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心中爆发的智慧.pdf
39页佛 法 总 述要了解佛法,首先就要了解“ 佛” 和“ 法” 这个名称的含义 “ 佛” 是“ 佛陀 ” 的简称,“ 佛陀 ” 是梵语 Buddha( 布达 ) 的音译这个名称在汉文佛经中曾有过“ 休屠 ” 、“ 浮陀 ” 、 “ 浮图 ” 、“ 勃陀 ” 、“ 部陀 ” 等等多种写法后来“ 佛陀 ” 较流行, “ 佛陀 ” 又简称为 “ 佛” 了唐朝 以前的汉语中没有唇齿磨擦音“ f” ,“ 佛” 、“ 浮” 等字发 “ 布 ” 或 “ 波” 的音,译经的人是按照当时的字音 译的,后来语音发生了变化,“ 布” 或“ 波” 变成了 “ 佛” 佛陀一词义为“ 觉醒 ” 经典中对这个词的解释 是“ 从无明梦中觉醒,心智从闭塞中豁然开悟” 欢喜金刚续经中说:“ 众生本是佛, 暂时受污染, 染净便是佛 时轮续经中说:“ 什么是魔?魔 是受污染的世俗心;什么是佛?佛是无染的光明心 什么是光明心?什么是污染?佛法认为任何一个有情识的生命都有一种慈悲善良智慧的光明心基因这种基因被称做“ 佛心 ” 或“ 如来种 ” 由于我执的虚幻颠倒,原始无明意识(愚昧无知)对人生和一切事物产生错觉(法执 ) ,在此基础上产生贪爱和嫌恶憎恨情感,以及这种自私弊劣情感支配下的种种行为。
这种爱恨和自私愚昧偏 见使心灵变得浑浊不清,失去理智良心,导致种种不良行为( 业) ,造成种种使身心疲惫、困扰不安在这种虚幻颠倒的错觉影响下产生的爱憎偏见等烦恼和造业行为将自己抛入生死循环不息、充 满矛盾和艰难困苦的轮回激流之中,并且在无穷无尽的轮回过程中受到恶业恶习的熏陶污染,原具光明本质的心灵,如镜生锈,蒙上了厚厚的一层灰尘(受染佛心)一旦具备内因(具备良缘的人 身和向善心、 智慧) 和外因 (闻佛法、 修佛道的外部条件),就有可能洗掉覆盖在光明心上的障蔽( 断 除烦恼障和知识障) ,如拨云见日,在更高层次上显现光明心(成佛),这便是去染成佛之义 概括地说:佛是二因(福慧二因)、二断(断除烦恼障、知识障)形成的二体(无形法体和有 形色体)佛具有对众生无限的爱和同情心(大慈大悲心),无著无碍的智慧(实权二智),和像 太阳一样普照一切、永不熄灭、自然的无意识的利众功德 佛不是上帝、造物主,没有主宰生命和万物的特性,不负有将善人接到天堂、把恶人打下地狱 的使命 佛不是救世主,佛只是一个脱离苦海、走向光明的光辉榜样佛经中说 “ 自己是自己的救星, 别无救星 ” ,又说 “ 佛无法直接洗掉人们的罪恶,也无法用手抹去人们的痛苦,自己的觉悟也无法移 植给别人;佛只是教给人们自救自脱的方法” 。
法” 是梵语Dharma(达摩)的意译 法” 这个词有广泛的含义世亲《论规》中说:“ 法” 有十种含义,即存在;道路;寂灭;知识对象;幸福;生命;学说;必然性;将要发生的事;风俗 习惯等 佛经中出现的“ 法” 字,需要根据所指的不同对象确定其含义佛法的 “ 法” 具有 “ 善说 ”“ 改变恶性 ” 、“ 拯救苦难 ” 等含义如世亲《论规》中说:“ 善法改变烦恼心,拯救堕 落恶道众 ” 佛经中说: “ 佛法是消除愚暗的慧灯,医治苦难的良药 佛法是人生的精神医学有位精神心理学家说:“ 在现代社会里,70%以上的人都处于精神心理病态 从佛法的角度来看,三 界众生都是受制于妄念、追逐虚幻、“ 饮鸩解渴 ” 的严重精神病患者 《俱舍论》中将佛法分为教证二法教法指阐发佛理的三藏四续经典学说及讲习传承行为,证法指戒、定、慧修证实践及效果前 者属知识修养,后者属入道行为正确的思想行为,产生于正确的理论指导闻、思、修三个环节缺一不可没有佛教理论指导的静坐、修持是盲人骑瞎马;理论知识若不与思想行为紧密相结合, 是纸上谈兵因此佛法的概念本身就包括学和修两个部分,其中缺一就不是完整的佛法从佛法的性质上讲有世间法和超世法两种。
在见道以下的闻思修、戒定慧都属于世间法范畴 见道以上属于超世法见道就是见惑断除、见性真智初生之道见道到佛地中间还要经过十地八十 一修道的漫长的断惑过程意识深层的执著烦恼及其影响,未经过修道的长期磨炼断除而“ 见性成佛 ” 只是一种痴心妄想,佛经中从来没有这种说法 根据引度对象的思想层次和方便法门,佛法分为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前二乘属于小乘,后 一乘是大乘大乘内部又分为因、果二乘,波罗蜜多乘是因乘,金刚乘是果乘乘是车船之义把 佛法比作车和船,是表示佛法是自我解脱和普度众生的工具大乘、小乘是从自度和度众的动机目的和度脱范围、性能、效果上区分的其中最根本的区别是有无大慈大悲心和利众菩萨行 从佛法的总旨上讲,可以分为基础法、道法、果法三类 基础法门分为真谛和俗谛空性 ) 的认识,以 语词符号和抽象概念为特点的分别智( 世间俗智 )只能达到概念性的理解,只有超世的无分别智( 直觉 智) 才能具体地、清晰地、真实地把握佛法中有关真谛的论述,只是从世间智的角度,以抽象概念 的形式进行分析解释的对于直觉感知的东西的真实表达,符号语言是无能为力的但不通过概念形式的理性认识,也无法直接获得无分别现观智比如向陌生国土进军的军队,如果在进军时没有 进军地图, 不了解山形地貌、通道要塞、 前方阻力等情况,盲目地挺进就没有不失败的。
