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赊账销售之困惑.doc
2页赊账销售之困惑 农机销售赊账赊账销售自古而有是商品流通的一种经营方式,其存在的基础源于买卖双方的信用,涉及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赊账销售搞的有些不正常了 在中国古籍《周礼》的《地官·泉府》中,就已经有了春秋战国时期关于“赊”的记载在古代社会中,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赊”逐渐成为商业习惯在宋代,商贾贩卖的惯例,多是一年后付货款在现代社会中,赊销更为普遍,一种是消费信用,另一种是企业间的商业信用前者主要是在生产过剩,群众购买力低,销售困难的情况下,企业用作招徕顾客、扩大推销的手段,通常采用分期付款形式后者除了新商品试销外,也大多是因市场经常不景气、商品滞销、竞争激烈所致农机经销属于商品流通的范畴,存在赊账销售是一种必然现象赊账销售的前提是卖方对买方的信任,是对买方诚信的认可,是双方的自愿行为卖方对买方的诚信不认可,也就不存在赊账销售赊账销售农机是农机销售市场竞争激烈的正常经营行为农机销售具有季节性,曾记否想当年,农民持币购机时,月月价不同,个别经销商甚至天天价不同,纯卖方市场根本就没有赊帐销售这一说法而如今,经销企业越来越多,市场演变成了买方市场,为了生存卖方不得不铤而走险赊账销售2010年以前我区仅有两家农机经销企业,到2015年发展到了九家经销企业,而销售区域没有扩大,销售数量随着机具向大型化的发展呈降低趋势,赊账销售成了应对市场竞争的一种手段。
赊账销售是农机经营缺乏金融支持的表现农机销售买方是千家万户的农民,融资渠道不顺畅;全价购机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撑,农民购机负担加重,有赊账销售的需求机具大型化的趋势,农机投入越来越大,在金融支持下赊账销售将成为一种趋势,农信贷、宜农贷等金融资金扶持农机化发展化发展的模式已经起步初见规模赊账销售是农机补贴手续繁琐、操作滞后的表现农机补贴县级具体操作,为了保护自己,减少失误,县级通常设置对自己有利的程序,需要申请人提供相关证明,来保证操作的合规性,这就需要申请人办理补贴至少跑三趟以上,耽误三天以上的时间,直至出现了补贴资金少的机具农户嫌麻烦不申请补贴的现象农机补贴从省级方案公布到县级方案出台具体实施,至少要在一个月以上,农机管理部门逐步落实到拨付资金开的也需要两个月以上的时间,拨付资金最快也得到六七月份,半年的时间过去了赊账销售是购机农民对“三包”服务不信任的表现随着农业机械保有量的加大,单季作业时间越来越短,一个故障维修两三天,错过了作业的最好时机,预期一年的作业收入成了泡影,购机户对机具的质量和“三包”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企业的“三包”服务能力越来越不信任,因为一个配件,耽误作业旳实例层出不穷,为促使生产企业和经销商做好“三包”,农民有赊账的愿望。
围绕补贴资金的不正常赊账销售赊账销售本是商品流通的一种形式,但是围绕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赊账销售就属于不正常了经销商赊账,一是完全按扣除补贴资金以后的价格销售机具;二是在扣除补贴资金的价格之上加收不等的保证金,购机农民办理补贴归还赊价款后,予以退还第一种情况,正常是管理部门已经确定了申请户的购机资格,发放了通知书,营销企业敢于以农户银行卡作为抵押售出机具;否则,就是有把握申请到补贴资金,先销售后申请,未实行先购机后申请的省份就存在了违规的嫌疑第二种情况,虽然加收了一部分的保证金,但相对于补贴资金来说,农户和经销企业的所得利益存在差别,农户了没有办理补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旦双方因三包发生纠纷,农户不办理补贴手续,经销商得不到剩余购机款,也耽误了管理部门的实施进度赊账销售已经成为农机正常市场经营的“奇葩”,个别经销商以承诺办理补贴为手段,大量赊账销售机具,形成了先购机后申请的事实,造成了资金年年满足不了需求的怪象管理部门一旦失误,被这种现象“绑架”就陷入了“年年补旧机,年年欠账、年年资金不够”的怪圈,造成工作上的被动,风险不可预估赊账销售作为信用在商品流通领域的表现形式,是纯粹的市场行为,其结果应由买卖双方自行承担。
为规范农机销售市场,引导合理有序竞争,推动市场良性发展,作为管理部门应规范补贴操作,减少工作失误1、加快补贴操作改革步伐,尽快全面实行先购机后申请,解除经销企业担心补贴资金无法落实的后顾之忧,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推动经销企业的整合;进一步加大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净化农机销售市场2、借助非道路机械排放标准升级的契机,对配备国二发动机的农业机械停止补贴,推动农机行业的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3、适应农机化发展形势的变化,尽快修改已经落后的农业机械“三包”规定,维护农机业机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4、出台具体的操作细则,尽快落实国家扶持农机化发展的金融政策,解除制约农化发展的资金瓶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