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与环境设计导则.pdf
143页““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城市特色”” 2014.5 ——合肥”1331”市域建筑与环境设计导则 编制目的编制目的 围绕“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目标定位,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城市特色, 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基本目标,体现人文特色,实现控制和引导我市城市建设协 调发展,特编制本导则 在满足现行《合肥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及相关规范、规定的前提下,结合 本导则对我市的建筑形态和城市空间塑造进行控制和引导 前 言 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全市域范围城市建设用地内的规划建筑项目的设计、审查、全市域范围城市建设用地内的规划建筑项目的设计、审查、 审批 本导则规定了对建筑规划设计中形态控制的主要内容,分为规划、建筑和 环境三个篇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建筑风格、建筑形体、重点部位的细建筑风格、建筑形体、重点部位的细 部处理、色彩、材质、建筑附属设施、建筑环境部处理、色彩、材质、建筑附属设施、建筑环境等方面 前 言 基本原则 前 言 高层定色调与材料高层定色调与材料 ——简约精致的现代建筑简约精致的现代建筑 多层明细节与格调多层明细节与格调 ——丰富多彩的情感空间丰富多彩的情感空间 环境显特色与风貌环境显特色与风貌 ——舒适耐看的地表环境舒适耐看的地表环境 建筑篇 建筑天际线 建筑风格 环境篇 建筑立面造型 建筑色彩和材质 建筑附属设施 目 录 建筑内部环境 地面铺装 种植设施 建筑退让空间 围墙 建筑小品 与城市道路的关系 商住功能分离 加强交通微循环 视廊控制 规划篇 公共服务设施 市政设施 滨水环境 高层建筑建筑风格 以现代风格为主, 体现现代化大湖名 城的大气和魄力。
1 建筑风格 简洁时尚的现代建 筑 建 筑 篇 1 建筑风格 简洁时尚的现代建 筑 建 筑 篇 简洁时尚的现代 建筑群 1 建筑风格 建 筑 篇 1 建筑风格 简洁时尚的 现代建筑 建 筑 篇 简洁时尚的现代建 筑 1 建筑风格 建 筑 篇 现代、简洁的高 层居住建筑 1 建筑风格 建 筑 篇 现代、简洁的高 层居住建筑 1 建筑风格 建 筑 篇 多层建筑讲究风格和 特色 1 建筑风格 居住建筑 建 筑 篇 1 建筑风格 居住建筑 建 筑 篇 1 建筑风格 居住建筑 建 筑 篇 居住建筑 建 筑 篇 1 建筑风格 公共建筑 建 筑 篇 公共建筑 建 筑 篇 沿城市道路宜设置开放式广场,并注重开放性, 方便使用 1、公共开放空间的设置 2 与城市道路的关系 规 划 篇 沿城市道路的建筑应通过功能、尺度、朝向、退让等良好布局,与街道空间和谐共生,形成 连续、丰富、舒朗的城市界面,营造良好的空间环境 沿城市道路宜设置开 放式广场,并注重开放性, 方便使用 1、公共开放空间的设置 规 划 篇 2 与城市道路的关系 沿城市道路 宜设置开放式广 场,并注重开放 性,方便使用 1、公共开放空间的设置 规 划 篇 2 与城市道路的关系 道路交口不宜建设带状商业 配套设施,通过合理优化商业配 套设施布局,使城市空间与居住 空间相渗透。