文字般若 ( 经 典) 是船,实相般若(现观智 ) 是彼岸,到达彼岸后,可以扔掉船,但在入海前就想把船扔掉的想法是 愚蠢可笑的因此对那些轻视经教,不学无术的“ 参禅悟道 ” 得到的成就,不能不使人感到怀疑 万物的空性、法性不是佛创造的,佛只是法性的发现者佛法揭示法性,使人们认识法性佛说: “ 不管佛出世,或者不出世,万物的法性是不变的 那么事物的法性、空性最早是哪个佛发现 的呢?这是一个回答不了的问题但可以肯定地说,不是释迦牟尼发现的,因为在释迦牟尼之前还有过许许多多过去世的佛,而那些佛如果不见法性就不会成佛,因为见性智慧是成佛的不二法门 有人会问:佛法不是释迦牟尼创造的吗?我可以肯定地回答:不是释迦牟尼只是一位现时世界中的掌教传法佛, 佛法并不是他创造的释迦牟尼在未成佛之前也和其他佛一样,曾经历过无数世 (三 个阿僧祗劫)的福慧双修佛经中说:释迦牟尼在登地先后拜师求法的佛共有22.8 万多位佛称“ 如 来” 之义就是 “ 如法走来 ” ──顺着成佛的道路,来到佛地俗谛的意思是世俗之智所认识到的相对真理世俗智的认识对象是现象世界,即假象世界的各 种事物的存在形式及形成条件、性质、种类、作用、生灭规律、相互关系等──即缘起法。
俗谛和真谛是同一个对象的两个方面的认识,即俗谛是现象的反映,真谛是本质的反映两种 认识并不矛盾,是对立的统一在无分别的直觉中现象和本质、空和有的对立完全消失,认识的主体意识和客体也就像梦境一样完全融为一体了论佛教不同于其它宗教的几个重要特点◎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关系 ◎佛教反对盲目的信仰,主张理信◎佛教信仰的目的并非为了死后进入天堂 ◎佛教彻底否定主宰宇宙万物的造物主的存在◎佛教的哲学观点不全是唯心主义 ◎佛教并非不关心现实问题◎佛教的道德并不是维护神权的道德 ◎佛教不反对科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关系1、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佛教思想文化,不但是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 且还对中国的社会、政治、历史、哲学、伦理道德、文学、文体、语言、词汇、音乐、舞蹈、建筑、 雕塑、绘画、天文、医学、科技以及婚丧嫁娶、吉庆节日等民俗民风、民族性格和心理素质等世俗 文化的诸多方面产生过重大影响和积极作用下面引几段赵朴初先生的文章以证明上述观点 赵老在 1986年《法音》第2期上发表的题为《要研究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文中说:“ 佛教 为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
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 是伟大富丽的文学作品 ..................... 恰恰在这一时期中作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主流的却是佛学其时期之长,声势之大,影响之广 (传播到国外)都远非两汉经学、宋明理学所能比拟 所以胡适当年写《中国哲学史》半途辍笔,就是当时不懂佛学写不下去了还有一位我国当代著名的史学家,早年曾对佛教文化采取过虚无主义的态度,但到了晚年他开 始系统地钻研佛经,表示自己需要补课这位史学家对人说:,在中国历史上佛教和文化关系如此之 深,不懂佛学就不懂中国文化 “ 可是现在人们还是不重视研究佛教,把它看作粗俗的宗教迷信 “ 现在许多人虽然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张嘴说话,其实就包含着佛教成分,, 如果真要彻底摒弃佛教文化的话,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赵老最后说:“ 因此,今天在制定文化发展战略时,应该提出认真研究佛教文化精华的问题 以上主要是从汉传佛教和汉族文化的关系方面讲的. 藏传佛教文化对藏、蒙等信仰藏传佛教的少数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而言,其影响比汉传佛教有 过之而无不及 由于汉传佛教文化圈内,近百年来受西方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冲击,佛教对社会思想领域的影响已大大减弱 , 甚至可以说已缓缓降下了历史的帷幕。
