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确认识预防接种的一般反应.docx
4页正确认识预防接种的一般反应疫苗接种的目的是激发人体产生对某种传染病的免疫力,在预防或消灭传染病中效果显著,功不可没接种疫苗后,机体有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局部反应和轻微的发热等全身症状,这是人体正常免疫应答的表现之一一个理想和受欢迎的疫苗,应在接种后使人体产生最佳免疫力的同时,仅出现低微的反应性疫苗的成分除含特定的抗原外,还有一些附加物,如铝佐剂、防腐剂和保护剂等,也有可能引起一系列生理病理反应使用方法和个体因素也是产生反应的潜在根源[1]按照疫苗反应的分类,异常反应发生极少或罕见,应予重视;对一般反应只要正确处理而不必担心我国将一般反应定义为,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自觉症状由疫苗的固有性质所决定,一般反应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但症状轻微,恢复较快,通常不需特殊处理它不属于异常反应[2]常用的预防接种方法,大多是注射或划刺,本身只是微不足道的针刺伤;多数是对疫苗抗原蛋白成分、附加物及其酸碱性的反应;减毒活疫苗在体内增殖,实际上是造成了一次轻度的感染;另外,疫苗中微量的热原物质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全身发热和自觉症状,有些表现接种部位红肿、疼痛、硬结等。
疫苗接种后少数人局部出现疼痛,数分钟内即消失,仅个别人疼痛可持续?1d左右有的疫苗接种后1d内,局部出现小范围的红肿浸润,红肿反应平均直径w2.5cm为弱反应,2.6〜5.0cm为中反应,>5.1cm为强反应个别人虽局部反应红肿不超过5.1cm,但可能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或淋巴管炎,也称为强反应[3]极少数人大到5cm以上或接种侧的腋下淋巴结肿大疼痛,一般在24〜48h消退含有微量化学药品(如甲醛)的疫苗,其红晕出现较早而偏大,但24〜48h内即消退皮内接种卡介苗2周左右,局部出现红肿,逐步化脓,3〜5周左右结痂留有小小的疤痕,称为“卡疤”部分对象在接种灭活疫苗6〜24h后,体温升高,其中大多数在37.5℃(腋温)以下,属轻微反应;仅有少数疫苗可引起37.6C〜38.5C(腋温)的体温升高,属中反应;极少数体温超过38.6C属强反应:3]o一般持续1〜2d,很少超过3d接种伤寒疫苗和流脑多糖疫苗,因含微量内毒素关系,发热可能提前至4h后开始,6〜8h达高峰,大多数在24h内退热,很少持续到48h特别是麻疹、腮腺炎、风疹和水痘等减毒活疫苗,因疫苗病毒短时在体内增殖,一般在5〜7d开始有短暂的发热,?1〜2d退尽。
各种疫苗发热反应的发生率大多在10%以下,麻疹疫苗、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发热高于38℃(腋温)约在5%〜15%,乙型肝炎疫苗约在1%〜6%,而百白破疫苗发生率可高达30%〜50%[4],所以现在国家已准备用无细胞百白破替代一般在发热时,部分对象伴有头痛、头晕、乏力、全身不适、烦躁不安等症状;少数人有恶心、呕吐、腹痛、肠胃不舒服感觉;极少数人接种减毒活疫苗后5〜7d偶可发生各种类型的稀疏皮疹,见于胸腹部或四肢上述这些反应,一般不需要任何处理,大多数儿童经过适当休息,多喝开水,就可以恢复正常全身反应较重者,主要作对症治疗,退热药最常用,退热剂除退热用,对头痛、头晕、全身倦怠和烦躁不安也有效果恶心、呕吐应用止吐剂,或给予维生素B?6;胃痛、腹痛者服颠茄片或颠茄合剂;腹泻一般不使用抗生素,可服用吸附与收敛药阿托品对呕吐、腹痛、腹泻均有效,但需慎用个别严重者需补液[3]为防止感染,对全身反应较重者或已偶合上呼吸道感染,可以适当使用一些抗生素,一般不会影响疫苗效果有些医生在接种减毒活疫苗时遇到上述情况,提出不应用抗生素治疗,这是一种误导如遇较重的局部红肿、疼痛或硬块,可用干净的毛巾湿敷国外报道,早期局部红肿用冷敷[4],以减少组织充血,可消炎化痛,阻止硬结发生。
48〜72h以后即可对硬结热敷,每次10〜15min,促进血循环,消炎消肿,可助硬结消退[1,3]个别儿童对疼痛特别敏感,可考虑酌给小剂量镇痛剂硬结反应需热敷次数多些,或用硫酸镁溶液(50%液体50mL加热水10mL)湿巾敷于硬结处,再以热水袋按压保温,每日2〜3次,扩张血管,可助硬结软化吸收但是卡介苗接种后的局部反应严禁热敷,而应加强护理,不使破溃污染化脓局部化脓可涂以龙胆紫时间较长的硬结外敷复方鱼石脂软膏,可以消肿和缩短硬结持续时间[5]有报告外敷云南白药,用食醋溶解,上复纱布,不断用食醋保湿,其效果也很好[6]丹麦报道1例男孩于出生后3月和5月接种无细胞百白破(DTaP)、脊髓灰质炎(IPV)、b型嗜血流感杆菌(Hib)联合疫苗,7月龄局部出现瘙痒性肿胀、硬结、疼痛,5个月后仍存在,使用类固醇药物好转,但瘙痒、肿胀仍存在,后逐渐缩小据报道该反应一般于注射第一、第二针后发生,持续时间长,可延续数月至数年[7]据瑞典调查,该反应发生率为0.8%,3个月至14岁都可发生其临床表现为持续发痒性结节、肿胀和硬结,自觉疼痛并有压痛约有45%的儿童3〜4年后症状仍然存在这些儿童经铝贴斑试验为阳性,判为对铝佐剂产生的IV型过敏反应。
贴斑试验阳性率75%,显著高于无症状者的8%用类固醇治疗有效,可以减轻症状[8]我国也有反映注射含佐剂的百白破疫苗发生数月至数年不愈的瘙痒性硬结,不妨也可试用类固醇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