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脾与胃(精).doc
5页脾与胃脾与胃是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同居中焦,二者相互协调,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消化功能,因此中医称脾和胃为“后天之本”现将脾与胃的生理功能及病理改变简述如下 一、脾的生理病理 (一)脾主运化 主要指消化、吸收、运输营养物质的过程,有以下三种含义 1.运化水谷精微:《内经》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可见脾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主管运输与消化水谷入胃经胃的初步消化之后,下送于脾,由脾再进一步消化与吸收其后再由脾气帮助使精气上归于肺,由肺到全身各部以滋养脏腑,器官,所以当脾气健运时人的消化功能就好,机体表现为肌肉丰富,精力充沛等若脾气虚弱,脾失健运时就必然出现食少纳呆,食后腹胀等症状久之则全身乏力,肌肉消瘦,精神不振等 2.运化水湿、水液:《内经》说:“饮入于胃,经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段文不但说明了精微物质的运化过程,同时也明确指出在脾气的作用下水液运化的全过程当脾气旺盛运化水湿功能正常时,饮入之水可以正常的输布与排泄,体内的水湿亦可正常的运化;当脾气虚或脾阳虚时,水湿运化失调可导致水湿停留。
如停留于肌肤则产生水种;停留在肺则成痰饮;停留于体腔如胸腔、腹腔则出现胸水或腹水因此中医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之说 (二)脾统血 统血是就指统摄控制血液的流行,使之循经脉正常运行人体元气的生成主要是靠脾,脾气健运则元气充足,就能充分发挥“气能摄血”的作用所以脾能统血与“气”能摄血的作用基本是一个含意 当病态时,若脾气虚弱则气不摄血,血失统摄,血溢脉外或流至体外就会出现尿血、便血、肌衄,崩漏等多种出血症这种病理现象称为“脾不统血” (三)脾的特性 1.脾气宜升;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升清:即升精升”是指脾的运化功能而言,“清”泛指精微物质因为脾气能将饮食的精微津液上输于肺,再由肺到心,以生化气血,营养脏腑这种运化的特点是以上升为主的,故称“脾气宜升”而上升的主要物质是水谷精微,所以又称“脾主升清” (2)升举:脾气健旺,升举内脏,维持脏腑的恒定位置及正常的生理功能若脾气不升反而下陷,就会出现脾气下陷的改变,如内脏下垂,脱肛,久泻不止,少气懒言,息短声低,自汗易感,排便无力等 2.脾喜燥恶湿:《素问》说:“五脏所恶……脾恶湿”脾属阴脏,性喜燥而恶湿脾虚不运则易生湿;反之,湿盛极易影响脾的运化功能,造成“湿困脾”,出现头身沉重,四肢困顿,脘腹闷胀,食少纳呆等。
故有“脾恶湿”之说 (四)脾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人体肌肉之所以能强壮丰满,四肢活动有力,主要是依靠饮食所化的精气这种气经脾转输以达四肢百骸故脾气健运则机体肌肉丰满,四肢活动有力脾气虚弱则四肢无力,肌肉消瘦、甚至萎软不用所以说,脾主肌肉、四肢主要是指脾供给四肢、肌肉正常活动的营养 《素问》又说:“开窍于口,藏精于脾”因为口纳五谷,先入于胃,胃为脾之腑,故口为脾之外窍《灵枢》还说:“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由此说明脾的精气通于口,脾气正常则口能辩味病态时若脾气虚则口淡无味,唇色无华,脾有湿热时则口中粘腻、泛甜,甚者口唇红肿糜烂 (五)脾与胃的关系 脾位于腹中,与胃以膜相连二者经络上互为络属,构成表里;生理上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协调,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消化功能病理上互相影响,互相传变,所以说脾与胃的关系极为密切.但是两者又各有其特点,脾的主要特点是运化水谷精微及水湿因此脾虚失运则有湿困于脾,中气下陷病理改变;胃的主要特点是受纳水谷及水液,若胃气虚弱则出现胃纳不佳胃气上逆等病理必变 (六)脾与其他脏的关系 按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五脏之间均有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
