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doc
22页单元分析:本组以思想方法为专题,安排了4篇课文,有的讲述了将古代兵器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而发明了坦克的经过;有的记叙了外国的一位小朋友,小时候从家门口数了十步埋下的木匣,五年后只数了五步就挖出了木匣的故事,悟出了周围的一切都在不断发生变化的道理;有的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告诉人们不要自以为是,人各有所长,不要拿自己的长处奚落别人的短处,看问题要全面,物有长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这4篇课文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要学会善于动脑筋,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 在语文园地中,安排的内容也和本组的专题密切相关在口语交际中尝试运用学到的思想方法去思考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习作中发挥想象写童话故事;成语故事《刻舟求剑》讽刺了只会按老规矩办事,不知对变化了的情况应该作出相应变化的人和事单元目标: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2、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3、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4、继续培养积累语言的习惯第25课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内容第25课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生字词,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读懂课文,了解发明家时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技能目标:1、文中关键句,能用例子来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九会是胜利者。
2、积累文中好词,如“合而为一”、“大显神威”等情感目标:学会集合优点于一身教学重点读懂课文,了解发明家时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关键句,能用例子来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收集与坦克、发明创造相关的资料3、矛、盾、坦克的实物教学方法观察法 谈论法,朗读指导法板书设计25、矛和盾的集合矛——进攻 合二为一 ——坦克盾——防守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阅读单元导语,了解单元主题二、浏览本组内容,了解课文梗概三、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1、讲成语故事《自相矛盾》可由学生讲) 2、谈话:在人们纷纷嘲笑卖矛和盾的人自相矛盾时,更有聪明人想到了别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学习25课,《矛和盾的集合》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四、检查预习,自学生字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提问:认识这些字和词吗?读一读指名读,学生边听边正音) 2、你是怎么认识这些字的?说说你记字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预习时,自主识字 3、谈话:现在我们让这些生字回到课文中,考考你是否还认识它们。
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巩固生字的识记 4、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除了留心听他读得怎样,同时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小组讨论,评评谁说得既清楚又简单 6、自由交流:通过昨天的预习,以及今天读和听,你还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自由谈读文后的感受,鼓励学生表达个性化的感悟 五、指导生字书写 1、出示要写的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巩固识记:分组交流记字的窍门 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3、重点指导:“矛、兵”的笔顺 4、扩词练习,检查积累 5、指导生字书写 6、小结写字情况 六、课后作业 1、听写本课词语见词语表) 2、进一步读熟课文,争取解答课后问题 3、用“?”标出不理解的地方,其他问题可提在笔记本上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词语(字卡背后) 2、听写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 小黑板出示词语,学生订正,改错 3、提问:听写的词语中有不懂的吗?(学生互问互答) 4、板书“大显神威”,这是什么意思?(初步理解) 围绕这个词,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引导,如:谁“大显神威”?它具有什么“神威”?它为什么能大显神威?) 二、围绕“大显神威”,感悟课文内容 1、从书中找到“大显神威”。
提问:是谁“大显神威”?生答后,引读5自然段 2、小结,过渡: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那么,坦克是怎么来的呢? 学生自由回答 你从哪里找到了答案?引导学习1~4自然段 3、默读1~4自然段,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坦克是怎样发明的 独立读书思考分组交流改进指名发言说明 小结: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了坦克 4、指导朗读1~4自然段 引导:小声读这部分课文,把你认为用得好的词和句勾下来,待会儿与同学交流交流好词佳句联系上下文理解“难以招架”、“固然”等词朗读课文 5、了解了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以及坦克在战场上的“神威”,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引读6自然段 出示句子“谁善于……胜利者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你是怎么明白这个道理的? 小结:通过具体事例明白了这个道理 说明:用具体事例来说明道理是写文章常用的方法,不能空讲道理,举例最有说服力 三、拓展思维,深化明理 1、读文后“泡泡”里学习伙伴的话“我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提问:你能举例说明这句话吗? 先分组讨论,再在全班交流 2、谈话:矛和盾很早就有,为什么别人不能像发明家一样发明出坦克呢?(生自由回答) 小结归纳:我们应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观察。
从你的发现中受到启发,解决更多生活中的问题 四、布置综合性学习“做生活的有心人” 1、观察生活,发现不便之处,作记录 2、思考改进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记录 3、尝试把其中一项做成看得见的作品,在展示台上展示个性修改教学反思26、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内容26、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从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获得启示,培养他们多动脑、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2、体会课文哪些内容写得真实、具体3、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练习用“仍然”“虽然”造句4、正确、流利、有朗读课文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2、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情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难点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情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木匣子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自主合作学习法板书设计 26. 科利亚的木匣埋木匣 只有5岁,步子小 情况在变化采挖木匣 4年以后,步子大 取相应的办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审题1.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科利亚的木匣》。
板书课题)2.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出什么?(找出关键词: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出了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二)学生自学课文1.默读课文读完后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3.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三)检查自学情况1.这篇课文写出了一件什么事?写出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认读“箱”、“倍”、数数(sh( sh))、德(进行字形分析)3.简介卫国战争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联,苏联人民为了保卫祖国而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战争苏联人民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战斗,至1945年9月卫国战争胜利结束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1.学生标明自然段,朗读课文 2.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 (文章围绕“木匣”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层: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层: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分段 4.指导第5自然段的归属 (这一段是过渡段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到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两句“在那儿,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
是下文,科利亚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应划到第二段里 5.分段归纳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 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五)埋木匣 1.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段全班思考: 他们为什么要把东西起来?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2.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妈妈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科利亚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盖上土,用脚踩了踩,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妈妈从家门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现,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细、认真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3.学生质疑 为什么又要写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亚埋木匣时是几岁?五岁因为年龄埋下的是自己心爱的玩具只会数到十所以他数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课文分几段?各段写什么内容? 2.科利亚怎样埋木匣的?(什么时间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二)挖木匣1.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亚和他妈妈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从埋东西到挖东西这中间经过多长时间? (2)妈妈怎样挖箱子的?结果呢? (3)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结果怎样? (4)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讨论思考题 (1)讨论思考题① 四年以后,他们开始挖埋在地下的东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将近、大约 (2)讨论思考题② 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3)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如果当初把箱子随便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由于当初妈妈计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现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这说明算术确实有用 (4)讨论思考题③ 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子的? 挖的结果怎样?(5)讨论用词。
这里三次写到“没有”,“没有”前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请大家找出来,说说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 (“却”表示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还是”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仍然”也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还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样,但程度不同这里连用这两个词,就强调了科利亚没有找到木匣子这一结果 (6)妈妈的算术管用,而科利亚的算术为什么不管用?是敌人挖走了吗?科利亚,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