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现手法与写作手法辨析.docx
7页2几个容易混淆而考试时经常涉及的知识点(侧重艺术特色)(1)文章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内涵可从如下多个方面考虑:①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等②表现方法(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先抑后扬、前后呼应、想象、联想、象征等③结构特点(前后呼应、结尾点题、对比、衬托、铺垫、、详略、倒叙、插叙等A照应、伏笔、铺垫伏笔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指作者在叙述、描写过程中,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先作出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如管桦的《雨来没有死》中,先写雨来生长在河边小村,游泳本领高,为后来雨来潜水逃脱日本侵略者的枪杀做了暗示,就是用了伏笔手法采用伏笔手法有助于作品结构的严谨和情节发展的合情合理伏笔有时具有隐蔽性伏笔是细节描写,一两句话照应指作品下文与上文相呼应,即“回应上文”作品如果前面有伏笔或提示,后面则必有照应前后映衬,有呼有应,使作品脉络相连,结构严谨照应的方式有:首尾照应、内容照应、语言照应和线索照应照应按照内容上的关系有:概括与具体、同一关系,如《五柳先生》,正好相反,如《荔枝蜜》铺垫是作者对情节的发展事先做了交待,使后来发生的故事不让读者感到突然一般是一段豁亮三段话,与伏笔比较篇幅较长。
B值得说的是比喻与象征的关系:比喻用于句子,象征用于全篇比喻的本体和喻体都是具体的事物,象征的象征物和被象征物却不同,一般被象征物是抽象的某种精神,人格,等,而象征物一般都是具体事物比喻中,喻体的名字肯定出现(无论明喻,暗喻,借喻等)而象征中,被象征物的名称一般不出现,是通过文章的侧面表现和暗示来表达的,需要读者体会作用:比喻是通过喻体表现本题的特征等,而象征则是用象征物含蓄隐晦地表现被象征物的意义,作用,特点等,主要表达被象征物的内涵顺叙倒叙插叙C渲染烘托对比衬托(1) 渲染和烘托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手法,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诗歌则往往用来对环境、景物等进行描写,这些描写是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等同,而只是说明这两种表现手法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用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
像上面孟浩然《早寒有怀》先渲染出一幅秋天寒冷凄飒的氛围,再通过这种氛围烘托出诗人思归的哀情和前途渺茫的愁绪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先渲染一种沉郁悲壮、萧条涌动的浓重悲凉的氛围,再以这种氛围烘托内心的情感2)对比和衬托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就是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衬”出其中的一个如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是一首抒情诗,在看似叙事中作者通过去年今日和今年今日的对照,凸显出今年今日此时此刻桃花“依旧”而人面不再的那种感伤之情这里重点是通过比照,以去年的欢快衬托(反衬)出今年的落寞感伤怅然无奈!以景衬情,即通过具体生动的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渲染人物的感情或人物的性格例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鲁迅《故乡》)以动衬静,即通过具体的声音或行动的描写,来烘托渲染幽静的自然环境或恬静的内心世界。
例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在岩石上漫流的水的声音,更增添了密林的幽静碧野《天山景物记》)该例用骑马穿行林间能听到蹄溅起的水声,来衬托天山森林处人迹罕至、幽深僻静此外,衬托的方法还可以举出一些,如以小衬大、以美衬美、以反衬正、以虚衬实、以宾衬主、以恶衬善、以正衬正等对比则是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加以比照,来使人从中有所感有所悟,更加强烈而清晰地传达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旨,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更鲜明强烈地表达某种意旨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归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鹏鸽飞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今昔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让读者清晰的感受到历史盛衰的无常这里重点是通过今昔两种境况的对照,使人从中清晰强烈地感受到某种哲思,而不是为了突出其中的某一种境况对比和衬托都有对照的意味,都是通过对某些事物(或形象或情感)进行对照来完成但是对比仅限于相对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而衬托还可以是相似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对比通过对照落脚点不在于相互对照的任何一方,而是从对照中昭示某种情感认识;衬托通过对照落脚点在于凸显相互对照的某一方。
