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泉盐——探秘巴族史的路标.pdf
26页泉盐——探秘巴族史的路标地处边远之地的上古巴族,记载稀少,神秘多多,形成一连串谜一样的悬疑,为研究者增加了重重困难,本人不揣冒昧, 进行探索之后发现, 在以农立国的泱泱中华大地,巴族竟然有一部因盐而生,因盐而盛,因盐立国,最后又因失盐而亡的历史,盐实际上成了探索谜一样的巴史的路标一、巫溪盐泉——巴族从诞生到初兴巴族的诞生地在哪里是研究川渝地方史的学者无法回避的问题对巴人的起源问题因时间久远而文献资料欠缺更离不开地下考古资料的证实建立在大量的考古发掘资料基础上,并证之以文献,我们认为巴人起自巫巴山地,三峡之中自 1993 年因修三峡大坝水利枢纽工程而开始的三峡考古大会战,取得了重大的收获,获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解决了一批久未解决的学术问题,早期巴文化的发现与论证就是其中之一专家们追根寻源,发现早期巴文化的因素在6000 年前的大溪文化,甚至距今 8000 年的城背溪文化便孕育了,因此可以说巴文化是三峡本土诞生的一种地方性文化 一种考古学文化的诞生是创造这种文化的人群在当地长期劳动生息的结果先巴文化、 早期巴文化、 晚期巴文化在三峡地区绵延和传承,正是巴人长期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体现,详细情况可参看杨华先生的《巴文化考古研究》和本人的《三峡巴文化考古》,就不在此赘述了。
我们的观点除有翔实的田野考古资料的有力支撑外,古文献资料也证实了这点据《山海经·海内南经》载曰: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 (巴)人请讼于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乃执之,是请生孟涂)居山上,在丹山西,丹山在丹阳南,丹阳居属也同时《竹书纪年》卷三亦曰:(帝启)八年,帝使孟涂入巴莅讼从上述记载可知,孟涂在巴人中是首领兼大巫师的重量级领袖人物,“司神”是大巫师的职责; 维护氏族社会的习惯法,解决社会成员间出现的纠纷和冲突,判断是非曲直,则是首领或酋长的职责孟涂入巴担任酋长和大巫师是在夏代初年,约公元前 21 世纪时间问题清楚了,而巴人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呢?《山海经》和《竹书纪年》虽未直接说出,但还是间接指出了的:孟涂到了哪里,巴人就在哪里孟涂到了哪里呢?现有两条资料,一是晋人郭璞在注《山海经·海内南经》时说:今建平丹阳城,秭归县东七里,即孟涂之所居也秭归县东确实有座丹阳城,《水经注·江水》曰:江水又东经一城北,⋯⋯北对丹阳城,(丹阳)城据山跨阜,周八里二百八十步,东、北两面悉临绝涧,西带亭下溪,南枕大江,险峭壁立,信天固也楚子熊绎始封丹阳之所都也⋯⋯又楚先王(熊绎)陵墓在其间,盖为征也《宜都记》、《括地志》、《舆地志》、《读史方舆纪要》以及《归州志》等文献皆曰熊绎之丹阳城在秭归县。
近人如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第一册中也说:“成王封文武以来功臣后嗣,熊绎得封子爵,居丹阳(湖北秭归县)引号内的注是范老自己加的)笔者在鄂西从事考古工作多年,亲自调查过秭归这座丹阳城,的确为一处古城遗址二是宋人罗泌《路史·后记·十三》注《山海经·海内南经》孟涂入巴莅讼那段话时说道:丹山之西即孟涂之所埋也丹山乃今巫山三是《巫山县志》卷十七曰:孟涂祠在县南巫山下以上三处资料说明:孟涂生居丹阳城,死葬巫山西,后人立其祠在巫山下,以纪念他从秭归到巫山即是孟涂活动的地方,也是巴人聚居的地方,都在大巫山(渝、鄂、川、陕交界之巫巴山地,上古通称巫山,为区别今之巫山县,我们简称大巫山,下同)之内,三峡之中 这与我们的论点完全吻合,毫无疑问这里就是巴人之源、巴人之根的所在之地三峡之内, 峡江之中, 丛林密箐, 线天斗坪, 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尤其是农耕条件,为什么巴人会诞生于此?实际情况是不惟巴人,连远古原始人类、 新石器时代的氏族部落皆云集于此, 这就不能不令人深思了通过认真的分析研究发现,看似贫瘠的三峡地区,在上古当时确有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使人类能在此较好地生息繁衍,因此有它的必然性首先,这里有盐在距今1 亿 3000 万年白垩纪时,川渝地区尚是一个大湖盆——巴蜀湖,过去若干亿年以来,沉淀在湖底的盐层很丰富。