主次干道的通透率不宜低于40% 其他临城市界面的通透率不宜小 于30% 高层建筑山墙面通透率不宜低于 50%,正立面通透率不易低于40% 2、注重城市道路的通透性 规 划 篇 2 与城市道路的关系 沿城市主次干道建筑如 超过4幢,应加大部分 建筑退让城市道路的距 离,形成前后错落的沿 路退让空间,形成有效 的U型空间,避免形成 平板式街墙景观 3、沿路前后错落的退让空间 规 划 篇 2 与城市道路的关系 4、丰富城市道路的建筑布局形式 南北向城市道路两侧住宅建筑多为山墙面沿路,应将 山墙作为主立面进行设计应结合居住配套用房,纵 横穿插,点面结合,避免连续多栋建筑山墙沿路造成 的单调感 规 划 篇 2 与城市道路的关系 倡导独立集中式商业代替传统带状商业配套,不仅减少商业对居住环境的破坏,更便于 交通疏散 集中商业 3 商业与居住功能分离 规 划 篇 鼓励独立设置小区配套商业,形成商业内街,便 于聚集人气、营造商业氛围、提升居住品质 3 商业与居住功能分离 规 划 篇 地块面积超过50亩或用地长度超过 150米的建设项目,应增设城市支路或 街巷,加强交通微循环 环 境 篇 4 规模用地应加强交通微循环 4 规模用地应加强交通微循环 规 划 篇 4 )视廊控制 城市视廊旨在控制城市空间宏观层面的视觉通廊,而感觉视廊是从心理学角度去 控制空间微观层面的视觉通廊,加之公共安全视廊则共同组成城市景观视廊。
5 视廊控制 规 划 篇 重点控制视廊两侧建筑的 高度、体量、色彩和退让距离, 并结合街头绿地、城市广场, 建设主题鲜明的公共开放空间, 控制与重要景观节点之间的视 廊 合肥市大蜀山周边地区城市空间控制研究 蜀 山 产 业 园 景 观 廊 道 水面水面 核心景观建设控制区核心景观建设控制区 18米建筑高度控制区(生态景观廊道控制区)米建筑高度控制区(生态景观廊道控制区) 33米建筑高度控制区米建筑高度控制区 45米建筑高度控制区米建筑高度控制区 80米建筑高度控制区米建筑高度控制区 100米建筑高度控制区米建筑高度控制区 建筑高度无限制控制区建筑高度无限制控制区 60米建筑高度控制区米建筑高度控制区 董铺水库董铺水库 王咀湖王咀湖 南山湖南山湖 天鹅湖天鹅湖 长江西路长江西路 黄山路黄山路 望江路望江路 王咀湖景观廊道 南山湖景观廊道 天鹅湖景观廊道 1、 景观视廊 5 视廊控制 规 划 篇 黄山路空间景观视廊控制 为较好展示大蜀山的山形轮廓,黄山路道路 景观廊道以道路中心线左右20度角为景观视线控 制廊道科一路两侧以及长江西路南侧、望江西 路北侧沿线空间按照该原则控制 黄山路道路景观廊道控制意向黄山路道路景观廊道控制意向黄山路道路景观廊道控制意向黄山路道路景观廊道控制意向 黄山路道路景观廊道控制意向与现状部分建筑叠加图黄山路道路景观廊道控制意向与现状部分建筑叠加图 黄山路景观廊道控制黄山路景观廊道控制 5 视廊控制 规 划 篇 重点从心理感受的角度控制建筑布局与空间廊 道,配合绿化景观,形成良好的微观体验廊道。
避 免“梅花桩”式的空间布局,应强调小区内部人的 心理感受通过视廊将小区水面景观、绿化景观和 建筑小品相连接,形成了适宜的居住感觉视廊,强 化了居住环境中人的心理感受 (2) 感觉视廊 5 视廊控制 规 划 篇 将线性通廊与人行 交通相结合,并在关键 节点处将内部空间适度 的放大,形成了变化较 为丰富的感觉视廊 (2) 感觉视廊 5 视廊控制 规 划 篇 建筑天际线 层层跌落的天际线 高低错落的天际线 建 筑 篇 强调主体的天际线 建筑立面造型 建筑形体 韵律和对比 重点部位的细部处理 建筑附属设施 空调室外机 太阳能集热器 广告和店招 建筑色彩和材质 设备管线 建 筑 篇 1 建筑天际线控制 1 建筑天际线控制 项目群体建筑的高度变化宜有逻辑性,避免过于杂乱和无序应避免形成大面 积同一高度的建筑群体,建筑群应形成阶梯的高度变化 1、建筑高度超过100米的群体建筑,各阶梯间的高差不宜小于20% 2、建筑高度在100米以下的建筑,按照建筑高度划分为四个档次:h ≤ 24m、24m < h≤60m、60m< h≤80m、80m< h≤100m 对于沿街建筑超过4栋的或者建 筑面积5万平方米的建筑群,应不少于2个档次,且沿街每个档次建筑不应大于3栋, 且每个档次建筑所占总建筑数量的比例不大于50%。