2) 衬托和烘托衬托和烘托都是着眼于“托”,即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某中情感得到凸显但是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侧面的描写来实现D想象联想想象是在原有的表象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表象的分化、重组和运动,创造新形象的心理活动杜甫诗云:“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变幻为苍狗诗人观看浮云,先想起白衣的形象,后想起为苍狗的形象,这是联想联想是由知觉的一种事物想起另一种事物,或者由想起的另一种事物再想起第三种事物的心理活动想象和联想有区别,也有联系想象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联想则把知觉的对象或表象同另一种表象联结起来E侧面描写正面描写正面描写是对描写对象的外貌、行动语言心理等作直接描写和刻画的手法侧面描写又称间接描写,是相对于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而言它主要是通过对与特定人物相关的其他人、事、物、景的描写,来烘托、渲染特定人物形象,从侧面间接表现特定人物形象的思想、精神面貌和心理、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正面描写塑造典型,侧面描写烘托形象两者互为倚仗,“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是正面描写,“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是侧面描写;“一双含情目,两弯胃烟眉”此谓正面描写,“沉鱼落雁容,闭月休花貌”之谓侧面描写。
F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指不借助任何别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吐自己的思想情感,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直接抒情的特点是不要任何附著物,而是思想感情直截了当的宣泄;不讲究含蓄委婉而是思想感情毫无遮掩的坦露适种直陈肺腑的抒情手法,往往显得坦率真挚、质朴诚恳很能打动人心间接抒情情感是抽象的柬西,往往需要透过其他具体的事物,帮助表达抽象的感情如借景抒情、借物抒情等三)衬托与铺垫1.衬托与铺垫的一般文化阐释与立体文学运用衬托和铺垫都是一种关系性的把握事物的方式衬托是背景的强调,铺垫是一种基础性建构,就其本义讲,都是为了突出主体而做的客体性的工作衬托有映衬与反衬之分;映衬是同质相衬,比如绿叶衬红花,香草衬美人,千千万万英雄的人民衬托光照千古的伟人功烈,都是;反衬则是异质相衬,形成对照比如以黑衬白,以萎琐龌龊衬刚直不阿,以万马奔腾的声势场面反衬敌人的穷途末路,等等映衬的本质是比喻,反衬的本质是对比,其最高境界是一种象征性境界的形成换言之,衬托与主体不是分离的,而是相互依存、共构境界的;衬托与主体之间有一种层次性或序列性的关系,有一种边缘与中心的关系在层次与序列、边缘与中心之间,并不是一种静止排列状态,而是一种活动迎合的态势,生气贯注,生机流走,是一种氤氯和合又不可替代的活动生命关联。
在文学作品中,衬托常常在三个层面上被立体地运用:一是事物与人物之间的衬托和映照《离骚》中江离辟芷、秋兰蕙苣,乃至芙蓉英荷、琼枝玉佩,无不与抒情主人公高洁正直、坚贞不阿的品格和精神形成映照;它们不是作为单个的景物、而是作为一个相对完备的意象体系,穿插陪随在抒情主人公的活动中,成为抒情主人公生命的一部分在这样的意义上,衬托不是简单的外部条件,所谓自然环境;而是生命的层次性深入和序列性扩展,一如潇湘馆内的诗与竹、翻芜院里的墨与书,它们构成黛玉宝钗生命的现实情形,在象征的意义上,这些景物成为人物的精神落实体和心理投射物二是人物的映衬象征、往来照应晴雯与黛玉、袭人与宝钗、可卿与凤姐,乃至大观园的女孩子们与贾宝玉之间都构成最确切具体的映衬象征关系,其极致是影射晴雯之死影射黛玉之亡,袭人之嫁影射宝钗之再醮[38],可卿之预警直接指明凤姐后事,而黛钗湘妙、晴袭平香无不是宝玉性格不同方面的透视和投射这两组人物既相互映衬,又各自独立,其映衬烘托的关系使得他们的独立性是以相互迎合和共构境界为前提的三是情节设计上的映衬同构和对比反衬衬托与对比不同:对比是同一尺度和共同体内的个别异质相较,有主客之分,有价值选择;衬托则正好相反,是不同尺度与不同主体之间的异质同构,有主宾之分,无价值选择。
简言之,对比是解构境界的,衬托则是共构境界的;对比是从同一走向对立,衬托是从对立走回统一《安娜卡列尼娜》中吉提列文的世界与安娜渥伦斯基的世界是对比不是衬托,而《红楼梦》中大观园世界与贾府现实世界是衬托而不是对比前者在看取俄国社会时主要是以宗教道德的眼光从人性的意义上对这两个世界的美丑善恶作了鲜明的对比,并作出价值批判;而后者于总结伦理世界崩溃的文化哲学原因时,主要是从天道与人道的关系去体悟,两者互参又彼此映照,总的说来是一种忏悔和悲悼,价值态度是暧昧的铺垫则是进程性的和时间性的铺垫是走向终结的起始序列,是高潮到来时的步步推衍,是感觉过程的延长和关节步骤的设置,有张弛度,有紧张感,有悬置和悬念,但是没有巧合;铺垫是事物逼向自己本质时的逻辑必然,但是充满艰辛,历尽曲折,最后走向极致如果说衬托是已然事物的张设和安排,那么铺垫是可然事物的搜寻和培植,它是一个生成的过程铺垫与主体构成同一事物发展过程的两个阶段,而不是两个事物统一结构的主客之分铺垫之物只有在整个事物的进程中才能获得它的价值,孤立绝对的意义是不存在的在文学实践中,铺垫是艺术成熟的一个标志,它常常在三个方面被多维地运用:一是布景陈设时的过渡和铺陈,从而生成统一境界的活动进程。
小桥流水,婉转而来,这边那边,起承转合一一中途景物都是一种过渡和铺垫就此而言,铺垫的过程其实是一个陌生化的过程[39]典型的例子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十八相送”一段祝英台对梁山伯的种种设问正是一种陌生化的努力,亦即使梁山伯心目中的祝英台陌生起来,渐渐生成一个全新异质的(女性的而非男性的)祝英台的形象;梁山伯的不敏不悟正好反衬祝英台的艰苦努力,使十八相送”这一诗意境界的生成过程内化为一个人物性格逐渐完成的历史进程,从而逻辑地导出最后的结局在这一悲剧进程中,铺垫之景物逐渐获得一种主体间性”[40]逐渐成为一个成熟性格和一种诗意境界,进而成为主体形象二是遵循逻辑、有序展开的情节过程,是走向高潮和结局的逻辑必然的获得高潮总是有铺垫的,否则它就是孤峰兀立,异军突起,而不是铺陈之事、铺垫之物的逻辑必然比如《红楼梦》许多情节和人物都是作为铺垫陈设于整体结构的基础阶段和前提部分的秦钟与智能儿偷情、贾瑞对王熙凤的觊觎这两个情节对于后面秦可卿淫伤、王熙凤理政的主体情节,既是一种映衬和影射,又是一种铺垫和蓄势二尤悲剧对于后面的抄检大观园;薛蟠犯案、甄家抄没对于后面的贾府抄灭,等等,都是一种渐渐进入、不断蓄势、收摄可能、共赴悬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