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历史选修1新人教版第5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案.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奇异
  • 文档编号:190429174
  • 上传时间:2021-08-1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8.17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商鞅变法》的教学设计以故事(细节)、材料和问题为思路一、过程设计导入: 请一学生阅读上节课课文的倒数两个自然段:“公元前 361 年,秦孝公继位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秦孝公受到很大刺激,认为这是莫大的耻辱,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 商鞅辗转来到了秦国,辅佐雄心勃勃的秦孝公进行了改变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变法运动通常课堂教学的导人新课, 是注意本节课与上节课的衔接, 没有必要就不必使用电化教学手段这段课文阐述了秦孝公急于变法的细节,完全可以做开场白问题 1 : 秦国变法的决心来自哪里?学生能想到决心来自国君秦孝公 教师要进一步说明变法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成败决定于国君,成果能否延续则要看变法的内容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商鞅是卫国公子的儿子, 他姓公孙, 应该叫他公孙鞅, 或卫鞅, 后来他率秦国军队打败了魏国,秦孝公把商这个地方赐给他,封号“商君”, 《史记》中有一篇他的传记,司马迁按封号取名“商君列传”,后人习惯上叫他“商鞅”小小的卫国实际上是大魏国的附庸,地域都在现在的河南省,因此,商鞅应该算是河南人他起初投身于魏国丞相的门下故事 1 : 魏国丞相公叔痤非常赏识商鞅的才干,公叔痤病危时,魏惠王亲自来探望,问:“您要有个三长两短的,谁能接替您呢?”公叔痤说:“商鞅虽然年轻,但是个难得的人才,可以把全部政务交给他。

      魏惠王沉默不语公叔痤让左右的人都出去,又对魏惠王说:“大王不用他,一定要杀了他,不能让他去别的国事后,公叔痤本着先国君后臣子的原则,把原话又告诉了商鞅,让他赶紧逃走商鞅却不以为然,说“魏王不听你的话起用我,又怎么会听你的话杀我呢?”结果正如商鞅所料,魏惠王认为公叔痤的建议很荒唐问题 2 : 魏国丞相举荐商鞅代替自己,又建议魏王不用就杀了他,说明什么?商鞅真是个人才啊,你看,他对自己命运的判断很准确,面临被杀头的危险,还那么从容,一般人做不到说明他判断能力强、心理素质好,有政治头脑,有政治智慧,是一个可以担当重要政治责任的人上述故事教科书只讲了一半,完整地讲这个故事,意在介绍商鞅这个人的特征商鞅长的什么模样?史书没记载,教科书里的画像也是根据他的性格想象的,一幅冷面孔,看上去坚毅、果敢商鞅是变法的主角, 因此必须让学生首先了解这个人以往教学大都忽视人物的个性, 讲王安石变法,不讲王安石这个人,讲张居正改革,不讲张居正尽管考试很少涉及人物的个性,但这是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进入历史情境进而理解历史的“药引子”商鞅的个性特征和政治智慧与他后来能 够推行改革有直接关系但是,他要发挥自己的政治才能,在当时只有一个渠道——把自己推荐给一个能够赏识自己、 重用自己的国君。

      于是他跑到现在的陕西,投奔决心发愤图强的秦孝公故事 2 : 一个河南人跑到陕西来想当官,成就一番事业,难度不小啊商鞅也得走门路,怎样打通的关系?史书没有记载,这已不重要了他通过秦孝公的亲信景监求见第一次见孝公,他大讲“帝道”,即:黄帝、尧、舜等统治经验孝公听了昏昏欲睡,事后很生气地斥责景监:你怎么介绍这样的混入?我怎么可能用这样的人呢!景监挨了训,责备商鞅商鞅却说,我在试探他的想法呢,要求再次接见 5 天后,第二次见孝公,商鞅大谈“王道”,就是夏禹、商汤、周文王的治国方略,秦孝公耐心听下来,但不以为然事后又责备景监,景监又责备商鞅,商鞅说,我还没说到正题呢,请再安排接见第三次商鞅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说到战胜各国、富国强兵的话题秦孝公对景监说,这个人行我还要和他谈谈商鞅就争霸之道、强国之路,再次与孝公交谈时,孝公越听越入迷,不知不觉地挪动双膝,凑近商鞅(那时还没有椅子席地而跪坐)两人一连谈了几天,孝公还不满足问题 3 : 司马迁就这件事评论说,谈帝王之道本来就不是商鞅的本意是不是很有道理啊?可是商鞅为什么不直接切入正题呢?这是一个引导想象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有各种猜测,比较合理的解释包括,试探孝公的诚意、志向、价值观念;商鞅是在总结历史经验啊,夏禹、商汤、周文王如果按照帝道行事,就不会出现夏商周三代了。