建 筑 篇 建筑群伴随建筑高度呈一定规律的叠落,较容易形成比较理想的天际线此类别特 别适用于滨水、山地、风景名胜和历史文化地区周边地块 理想模型 1) 层层跌落的建筑天际线 1 建筑天际线控制 建 筑 篇 通过建筑的层层跌落、屋顶的细部变化以及视觉通廊的处理,形成了较为优美的 滨水建筑空间 1 建筑天际线控制 1) 层层跌落的建筑天际线 建 筑 篇 通过建筑的层层跌落、屋顶的细部变化以及视觉通廊的处理,形成了较为优美的滨 水建筑空间 1 建筑天际线控制 1) 层层跌落的建筑天际线 建 筑 篇 重新修改 后的方案 原方案 城市建筑环境城市建筑环境 单栋建筑通过退台处理,表现出对山体、 水面等城市空间的谦让姿态,底层局部架空, 创造出视觉的穿透,建筑材质轻盈、通透 建 筑 篇 杜绝住宅区天际线“剃平头”的常见形式,通过建筑高度的调整,形成高低起伏的 天际线,丰富城市空间形象群体建筑的建筑高度一般不得雷同,但双塔楼建筑除外 特殊地块的单体建筑,由于无法进行群体高度变化,应通过自身高度进行高低错落 理想模型 2)高低错落的建筑群天际线 1 建筑天际线控制 建 筑 篇 100M100M60M60M70M70M90M90M90M90M120M120M100M100M 1 建筑天际线控制 2)高低错落的建筑群天际线 建 筑 篇 建筑主立面沿城市道路布局时,也应通过本身宽度与高度的调整,使天际线富于变化。
1 建筑天际线控制 2)高低错落的建筑群天际线 建 筑 篇 利用建筑单体顶部的高低错落,也能形成错 落有致的天际线效果 1 建筑天际线控制 2)高低错落的建筑群天际线 建 筑 篇 以重要地段地标建筑为天际线的控制点,鼓励主体单位拔高明确地段建筑的 主次关系,周边地块建筑与之相协调,打破平淡平庸的天际线,形成较为凸显的城 市区域天际线 理想模型 3)强调主体的建筑群天际线 1 建筑天际线控制 建 筑 篇 当主体建筑为对称的双塔楼布局时, 可结合地块其他建筑群,形成整体统一、 重点突出的天际线 300M300M((6868层)层) 1 建筑天际线控制 3)强调主体的建筑群天际线 建 筑 篇 1)建筑形体 居住建筑以点式建筑 为主,建筑面宽一般不得 超过40米,地块内部的住 宅建筑面宽一般控不应超 过60米 2 建筑立面造型 ≤ 60米 ≤ 40米 1、建筑面宽控制 建 筑 篇 高层住宅 建筑的宽高比 一般控制在 0.4~0.6之间 建 筑 篇 2 建筑立面造型 1)建筑形体 2、建筑宽高比控制 宽高比0.4 宽高比0.5 高层公共建筑宽高比一般 控制在0.5~0.7之间 建 筑 篇 2 建筑立面造型 1)建筑形体 高层点状住宅 建筑山墙沿主次干 道的,山墙宽度和 面宽比应控制在 ≥0.3。
建 筑 篇 2 建筑立面造型 1)建筑形体 3、建筑山墙和面宽比控制 蜀山区省邮政通信生产指挥调度中心项目 通过造型手法设计,创造出丰富的建筑立面形象通过适宜的体块解构和重组,使原本过 长、厚重的建筑立面产生了丰富的变化,形成了特质城市景观 建 筑 篇 2 建筑立面造型 1)建筑形体 4、造型设计 通过造型手法设计,创造出丰富的建筑立面形象通过适宜的体块解构和重组,使原本过 长、厚重的建筑立面产生了丰富的变化,形成了特质城市景观 建 筑 篇 2 建筑立面造型 1)建筑形体 4、造型设计 城市建筑的立面宜以 竖向线条为主要元素,突 出建筑高耸挺拔的感觉 建 筑 篇 2 建筑立面造型 2)韵律和对比 城市建筑的立面宜以 竖向线条为主要元素,突 出建筑高耸挺拔的感觉 建 筑 篇 2 建筑立面造型 2)韵律和对比 城市建筑的立面宜以 竖向线条为主要元素,突 出建筑高耸挺拔的感觉 建 筑 篇 2 建筑立面造型 2)韵律和对比 滨湖办公服务区项目 注重建筑尤其是高层建筑竖向韵律的塑造,体现建筑立面的均衡和稳定 鼓励建筑采用竖线条,不可缺少的横线条,采用隐秘弱化处理 建 筑 篇 2 建筑立面造型 2)韵律和对比 18层以上高层住宅建筑全部楼层的阳 台应封闭。
通过连续、协调的立面处理手 法,形成有节奏的韵律 政务区国贸天琴湾项目 2 建筑立面造型 建 筑 篇 2)韵律和对比 沿城市道路不宜建住宅,确需建的, 住宅建筑阳台应全部封闭,建筑立面公建 化处理,通过连续、统一的立面处理手法, 形成有节奏的韵律 高新区江晨汽车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