1.脾与肾:肾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所以脾之运化功能必须有肾阳的推动,肾主水、藏精,又必须有脾运化之精微不断的滋养,若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则脾阳不振,临床上则出现腹胀,纳呆,形寒肢冷,浮肿便溏等脾肾阳虚之症当脾虚时则中阳不足,生化无权,致水谷精微难以化生人体之阴精,以致肾精不足,髓海空虚,出现未老先衰,齿摇发掊,腰膝酸软,不育不孕等小儿则以发育不良为主要表现 2.脾与肝 (1)肝藏血, 脾统血,主运化,以生化血液若脾虚则运化失司,必然影响生血功能,则肝无血藏致肝血不足,出现眩晕眼花,目力减退,爪甲不荣,肢体麻木,耳鸣失眠,妇女月经不调,经少色淡或闭经等 (2)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脾气的运化功能必须要肝气来协助输布若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气机失常横逆犯脾临床称肝气犯脾,轻者称肝脾不和或肝旺脾弱出现胁下、上腹闷痛,嗳气纳呆,腹痛泄泻等所以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说图5-5 脾与其分脏的关系示意图 二、胃的生理病理 (一)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受纳”指胃接受食物和盛纳食物如《内经》说;“胃为水谷之海”腐熟”是指胃有初步消化食物之功能经胃初步消化后的食物分为“清”、“浊”两部分。
其清者即津液,由脾吸收运化送至全身各处故有“脾为胃行其津液”之说其浊者,由胃下行至小肠,再行进一步消化故有“胃以降为顺”的说法若胃失和降,浊气上逆时,则出现恶心呕吐,胃脘疼痛等症 胃之所以能受纳饮食与腐熟水谷,主要是依靠“胃气”的功能胃气一般泛指胃的消化功能《灵枢》说:“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可见人以胃气为本历代医学皆重视保护胃气所以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论述 (二)胃的特性 1.胃气宜降:胃气以降为顺胃气下行,故水谷下降,以便消化,吸收与排泄它与脾气宜升的特点相反相成如胃失和降则出现胃气上逆等病症 2.喜润恶燥:胃属阳,喜润恶燥,与脾属阴,喜燥恶湿相反相成,以保持脾胃正常的生理功能所以临床多胃阴不足、胃热、胃火诸症,出现口干喜饮,舌干少津,饥不欲食等症胃阴”即胃中之津液,又名“胃津”、“胃汁”,由水谷化生而成 三、脾病的辩证论治 (一)脾气虚弱 主证:食少纳呆,腹胀便溏面色萎黄,肌肉消瘦,肢倦乏力,四肢浮肿,小便清长等,或见:脱肛,阴挺,内肘下垂,二便滑泄不禁等舌淡嫩或有齿痕,苔白脉缓无力 辩证:脾主运化,脾气虚则胃气亦弱,腐熟不及,运化失健,不能升清降浊,故食少纳呆,腹胀便溏。
脾失健运,生化无源,精微失布,则面色萎黄,肌肉消瘦,肢倦乏力,舌淡脉缓无力等,脾虚不运,水湿停聚则四肢浮肿,苔白等,脾虚中气下陷,升举不能,脏腑维系无力,故见脱肛,阴挺及内脏下垂,二便滑泄不禁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健脾汤化裁或补中益气汤化裁 黄芪、党参、炒白术、陈皮、山药、扁豆、茯苓、升麻、柴胡、当归、大枣等 (二)脾不统血证 主证:多种出血如:崩漏、便血、尿血、肌衄等,腹胀便溏,面色萎黄或苍白,神疲体倦,少气无力,食少纳呆舌淡苔白,脉弱或沉缓 辩证:本证以脾气虚证和出血征象为主要临床特征人体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脾气虚衰,统摄无权,血不循经,溢于脉外,而见出血诸症,若渗于胃肠则便血、呕血;渗于膀胱则尿血;渗于肌肤则肌衄妇女可因脾气虚统摄无权,冲任不固,而致月经过多或崩漏故有“夫脾胃不足,皆为血症”之说脾气虚加之失血,故面色萎黄或苍白,脉弱或沉缓 治法:补气摄血 方药:归脾汤化裁 党参、黄芪、炒白术、大枣、炙草等 (三)寒湿困脾证 主证:脘腹胀闷,呕恶便溏,食少纳呆,舌淡粘腻,头身困沉,懒动懒言,脘腹隐痛,体虚浮肿,面色皮肤晦黄白带过多舌胖苔白滑腻脉濡缓或细滑。
