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知其不可而为之优质课.ppt

30页
  • 卖家[上传人]:小**
  • 文档编号:64120879
  • 上传时间:2018-12-26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467KB
  • / 3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背诵句子 18·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18·7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执着,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丧家狗: 任何环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释题,知道自己的政治理想行不通却还要去做,1、为什么不可“为”?,,2、为什么要“为”?,,读准字音,接舆( ) 趋而辟( )之 长沮( ) 耦( )而耕 耰( )而不辍 杖荷 ( ) 击磬( ) 荷蒉( ) 硁硁( ),yú,bì,jū,yōu,kuì,hè,qìng,ǒu,kēng,重点字、词,以吾从大夫之后 之三子告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今之从政者殆而 趋而辟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植其仗而芸 杀鸡为黍而食之 见其二子 欲洁其身,,重点字、词,以吾从大夫之后 之三子告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今之从政者殆而 趋而辟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植其仗而芸 杀鸡为黍而食之 见其二子 欲洁其身,以:因为 之:到 谏:挽回 追:及 殆:危险 辟:通“避” 辟:通“避” 植:立 芸:通“耘” 食:使吃 见:通“现”,使见 洁:使纯洁,一、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不可“为”?,,在文章中找出描写当时社会的语句,理解当时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司马迁:“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补充资料,,孔子当时所处的社会是一个群雄争霸,弱肉强食的乱世没有秩序可言,没有制度可依,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在这样的乱世中,孔子所希望的仁政,礼制是不可能实现的;在尚武的时代,孔子的理想是注定落空的二、为什么要“为”?,,二、为什么要“为”?,1、那些不为的人是如何看待孔子的“为”?,二、为什么要“为”?,2、面对众人的反对,孔子和他的弟子有怎样的反应?请找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18·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接舆”要表达什么意思?孔子想跟“接舆”说什么?我们应如何看待“接舆”这类隐者? 接舆要表达的意思: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古人说麟、凤,有时候代表人中之君子,或者是天下绝对太平,时代有道的时候,就可见到走兽中的麒麟、飞禽中之凤凰,乱世的时候就看不见现在楚狂是用凤来比孔子,讽刺孔子在天下无道之时都不隐去,这是德行衰败的表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劝孔子不要再做徒劳之事,应避乱隐居。

      “已而!已而!”——言乱世已甚,不可复治 “今之从政者殆而”——劝孔子不要乱世从政,那样会给自己带来危险盖天生圣贤本为世道计,故古之圣人,民饥则曰己饥,民溺则曰己溺,其忧时悯世,非但其心之不容己,亦其责之不可辞耳,使如沮、溺之言,则安危理乱邈不相关,生民将何所托命乎?有世道之责者,宜加意焉 -----南怀瑾《论语别裁》,二、为什么“为”,对理想的追求,对责任的认识,悲天悯人的胸怀,,明知行不通也要去做,明知四处碰壁也要尽人事这种精神最明显体现在文章的哪一则上?,,最后一章意味着孔子放弃了吗?,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我故乡的这批学生,狂放不羁,志向高远,就像布匹一样,已织得斐然成章,可是还不知道如何剪裁这就是孔子,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我们从文章中看到了孔子的孤独,也看到了他的坚定,看到了他内心的悲凉,也看到了他追求政治理想的执着纵观历史,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我想有追求,永远不会遗憾!愿同学们,都能有自己的追求,不留下遗憾!,追求,永远不会遗憾!,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荷丈人为什么要留子路食宿,并让两个儿子与子路见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本文来看,孔子是不赞成隐居的,但历史上如陶渊明等隐者却获得了很高的名声,你认同谁?为什么?,1、荷丈人为什么要留子路食宿,并让两个儿子与子路见面? 表现出他对长幼之节的重视,也展示了他隐居生活的逍遥自在 2、从本文来看,孔子是不赞成隐居的,但历史上如陶渊明等隐者却获得了很高的名声,你认同谁?为什么? 认同孔子或陶渊明均可 认同孔子,主要从积极入世,承担责任,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态度方面作答 认同陶渊明,主要从洁身自好,坚守人格方面作答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

      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1)、“深则厉,浅则揭”是什么意思?“荷蒉者”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 (2)、孔子是如何看待“荷蒉者”的观点的? 答案: (1)、“深则厉,浅则揭 ”的意思是说水深就穿着衣裳过河,水浅就提起衣裳过河 “荷蒉者”是在说孔子就是一个不知水深水浅、不顾水深水浅的人,讽刺孔子不知通达权变 (2)、孔子认为荷蒉者的评说干脆利落,很难辩驳你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举例说明这种精神在历史上的影响 答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精神(献身精神)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 1、要分析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为了正义事业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群众的动员作用和榜样作用也不可低估 2、从斗争策略上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牺牲高考样卷: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桀溺)日:“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夫子怃然日:“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1分) 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3分) 赞成孔子的观点 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承担、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赞成桀溺的观点 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 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有据,且理由至少两点,即可给满分。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