      落点应强调:时代不一样,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就应该选择新的政策问题 4 : 为什么秦孝公对帝王之道不感兴趣?但他还屡次接见商鞅?这是教科书提出的问题教科书上说“秦孝公求贤若渴”,学生可以想到为什么不感兴趣?就是时代变了,按照老办法解决不了新问题这个故事有情节,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问题设计成两个,意在说明两个人的思想一致,这才能够结合 用足这个故事还有另外一个目的: 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思考问题,改革都是要改变传统中不适应当前形势的政策;自上而下的改革关键在于主政者,他们的思想决定改革的力度故事 3 : 秦孝公决心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但又怕舆论非议,于是让商鞅与守旧大臣们对话大臣甘龙认为:“依照民俗而施政,不费力就会成功;沿袭成法治国,官吏习惯,百姓也平安商鞅说:“你这是凡夫俗子的言论你这类官员可以当官守法,但是不能与你讨论变法问题大臣杜挚又提出:“没有百倍的利益,不能改变成法;没有十倍的功效,不能更换旧器;效法古代不会有过失,遵循旧制不会出偏差商鞅回答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汤和周武王因为不遵循旧制才成就大业,夏桀、商纣因为不改旧制而亡国违反旧制不能否定,因循守旧不值得赞美辩论的结果更加坚定了秦孝公变法的决心,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主持变法。

      问题 5 :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这是商鞅留传后世的名言,意思是说,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 有利于国家发展就不能拘泥于旧制度 孝公安排商鞅与大臣们对话的目的是什么?这些辩论和推进改革有什么关系?设计这一问题, 是让学生认识改革需要作充分的舆论准备,估计学生可以想到可能想不到的是,自上而下的改革,阻力首先来自上层,教师应强调这一点,以便认识其他改革改革者意志坚定也是不可或缺的,改革的征途不会因为一次辩论而一帆风顺最后指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成为后世改革的依据故事 4 : 变法的法令拟好了,但没有公布商鞅派人在城中人流较多的市场南门,立起一根大约 6 米多长的圆木,布告:“谁能将此木搬到市场北门,赏十镒黄金一镒按照 20 两计算,就是200 两黄金,一两约折合今天 20 克多一点,(也有说合 31 . 25 克),至少 4 公斤的黄金!太多了,没人相信,也就没人去试谁能搬,赏五十金!”有个楞小伙儿扛起木头搬到北门,没想到,立马就得到五十镒黄金( 20 多公斤啊)这事能不传开吗?问题6:《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述了这件事可是,这么多黄金的赏赐,秦孝公多心痛啊司马迁说的是赏“十金”“五十金”,春秋战国时,黄金的单位有时论“镒”,有时论斤。

      一镒 20 两、一斤 十六两,怎么算也不少啊,《史记》会不会有夸张的成分?这样的问题会引起学生兴趣司马迁生活在公元前 135 —前 93 年,这个故事应该发生于商鞅变法开始的那一年,公元前 356 年变法的起始时间写在板书上司马迁追记 200 多年前的事,从时间上说, 《史记》对这件事的记载已不是原始材料司马迁是严肃的史学家,他写这个故事肯定有依据,至于细节是否完全准确,可以存疑在学生发言后,这样解释,目的有二:一、变法开始的时间容易让学生记住;二、对史料要看是否是当时人的记载,这是渗透历史重证据的意识就这个故事还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这件事流传开来的效果是什么?学生马上反应“取信于民”仅仅是“取信”吗?还有“令行禁止”的作用, 等于布告天下, 千万别拿政府的法令不当回事, 不信你就试试? 11912 年, 毛泽东在你们这个年龄曾作文 《商鞅徙木立信论》“三叹”商鞅这一做法,还得了 100 分呢文章怎么写的,同学们可以上网找找看准备工作都做完了,开始变法看教材:商鞅变法首先是发展农业,废除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粟帛多的,可免除徭役。