辩证:本证以寒湿内盛,中阳受困为主要临床特征湿邪或寒湿之邪阻碍脾的正常气机,致使运化失司,水湿内停;又脾气虚,运化失司,湿自内生,致水湿停留可见湿盛与脾虚互为因果,以致出现以上诸症 治法:健脾燥湿 方药:香砂胃苓汤化裁 苍术、炒白术、厚朴、法夏、草叩、佩兰、茯苓、甘草等 四、胃病的辩证论治: (一)胃气虚寒 主证:多与脾阳虚证合并出现胃纳减退,脘腹空痛、冷痛,得食、得暖、得按痛减,嗳气发凉,泛吐清水或清冷涎沫,口淡无味,大便稀溏四肢欠温,舌淡胖嫩,舌苔白润,脉沉迟无力等 辩证:饮食不节,恣食生冷或苦寒之剂消伐脾胃阳气,以致阳虚中寒,寒气凝滞故见脘腹冷痛、空痛、得食、得暧,得按痛减,舌润胖嫩,苔白,脉沉无力,大便稀溏,四肢欠温寒饮不化而上逆故嗳气发凉,泛清水或清冷涎沫脾阳不振,运化失司,则口淡无味,食欲减退等 治法:温胃益气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或附子理中汤加减 炮姜,吴茱萸,肉桂,良姜,丁香,党参,黄芪,大枣等 (二)胃阴不足 主证:唇舌干燥,或干呕呃逆,脘痞不畅,饥不欲食,便干溲短,舌光红少津,脉细数 辩证:多因火热耗伤阴液所致,胃阴不足,津不上承,故唇干舌燥,光剥少津。
阴虚生热扰于胃中胃失津润,故脘痞不畅,饥不欲食,胃失和降则干呕呃逆;津伤胃燥而及于肠故便干溲短 治法:益胃生津,兼清胃热 方药:益胃汤,麦门冬汤化裁 鲜石斛,鲜芦根,生地,西洋参,沙参,花粉,麦冬,元参,玉竹,梨汁,藕汁等 (三)胃火炽盛 主证:胃脘灼痛,吞酸嘈杂,渴喜凉饮,消谷善饥或食入即吐,口臭齿衄或牙龈肿痛,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辩证:多因清志过急,化火或邪热犯胃,过食辛热之品而致热邪郁胃,则胃脘灼痛热郁气逆则吞酸嘈杂,火有消谷之力故消谷善饥火逆循经上火故口臭,牙龈肿痛,舌红苔黄热灼血络,迫血妄行则齿衄热结阳明,消灼津液,故口干渴喜凉饮,大便秘结,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火 方药:清胃散加减 生石膏,知母,栀子,黄芩,大黄,或加滋阴药如芦根,石斛,花粉等以防伤津 (四)食滞胃脘 主证:脘腹胀满、纳呆呃逆,恶心呕吐,嗳气吞酸,大便不畅,便下恶臭,舌苔厚腻,脉滑 辩证:多因暴饮暴食,损伤脾胃,脾胃纳化失常,中焦气机受阻所致食浊内阻则脘腹胀满,纳呆,大便不畅或稀溏,便下恶臭,舌苔厚腻,脉滑胃气不得下降则上逆故恶心、呕吐、呃逆、嗳气吞酸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降逆。
方药:保和丸化裁 神曲,麦芽,焦山楂,沉香,旋复花,半夏,莱菔子等表5-3 脾胃病辩证论治简表病名主要临床特点治则代表方脾气虚弱面色萎黄,食欲不振,食后脘腹胀满不适,大便稀溏,四肢倦怠无力或见轻度浮肿,脱肛、阴挺及内脏下垂,舌淡嫩有齿痕,苔白,脉濡软无力健脾益气四君子汤 补中益气汤脾不统血崩漏,便血,尿血,皮下溢血等,伴面色萎黄或苍白,神疲体倦,少气无力,纳呆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或濡细补脾摄血归脾汤脾为湿困脘腹饱闷发胀,纳食不香,头身及肢体困重,苔白厚腻燥湿运脾香砂胃苓汤胃气虚寒空腹胃脘隐冷作痛,得食、得暧、得按即减,或虚痞作胀,呃逆,呕吐清涎冷液,大便不实温胃益气桂附理中汤胃阴不足唇舌干燥,饥不欲食,或干呕呃逆,脘痞不畅,便干溲短,舌尖红少津,脉细数益胃生津麦门冬汤胃火炽盛胃烷灼痛,吞酸嘈杂,渴喜凉饮,消谷善饥,口臭齿衄或牙龈肿痛,大便秘结,舌红苔黄清胃泻火清胃散食滞胃脘胃气上逆脘腹胀满,纳呆呃逆,嗳气吞酸,恶心呕吐,大便不畅,便下恶臭,舌苔厚腻,脉滑消食导滞和胃降逆保和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