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公平的原则及其政策含义.pdf
7页2008 年第 1 期 (总第 336 期) EDU CATIONAL ? RESEARCH No. 1, 2008 General, No. 336 教育公平的原则及其政策含义 褚宏启杨海燕 ?? [ 摘 ? 要] ? 教育公平包含教育资源配置的三种合理性原则, 即平等原则、 差异原则和 补偿原则教育资源配置的平等原则包括受教育权平等和教育机会平等两个方面, 该原 则强调教育起点平等和教育过程平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原则, 是指根据受教育者个 人存在的禀赋、 兴趣和能力差异, 差异性地配置教育资源, 以满足其个性充分发展的需要 教育资源配置的补偿原则关注受教育者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差距, 并对社会经济地位处境 不利的受教育者在教育资源配置上予以补偿 [ 关键词] ? 教育公平; 教育政策; 平等原则; 差异原则; 补偿原则 [ 作者简介] ? 褚宏启,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小 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 ( 北京? 100875) ; 杨海燕,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 ( 北 京 ? 100080) ? ? 追求教育公平是当前我国教育政策的重要目 标。
明确教育公平的内涵和性质, 阐明其政策含 义, 对于提升教育公平水平, 推进教育公平政策完 善和实施均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教育公平的含义, 众说纷纭、 存在问题颇 多, 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认为? 平等?就是? 公平?, 用? 平等?概念取代? 公平?概念 公平( Equity) 不等于平等( Equality) 塞卡 达指出, ? 至少应该承认两个概念是有差异的为 了实现教育公平, 需要区分教育公平什么时候与 平等一致, 而什么时候不一致?,? 公平与平等的根 本区别在于, 公平是一种质的特性( qualitative property) , 而平等是一种量的特性( quantitative property) ? [ 1]教育平等( Educational equality, e? quality 有时又被译为? 均等?或? 平均?) 是一个实 证性的概念, 它是对一种客观的教育资源分配结 果或分配状态的描述, 它只是回答不同人之间分 配的结果是否有差别或者是否有差距, 但并不回 答这种分配结果是? 好?还是? 坏?, 也不对这种分 配结果是? 合理?还是? 不合理?进行判断 平等或者均等是可以测量的。
公平作为一种 质的规定性, 是与正义、 公正相联系的价值判断 正如格林所指出的: ? 不公平( inequity) 总是暗含 着不正义或者不公正( injustice) 而不平等( ine? quality) 却不是 ?[ 2]? 正义?( justice) 是一种价值 观念, 是对社会运行状态和人际关系( 包括分配关 系) 进行判断的价值标准 正义?这个概念, 包含 了? 合理性?和? 善?的内容, 因而具有非常强烈的 规范性社会正义是任何一个社会必不可少的精 神支柱, 是社会成员达成共识和合作的基础, 是解 决矛盾和冲突的依据 [ 3] 公平也是一种价值判 断, 教育公平是用正义原则对教育资源分配过程 和分配结果的价值判断当一种分配结果被认为 是? 公平?的, 它是在表达这样一个含义: 这种分配 结果是符合正义原则的 公平的本质是合理性对? 合理性?的评价因 人而异, 因此公平观也有多种但是, 尽管如此, 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或者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问题会形成一些共识例如: 法律规定人人有平 等的受教育权, 这是公平、 合理的; 对于不同天赋 ?10? 和智力水平的人, 因材施教是公平的; 对于弱势学 生, 给予补偿教育也是公平的; 在教育机会均等的 前提下, 教育的结果不平等、 不均等( 例如有的考 上重点大学, 有的落榜) 也是公平的。