白垩纪以后四川湖盆的边缘发生褶皱,逐渐抬升在距今七八千万年时,发生了燕山运动,巫巴山地上升为崇山峻岭在造山运动中,盐层被抬升上来,发生倾斜、弯曲和断裂经渗入岩层中的雨水浸泡,便成盐卤,从岩隙中流出地表,成为自流盐泉, 因此这是最容易被人们发现、认识和利用的尤其是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发明了陶器,学会了烹煮,只要用釜罐之类的容器,盛上盐卤,放在火上,便可熬成盐块,供人们食用或交换在大巫山地区有三大自流盐泉,最有名的是今重庆市巫溪县宁厂镇的宝源山盐泉,人类很早便开发利用了这条盐泉第二,这里有丰富的鱼类资源长江三峡里面,江面狭窄而山体高峻,冬天寒风很难吹进来,因此比长江中游平原显得温暖得多为此,长江中游的鱼类,每年秋天皆要成群逆水而上到三峡之中避寒,同时进行产卵交配、孵化鱼苗,为居住峡中的人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鱼类资源,自食有余大多数用盐腌起来,风吹或日晒, 使之成为方便携带的干鱼,以用来作对外交换之用从当时当地的情况来看,由于峡中耕地少,仅有冲积台地可种,或在缓坡上种旱地谷物,因此农业并不发达,渔猎经济占有很大比重,然狩猎活动偶然性很大,靠不住,因此捕鱼成了巴人生产事业的大宗这种经济模式远在6000 年前的大溪文化便已很明显了。
大溪遗址用鱼殉葬和大量鱼骨坑的发现就说明当时渔业经济的重要地位第三是出产丹砂,即硫化汞, 加热丹砂即可提炼水银新石器时代人们往往将丹砂作为颜料在使用, 人们在长期的使用中逐渐发现了它的药用效果巫师们首先掌握了丹砂,由于丹砂疗效宽泛,认为它包治百病,甚至可起死回生据《山海经·大荒南经》载:有巫山者,西有黄鸟、帝药、八斋郭璞注“帝药”云:“天地神仙药”,即神仙不死药晋代葛洪《抱朴子·仙药》曰:仙药之上者丹砂,次则黄金,次则白银《山海经·海内西经》曰:开明东有巫彭、 巫抵、 巫阳、巫履、 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 皆操不死药以拒之说的是六位大巫师兼大巫医们用不死药丹救活了无罪而被杀的窫窳其实丹砂内服可镇心养神,益气明目, 通血脉, 止烦懑,杀精魅邪思, 除中恶腹痛、毒气,及外敷治疥、瘘诸疮因此《神农本草经》称丹砂为药之上品如此而已但巫师们神秘其事, 将其吹成神仙不死药,实为其巫术服务巫师多兼巫医,当氏族成员生病时,他一方面进行跳神以驱鬼,另一方面要给病人吃点药,如丹砂,以增加其仙术的神奇效果从上述可见,无穷的泉盐,丰富的鱼类,盛产的丹砂使这里成了人类生息繁衍最理想之地,成了氏族部落林立之地,巴族在这里诞生,并在这里迈入文明的门坎便是很自然不过的事了。
关于巴人最早的记载,仍当数《山海经·海内西经》:西南有巴国太皞生咸鸟,咸鸟生乘釐,乘釐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这段记载巴人早期历史的文献怎么解释?难倒了许许多多的名流学者,一些人试图作出解释,皆难令人信服,缺乏根据,主观臆测的成分较多直到四川大学教授任乃强先生的《四川上古史新探》出版后才有了转机,他从为人运盐的角度提到这个问题,可惜没有详谈和深谈, 但也是极为重要和宝贵的启示,沿着任先生开辟的方向,我们对《山海经·海内西经》这段话作如下阐释太皞生咸鸟”, 太皞乃东夷集团首领,咸鸟乃南方苗蛮集团巴人的首领,本来扯不上关系 然而在华夏集团战胜东夷集团后,相当一部分东夷集团的成员逃迁到南方苗蛮集团, 与苗蛮集团成员生活在一起,关于他们的始祖太皞的传说也在南方流行,久而久之,与南方苗蛮集团始祖伏羲的传说混为一谈了,于是出现“太皞伏羲氏”的提法, 所以“太皞生咸鸟”除表明咸鸟出现的时间大约略晚于公元前3000 年的太皞外,没有多大意义而据此句得出巴人是东夷人后裔的“东来说”,是没有任何依据的比较了解巴蜀情况的宋人罗泌,就不再采用伏羲生咸鸟的说法,而且还认为务相 (即顾相)就是后炤的直系传人,他在《路史·后记》卷一载:伏羲生咸鸟,咸鸟生乘釐,是司水土,(乘釐)生后炤,后炤生顾相,(降)处于巴。
