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对联的历史.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小**
  • 文档编号:91351130
  • 上传时间:2019-06-2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7.61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对联的历史对联起源于五代,成熟于两宋,鼎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铺垫】楹联,系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渐演化、发展而来1、对偶对偶语句是古已有之的对偶的实质不仅是语言问题,更是哲学思想问题我们祖先很早就发现了客观世界存在着对立的两个侧面,提出了阴、阳的学说如传说伏羲画的八卦里,认为事物的正面为“阳”,反面为“阴”,“男”为“阳”,“女”为“阴”,乃至天地都是“阳气”和“阴气”交合而生成的阳”与“阴”便是对偶了在中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从流传至今的几篇上古歌谣可以看出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类至先秦两汉,对偶句更是屡见不鲜成书于春秋时期的《诗经》,其对偶句式已十分丰富《道德经》其中对偶句亦多诸子散文中的对偶句也有很多名句:“满招损,谦受益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辞赋兴起于汉代,是一种讲究文采和韵律的新兴文学样式对偶这种具有整齐美、对比美、音乐美的修辞手法,开始普遍而自觉地运用于赋的创作中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有:“击灵鼓,起烽燧;车按行,骑就队2、骈偶骈体文起源于东汉的辞赋,兴于魏晋,盛于南北朝骈体文从其名称即可知,它是崇尚对偶,多由对偶句组成的文体。

      这种对偶句连续运用,又称排偶或骈偶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评价骈体文是“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像王勃的《滕王阁序》,除了“磋乎”、“呜乎”等九个字外,其它语句都是对偶;而且所有对偶句都讲究字的平仄关系,读起来声调极为和谐对偶语句虽然出现很早,但像王勃那样有意识地注意对偶句中词语的平仄关系,则发端于南北朝这又是对联格律化的一个重要条件3、律偶梁代诗人沈约的音乐造诣极高,他运用音乐的感受能力分析语言,创造了四声八病之说,用平、上、去、人四声互相调节的方法融人诗歌创作中,为格律诗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唐代格律诗就进入了全盛时期一般的五、七言律诗,都是八句成章,中间二联,习称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句式、平仄、意思都要求相对这就是标准的律偶总之,这种诗律化的对偶句是对联产生的必要条件起源】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后蜀广正二十七年的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因平日善习联语,故趁新年来到之际,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

      群臣们各自写好一幅,耐心等待审查孟昶一一看过,均不满意于是他就亲自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梁章钜在(楹联丛话·自序)里说:“楹联之兴,肇于五代之桃符孟蜀‘余庆’、‘长春’十字,其最古也发展兴盛】宋代以后,中国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北宋诗人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过年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从此,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进入清代,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民国时,刘师亮讽袁世凯一联:“袁世凯千古;中华民国万年”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华民国’四个字是“对不齐(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

      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