可见, 平等与公平是两个相互有联系但又有 所不同的概念平等并不必然意味着公平, 公平 也不完全等同于平等教育公平包含教育资源配 置的三种合理性原则, 即平等原则、 差异原则和补 偿原则本文将依次论述三个原则以及三者不同 的政策含义 一、 平等原则 教育资源配置的平等原则包括权利平等和机 会平等, 即受教育权平等和教育机会平等两个方 面 受教育权平等是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内在要 求权利平等不承认凌驾于法律之上的任何特 权, 一切权利主体享有相同或者相等的权利权 利平等废除了基于性别、 身份、 出身、 地位、 职业、 财产、 民族等附加条件的限制, 体现了社会对所有 成员的? 不偏袒性?和? 非歧视性? 机会平等是在权利平等的基础上所设立的制 度, 保证社会成员有平等的参与机遇, 它要求社会 提供的生存、 发展和享受机会对于每一个社会成 员都始终均等机会平等实际上是一种过程的平 等利益的实现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 在这个 过程中, 社会要毫不偏袒地为所有人提供同样的 机会首先, 参与起点要机会均等; 其次, 在参与 的各个阶段, 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力大小不同, 利益 实现的程度也会有区别, 但社会对每一个社会成 员的尊重和关怀、 提供的帮助应该是同等的。
[ 4] 在制定、 实施教育公共政策, 落实教育公平的 平等原则时, 必须谨防进入两个误区 其一, 过分强调起点意义上的教育机会均等, 忽视教育过程中的机会均等, 忽视教育质量的提 升和均衡 让所有的孩子都有机会受教育还不够, 还应 该使他们在教育过程中同等地接受高质量的教 育, 高质量的教育平等应该成为教育政策的主导 目标 美国的教育改革政策对我国有诸多启示 1988 年, 美国教育部长向总统提交了?关于美国 教育改革的报告?, 认为? 教育机会均等?是美国民 权运动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真正的教育机会均 等意味着对所有学生实行同等的教育如果只是 扩大入学机会而不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无异于 变相地执行种族歧视 对于处于不利境地的学 生, 我们没有向他们提供他们应入的第一流中小 学, 这种情况太多了我认为, 提高教育质量是摆 在民权运动面前的中心任务, 也是我们当今所面 临的主要挑战要实行教育机会均等, 我们就必 须在学校里为我们的学生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 ? 1994 年 7 月 1 日正式生效的?2000 年目标: 美国 教育法?是一个系统的教育改革方案, 其目标在于 ? 保证所有的学生受教育的机会均等和学业的高 质量水准?。
该法案要求? 保证所有学生都有平等 的学习机会?, 还要求? 所有州的教改计划应制定 使所有学生有机会学习的标准和策略这些标准 或策略应包括该州认为适当的、 能确保所有学生 获得该州教育内容标准和学生成绩标准所规定的 知识和技能的平等机会 ? 实现? 人人有学上?的起点公平的目标还不 够, 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教育过程中的微观平等, 让所有的孩子都受平等的、 高质量的教育教育 公平、 教育平等的声音不应该淹没对教育质量的 追求, 追求教育公平和教育平等不能以忽视甚至 牺牲教育质量为代价, 更不能在国民教育体系内 部实行双轨制, 为弱势群体提供低水准的教育 其二, 过分强调教育结果平等, 对教育发展目 标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 教育平等是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 但是建立 在权利平等、 机会平等基础上的不平等( 结果不平 等) 也是公平的, 是具有合理性的公平包括基本 权利的平等, 也包括非基本权利( 财富、 收入、 权利 和权威) 的分配不平等但是, 要符合公平的要 求, 后者必须是基于前者形成的教育不能保证 每个人成功, 但必须保证每个人拥有平等的成功 机会 本文把教育机会平等界定为教育起点平等和 教育过程平等, 实质上是指获取教育资源的机会 的平等, 但并没有把教育结果平等列入教育机会 平等的范围, 这是因为教育结果平等是不可能实 现的。