巴人最先驾起自己的独木舟为掌握巫溪盐泉的巫咸国运盐,上古咸、盐相通,咸鸟即盐鸟,即运盐之鸟长于行舟的巴人,荡起自己的小舟, 装着巫盐在水面上轻快地行进,上下起伏的双桨有如鸟的翅膀在水面上扇动,盐鸟之喻既形象又贴切上古人们经常是一词多义,咸鸟又表示着他是带领巴人运盐船队的首领级人物的代称,同时“咸鸟”还是一个时代的代称,是巴人为人运盐开始崛起的时代的代称咸鸟生乘釐”,乘,即乘载的乘,有运载的意思;釐即管理,乘釐就是乘载管理,亦为管理乘载当时船上载的是什么?是盐,是巫溪泉盐,以及其他用于交换的物资因此,乘釐就是管理运盐, 即管理运盐的首领的简称,为什么现在这么强调运盐管理呢?原来为人运盐仅赚点力资,收益不大;现在他们自己购得巫溪泉盐,自己贩运到各处销售,可以获得更多的效益,于是投入更多的人力,任命头领强化管理,以便及时处理在贩销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乘釐还表示巴人在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时代——自己贩销泉盐的时代乘釐生后照”,乘釐已如前述,后照又是什么意思呢?“后”亦是一个多义字,上古时王也称后,如大禹之子帝启,称夏后启首领也称后,融入华夏的东夷首领,名将羿称后羿 照应是灶的讹号,因此后照应是后灶,是管理灶的首领,一两个灶是不用设首领的,必为一大群灶,一大片灶才需设专人管理,一大片灶用来干什么,不可能是为做饭,联系巴人当时的情况,只能一个解释——煮盐,灶越多,产盐越多。
这说明巴人已不满足贩销别人的成品盐,随着民族或部落成员的增多,劳动力有富余,于是他们将自己的盐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购买盐卤,垒灶煮盐,再贩销各地,实现产、供、销一条龙由于盐卤是人家巫咸的,自己没有,需要买,但这比买人家成品盐价格低多了,自己煮盐、运盐、卖盐,利润又高了许多这样除部分青壮年男子外出贩运,其余青壮年和老弱妇幼皆可投入煮盐事务,做到人人有事做,个个为部落作贡献产供销三者,产是第一位的,于是部落首领日常事务的重点转到煮盐上来后灶是始为巴人”自己煮盐、自己运盐、自己卖盐(多为实物交换)收益大增,巴人所需的物资源源不断运来,一个强盛的巴部落出现在巫巴山地,峡江之中, 其影响大为增加,令大巫山诸部不敢小视,不能不认可这个以“巴”为名的巴人部落是大巫山的重要成员之一,这就是“后灶是始为巴人”的真正含义在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说明一是在三峡考古中常遇见的一种花边口沿罐和一种尖底杯和角状杯, 这也是巴文化的代表性陶器在忠县渰井沟遗址群不仅有大量出土,而且发现烧制这种罐的陶窑,发掘者认为这是煮盐的釜,我们认为这值得商榷第一,这种罐大小、容积也小,试举三例:(1)哨棚嘴 97ZGSH34:19 ,口径 12,腹径 13.9 ,高 16 厘米;( 2)哨棚嘴 97ZGSH34:18 ,口径 11.8,腹径 14.8,高 16.4 厘米;( 3)哨棚嘴 97ZGSH34:16 ,口径 11.2,腹径 13.6,高 14.8 厘米,容积这么小,煮盐的效益肯定不大。
当时已有大量的、大容积的釜在使用,如:(1)瓦渣地 T322 8:1 ,口径28.8,腹径 38.4,高亦 38.4 厘米;( 2)瓦渣地 T322 8:82 ,口径 36.8,腹径 51.2,高 45 厘米;为什么人们会舍大用小,这不是与追求产量多、 效益好的目的南辕北辙吗?第二, 这种花边小罐凡是有巴人的地方皆有,渝鄂川陕经常可见,但绝大多数地方并不产盐, 又作何解释?我们认为这种花边口小罐主要是巴人卖盐时,将此罐作为包装,连盐带罐给予买主,既方便买主带回家,也方便买主储存、使用,与此同样的情况,那种尖底杯和角状杯,发掘者也认为是一种晒盐的工具,有的人甚至做过实验,证实的确可以晒盐,在夏天烈日当空,将装有盐卤的尖底杯或角状杯插入滚烫的沙中,让水分蒸发最后得到盐从理论上是可以达到得盐的目的,但却违背生活的常理,深腹小口的尖底器,比大敞口的浅腹器受光面小得多,蒸发量慢得多,得盐慢得多,随便用敞口钵、敞口碗都比尖底杯得盐快得多,这同样是与多得盐背道而驰的举动我们认为,这也是一种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