 法人治理 72一、 股东权利及义务 72二、 董事 77三、 高级管理人员 81四、 监事 83第十一章 环境保护分析 86一、 编制依据 86二、 环境影响合理性分析 87三、 建设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87四、 建设期水环境影响分析 91五、 建设期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分析 92六、 建设期声环境影响分析 92七、 环境管理分析 93八、 结论及建议 97第十二章 原辅材料供应及成品管理 98一、 项目建设期原辅材料供应情况 98二、 项目运营期原辅材料供应及质量管理 98第十三章 安全生产分析 99一、 编制依据 99二、 防范措施 102三、 预期效果评价 104第十四章 进度规划方案 106一、 项目进度安排 106项目实施进度计划一览表 106二、 项目实施保障措施 107第十五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108一、 投资估算的依据和说明 108二、 建设投资估算 109建设投资估算表 111三、 建设期利息 111建设期利息估算表 111四、 流动资金 113流动资金估算表 113五、 总投资 114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 114六、 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 115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 116第十六章 项目经济效益分析 117一、 基本假设及基础参数选取 117二、 经济评价财务测算 117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 117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119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121三、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 121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 123四、 财务生存能力分析 124五、 偿债能力分析 125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 126六、 经济评价结论 126第十七章 招投标方案 128一、 项目招标依据 128二、 项目招标范围 128三、 招标要求 128四、 招标组织方式 129五、 招标信息发布 132第十八章 项目总结 133第十九章 附表附录 134建设投资估算表 134建设期利息估算表 134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 135流动资金估算表 136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 137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 138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 139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140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 141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 142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142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 143第一章 市场分析一、 推动规模化发展,支撑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持续优化建设布局,促进新型储能与电力系统各环节融合发展,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推动新型储能与新能源、常规电源协同优化运行,充分挖掘常规电源储能潜力,提高系统调节能力和容量支撑能力合理布局电网侧新型储能,着力提升电力安全保障水平和系统综合效率实现用户侧新型储能灵活多样发展,探索储能融合发展新场景,拓展新型储能应用领域和应用模式一)加大力度发展电源侧新型储能推动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建设在新能源资源富集地区,如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等,以及其他新能源高渗透率地区,重点布局一批配置合理新型储能的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推动高精度长时间尺度功率预测、智能调度控制等创新技术应用,保障新能源高效消纳利用,提升新能源并网友好性和容量支撑能力支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基地外送依托存量和“十四五”新增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区充分发挥大规模新型储能作用,通过“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多能互补模式,促进大规模新能源跨省区外送消纳,提升通道利用率和可再生能源电量占比促进沙漠戈壁荒漠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开发消纳配合沙漠、戈壁、荒漠等地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开发,研究新型储能的配置技术、合理规模和运行方式,探索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氢,支撑大规模新能源外送促进大规模海上风电开发消纳结合广东、福建、江苏、浙江、山东等地区大规模海上风电基地开发,开展海上风电配置新型储能研究,降低海上风电汇集输电通道的容量需求,提升海上风电消纳利用水平和容量支撑能力。
提升常规电源调节能力推动煤电合理配置新型储能,开展抽汽蓄能示范,提升运行特性和整体效益探索开展新型储能配合核电调峰调频及多场景应用探索利用退役火电机组既有厂址和输变电设施建设新型储能或风光储设施二)因地制宜发展电网侧新型储能提高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水平在负荷密集接入、大规模新能源汇集、大容量直流馈入、调峰调频困难和电压支撑能力不足的关键电网节点合理布局新型储能,充分发挥其调峰、调频、调压、事故备用、爬坡、黑启动等多种功能,作为提升系统抵御突发事件和故障后恢复能力的重要措施增强电网薄弱区域供电保障能力在供电能力不足的偏远地区,如新疆、内蒙古、西藏等地区的电网末端,合理布局电网侧新型储能或风光储电站,提高供电保障能力在电网未覆盖地区,通过新型储能支撑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满足当地用能需求延缓和替代输变电设施投资在输电走廊资源和变电站站址资源紧张地区,如负荷中心地区、临时性负荷增加地区、阶段性供电可靠性需求提高地区等,支持电网侧新型储能建设,延缓或替代输变电设施升级改造,降低电网基础设施综合建设成本提升系统应急保障能力围绕政府、医院、数据中心等重要电力用户,在安全可靠前提下,建设一批移动式或固定式新型储能作为应急备用电源,研究极端情况下对包括电动汽车在内的储能设施集中调用机制,提升系统应急供电保障能力。
三)灵活多样发展用户侧新型储能支撑分布式供能系统建设围绕大数据中心、5G基站、工业园区、公路服务区等终端用户,以及具备条件的农村用户,依托分布式新能源、微电网、增量配网等配置新型储能,探索电动汽车在分布式供能系统中应用,提高用能质量,降低用能成本提供定制化用能服务针对工业、通信、金融、互联网等用电量大且对供电可靠性、电能质量要求高的电力用户,根据优化商业模式和系统运行模式需要配置新型储能,支撑高品质用电,提高综合用能效率效益提升用户灵活调节能力积极推动不间断电源、充换电设施等用户侧分散式储能设施建设,探索推广电动汽车、智慧用电设施等双向互动智能充放电技术应用,提升用户灵活调节能力和智能高效用电水平四)开展新型储能多元化应用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协同发展通过优化整合本地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资源,合理配置各类储能,探索不同技术路径和发展模式,鼓励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开展内部联合调度加快跨领域融合发展结合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新型储能与智慧城市、乡村振兴、智慧交通等领域的跨界融合,不断拓展新型储能应用模式拓展多种储能形式应用结合各地区资源条件,以及对不同形式能源需求,推动长时间电储能、氢储能、热(冷)储能等新型储能项目建设,促进多种形式储能发展,支撑综合智慧能源系统建设。
二、 做好政策保障,健全新型储能管理体系鼓励各地结合现有政策机制,加大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和项目建设支持力度强化标准的规范引领和安全保障作用,积极建立健全新型储能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加快制定新型储能安全相关标准,开展不同应用场景储能标准制修订加快建立新型储能项目管理机制,规范行业管理,强化安全风险防范一)健全标准体系完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按照国家能源局、应急管理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储能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方案》要求,充分发挥储能标准化平台作用,建立涵盖新型储能基础通用、规划设计、设备试验、施工验收、并网运行、检测监测、运行维护、安全应急等专业领域,各环节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标准体系加强储能标准体系与现行能源电力系统相关标准的有效衔接深度参与新型储能国际标准制定,提高行业影响力加快制定安全相关标准针对不同技术路线的新型储能设施,研究制定覆盖电气安全、组件安全、电磁兼容、功能安全、网络安全、能量管理、运输安全、安装安全、运行安全、退役管理等全方位安全标准加快制定电化学储能模组/系统安全设计和评测、电站安全管理和消防灭火等相关标准细化储能电站接入电网和应用场景类型,完善接入电网系统的安全设计、测试验收、应急管理等标准。
创新多元化应用技术标准结合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和应用场景拓展,及时开展各类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统筹技术进步和标准应用的兼容度,兼顾标准创新性和实用性聚焦新能源配套储能,加快开展储能系统技术要求及并网性能要求等标准制修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