对此, 有学者也认为, 教育机会平等特指学 ?11? 生平等地享有接受学校教育的机会, 入学机会平 等和存留平等是审视教育机会平等的两大重要指 标 [ 5]入学机会平等是指人们接受教育权利的平 等; 存留平等是指人们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接受教 育以达到特定教育程度的成功教育机会平等 教育结果的平等是不存在的, 要求产生同样 的教育结果, 是一个乌托邦追求结果平等在公 共政策层面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也是不可行的 但是教育结果的公平是存在的, 因为依照上述分 析, 基于教育机会平等所产生的教育结果的不平 等是公平的机会平等( 包括程序平等和规则平 等) 必然结果公平( 包括结果的平等和不平等) , 因 为前者使后者有了合理性, 尽管后者意味着不平 等、 不一样 也有学者认为, 教育平等包括起点平等、 过程 平等和结果平等, 并认为现在各国教育平等或者 教育公平政策的发展趋势是更强调结果平等 [ 6] 严格地讲, 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因为不存在教 育结果的平等笔者认为, 没有绝对的教育结果 平等, 这不意味着教育政策不能对? 教育结果?进 行规定和干预, 也不意味着不能设定和推行有关 教育结果的? 国家教育标准?。
许多国家明确对? 教育结果?设定可以测量的 基本标准, 并要求学生达到此标准, 以满足学生未 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以及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 要如?法国教育指导法?( 1989 年) 要求: ? 应保 证每个青年, 不论其社会地位、 文化或地理背景如 何, 获得基本的文化和公认的技能 ?法国?关于教 育指导法的附加报告草案?也要求? 所有青年达到 某一公认的教育水平( 至少获得职业能力证书或 职业学习证书)?, 并指出: ? 如果学校本身不能消 除儿童与青年生活条件的不平等, 那么它应当对 机遇均等做出贡献学校要使所有学生获得一种 公认的资格水平, 使他们能够借此表现自己的能 力并进入职业生活 ? 1989 年, 美国总统乔治 ? 布什和各州州长在 弗吉尼亚州召开教育峰会, 认为? 制定明确的全国 性成绩目标( national performance goals) 的时刻 已经来临, 这在美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这些目标 将使我们具有国际竞争力?与会者还为公立教 育提出了到 2000 年要实现的六项全国目标这 些目标在?2000 年目标: 美国教育法?中被进一步 强调, 即要求开发? 高质量的, 而且在国际上具有 竞争力的教学内容, 制定所有学生应当能达到的 学习质量标准和保证教学质量的措施?。
2002 年 开始实施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要求对学生 的学业成绩实行问责制, ? 提高成绩的州、 学区和 学校将获得奖励, 失败将受到处罚?, ? 州、 学区和 学校必须负责保证所有学生, 包括处境不利学生 达到较高的学业标准各州必须建立一套奖罚制 度, 以使学区和学校在提高学业成绩方面承担起 责任 ? 法国和美国的教育政策有助于深化我们对教 育平等原则( 尤其是对? 结果平等?) 的认识强调 教育质量并不意味着让每一个孩子都有相同的教 育结果结果平等是不可能的, 教育政策不可能 把? 结果平等?作为目标, 但教育政策可以为教育 结果或者学习结果设定一个较高的基本标准, 并 要求所有学生达到这个标准,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因此,? 要求学生达到同样的教育标准?在教 育政策上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其基本含义是 指? 不是让所有学生的成绩完全一样( 结果平 等) ?, 而是? 让所有学生都达到国家规定的、 较高 的学业成就标准( 都达到统一标准)?准确地讲, 美国的教育政策不是? 追求教育结果平等?, 而是 在学生学业成绩方面要求? 提高基本标准, 达到基 本标准, 缩小过大差距, 提升整体水平?。
就我国而言, 在制定和实施教育公平政策时, 必须明确: 教育结果的完全平等是不存在的, 不能 把结果平等作为教育政策的目标要慎重对待并 正确解释结果公平问题, 明确? 结果平等?和? 结果 公平?之间的不同, 引导舆情舆论, 反对对待教育 公平问题上的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