      粟,是当时主要的粮食作物;帛,指丝织物还有,因懒惰而贫穷的要罚为官奴再看后一页: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承认土地私有,那么生产积极性就能够提高;配之鼓励耕织的政策,产量就可以增加因懒惰而贫穷,全家都要失去自由,这就逼着懒人干活强制到年龄分户,史学家考证, 17 岁就要另立5 尺、 7 尺定年龄,不分户就要多交税这些都是以农求富的政策问题 7 : 这些政策使农业发展起来,秦国税收增加了农民有哪些税收负担项目?教材没有说明,估计学生回答不完整确认土地私有,是要按亩征税,实物税包括粮食和帛,免除徭役说明农民要出徭役,还有户口税可以再追问: 怎么理解秦国的土地私有权?学生肯定语塞 结合学生的经验启发: 你家的房屋是私有的吗?要不要每年缴税?税额多少?结合古代国家强制分摊到土地上的赋税负担,说明土地私有不是现代意义的私有权概念统一度、量、衡,也是一个高明的经济政策,好理解有时间可说明那时度、量、衡与现在标准的差异新法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 奖励军功政策的推行,使没有军功的贵族就要失去贵族身份 编户制和连坐法的推行,老百姓也不适应新法推行第一年,有上千人到秦都“上访”,这时又发生了太子犯法的事情。

      故事 5 : 商鞅知道后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就是因为上面的人带头犯法太子违反了什么法令,司马迁没写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啊,总要留点儿面子,不好动刑,商鞅就严惩太子的两个老师,一个削掉鼻子,另一个脸上刺字涂墨这无疑会产生轰动效应第二天,秦国百姓都服从新法令了问题8: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很踊跃诸如:打击了守旧势力;树立了变法的权威;再次证明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上面;商鞅既坚持原则,又灵活掌握;太子是未来的国君,有问题还得绕着走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 改革面对的旧势力, 包括社会上层的既得利益群体, 和民众的习惯势力,因此改革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智慧故事(细节) 6 : 变法还涉及政治体制改革,全国划分为 31 个县,县令为一县之长,配副手县丞、县尉等,所有官吏均由国君直接任免,采取俸禄制,官吏按职位高低领取薪俸俸禄,又叫薪俸、薪金、薪水,现在叫工资当时薪俸主要是粮食官吏的政绩突出还可以得到国君的额外赏赐如此,秦国建立起以国君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问题 9 : 想想看,国君与官吏实质上是什么关系?为什么采取县制就能够建立起以国君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第一问估计学生能够想到主仆关系、雇佣关系。

      第二问不知学生的反应如何以吏治国”是法家思想的核心法令靠官吏贯彻,百姓靠官吏治理,官僚制度是“家天下”的保证商周以来的官吏 是世袭贵族,“世卿世禄制”就是贵族世世代代当官掌权,有封地享用以领俸官吏取代世袭贵族,官吏根据才能功绩任免, 使当官成为一种职业,官吏是制度的既得利益者, 丢了官职就什么都没有了这样,各级官吏就能积极为君主效力,中央集权就有了保证教材上说,变法“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指的就是以官僚制度取代世袭贵族,县制是体制,靠官僚保证中央的集权那么,官吏怎样统治百姓呢?故事(细节) 7 : 商鞅在秦国全境建立社会基层组织,五家编为一“伍”,十家编为一“什”,互相监督,对不告发犯罪的、隐藏罪犯的人要腰斩居民无论男女老少,都要。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一地理教学计划(人教版2019必修一).docx 13.2 《致大海》 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课件).pptx 《李凭箜篌引》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课件).pptx 8.1《荷花淀》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课件).pptx 13.4《树和天空》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课件).pptx 《锦瑟》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课件).pptx 01《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大单元教学】高二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课件).pptx 《屈原列传》《苏武传》群文阅读比较探究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课件).pptx 13.3 《自己之歌》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课件).pptx 高中数学第八章 立体几何初步单元复习课-人教A版高一数学必修二第二学期.pptx 高中数学事件的关系和运算+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二册.pptx 高中数学平面向量及其应用单元复习课-2024-2025学年高一数学下学期复习人教A版2019必修第二册.pptx 高中数学古典概型课件第一课时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二册.pptx 高中数学频率与概率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二册.pptx 高中数学事件的相互独立性+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二册.pptx 高中数学平面与平面平行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二册.pptx 高中数学第9章 统计复习课-2024-2025学年高一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二册.pptx 高中数学率的基本性质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二册.pptx 高中数学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二册.pptx 高中数学事件的相互独立性+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二册.ppt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