藏传佛教在国内,地处青藏高原、蒙古草原、西南边疆这样一些落后封闭的少数民族地区,至今没有受到过西方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猛烈冲击,佛教仍然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且 还凭它独具的思想特色和社会价值,冲出亚洲,昂首阔步地走向西方世界,在现代社会中仍然表现出了它顽强的生命力 从这方面来看,藏传佛教已冲破了代表过去的历史的范畴2.研究佛教的重要性 恩格斯说: “ 像对民族精神发展有过如此巨大影响的黑格尔哲学这样的伟大创作,是不能用干脆 置之不理的办法加以消除的 同样,对于影响支配人类几千年的宗教现象,我们也不能采取简单的否定态度了事我们应当 全面分析这朵“ 不结果实的花” ,为什么长期以来能够生长在“ 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 客观的、 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树上而久不凋谢的各种原因” (见列宁 《谈谈辩证法问题》) 根据 80年代初的统计,全世界信仰各种宗教的人数为35.76 亿,而信仰三大宗教的就有23亿人, 其中佛教徒有2.55 亿人──其实《大英年鉴》的这个统计数很不确切,如在这个统计表中北美洲 信佛的群众是18万多人, 实际上许多材料证明:在美国信仰佛教的就有500万人,欧洲也有几百万人。
从信仰的人数可以看出宗教在社会上影响并不小首先,佛教产生于2500年前,基督教也有2000年的历史,几千年来经久不衰,在现代社会里仍 然有那么多的人不用强迫而自愿信仰,这不能不说是信仰上一种稀有的奇迹其次,如前所述,宗教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佛教和中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密切到不懂 佛学就不懂中国历史文化,否定佛教就意味着否定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地步再次,关系亿万人民的信仰,与各民族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具有密切联系的宗教问题应该被正确了解、正确解释、正 确对待根据以上原因,我们应当重视对宗教的研究工作 我国 1979年在昆明召开的“ 全国宗教学研究规划会议” 上提出: “ 要展开对世界三大宗教的现状、历史和理论的研究,掌握其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正确阐明宗教与哲学、文学及其它文化领域和世 界史的相互关系努力用唯物主义观点的研究著作、论文和通俗性小册子,整理出版三大宗教的重要著作和史料 要按这个原则开展研究工作,一定会做出可喜的成绩3. 以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原则研究宗教、解释宗教“ 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和“ 实事求是 ” 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就是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做出合乎客观实际的结论,而不是采取教 条主义的态度,照搬领袖或名人的几条语录,并以此作为框架,削足适履地进行乱套。
《党的若干 历史问题的决议》中说:“ 对毛泽东同志的言论采取教条主义态度,以为凡是毛泽东同志说过的话, 都是不可移易的真理,只能照抄照搬,甚至不愿承认毛泽东同志晚年犯了错误,并且还企图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