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课件-ppt101页.ppt
101页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主讲人:李孟波,目 录,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区域的概念与类型第二节区域研究第三节 区域研究、区域理论与区域规划第二章 区域规划基础理论体系第一节 区域资源差异与分工协作理论第二节区域产业结构的关联和地域生产综合体 第三节 产业空间布局的古典区位理论第四节 空间集聚理论与现代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第五节 空间扩散理论和现代区域相互作用理论第六节 区域发展的空间组织与增长极核理论,第七节 区域研究的计量分析模式第三章 区域规划的基本内容第一节 区域规划概述第二节 区域工业规划布局第三节 区域农业规划布局第四节 区域交通运输规划布局第五节 区域电力系统规划布局第六节区域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布局第四章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节 城镇体系概况,目 录,第二节 城镇体系发展条件分析第三节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第四节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第五章 城市经济区与区域一体化发展第一节 经济区与城市经济区第二节城市经济区与中心城市第三节构成城市经济区的内在要素和区域划分第四节 城市经济区的一体化发展第六章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中的方法论,第一节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方法第二节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的系统思想第七章 区域规划编制第一节 区域规划工作进行的方式和编制程序第二节区域规划编制基础资料的搜集和应用第三节 区域规划的编制方法第四节 区域规划成果的编制,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区域的概念与类型一、区域的概念政治学的定义——社会学的定义——经济学的定义——地理学的定义——美国地理学家惠特尔西 50年代——二、区域的基本特征1.区域的可度量性,第一章 绪论,2.区域的系统性——三个方面区域类型、区域层次、区域内部要素3.区域的不重复性三、区域的类型1.根据地壳上物质多样性的标准:自然区域和社会经济区域2.根据区域功能和内在联系程度不同:单一特征的区域,多种特征的综合区域,一般地理区3.根据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在特性上存在的相关性:均质区和枢纽结节区。
第一章 绪论,第二节 区域研究一、区域研究的发展地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工程学、生态学二、区域研究的特征1.多系统2.综合性3.空间性,第一章 绪论,第三节 区域研究、区域理论与区域规划一、区域研究与区域理论1.区域理论是区域研究的理论内核2.区域研究与区域理论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二、区域理论与区域规划1.相互区别:(1)区域理论具有:普遍性、抽象性、单要素特征(2)区域规划具有:地区性、应用性、综合性2.相互联系:区域规划遵循区域理论揭示的区域发展规律,同时推动区域理论的发展,推荐读物,1.崔功豪,魏清泉,刘科伟.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52.武廷海.中国近现代区域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03.方创琳等.区域规划与空间管治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014.杨万钟.经济地理学导论(修订四版)【M】.华东师范大学,1999年5.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076.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产业布局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017.吴传均.中国经济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03,第二章 区域规划基础理论体系,第一节 区域资源差异与分工协作理论一、古典学派理论1.绝对利益说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结论:2.比较利益说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年 结论:,第二章 区域规划基础理论体系,二、现代学派理论1.资源禀赋说赫克歇尔(1919)-俄林 1933《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观点:2.现代区域分工与贸易理论的发展(1)林德尔[瑞典 经济学家]——偏好相似理论主要观点:(2)迈因特[缅甸经济学家]——”剩余的出路”理论主要观点(3)普雷维什-辛格的贸易“中心-外围”论主要观点,第二章 区域规划基础理论体系,三、区域发展战略1.初级产品出口战略观点:缺陷:2.进口替代战略观点:缺陷:3.出口替代战略观点:缺陷:,第二章 区域规划基础理论体系,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的关联和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一、区域产业结构关联理论及其应用1.区域产业结构关联理论区域产业结构演化:配第、克拉克和库兹涅茨产业间技术经济关系研究: [美国]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1958; [日本]尾崎岩 的六大类产业类型 依据是赫希曼的产业关联概念和列昂节夫的区域产业间的投入产出模型,第二章 区域规划基础理论体系,2.区域产业结构关联理论的应用“中心产业”的确定均衡增长理论——纳克斯:非均衡增长理论——赫希曼:“均衡-连锁”理论——约特保罗斯:二、地域生产综合理论1.地域生产综合体:前苏联 20世纪30年代 乌拉尔-库兹巴斯综合体2. 地区综合开发规划:美国 20世纪30年代 田纳西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工程3.工业综合体:岛国 波多黎各工业综合体 由美国的艾萨德,第二章 区域规划基础理论体系,,第二章 区域规划基础理论体系,第三节 产业空间布局的古典区位理论一、农业区位理论德国 杜能 1826年《农业和国民经济中的孤立国》中心思想:基本假设:基本内容:贡献1)(2),第二章 区域规划基础理论体系,二、工业区位理论19世纪 下半叶 1.最低成本学派德国 韦伯 1909年《论工业的区位》基本思想: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运输费用对工业的基本定向起最有力的作用,原材料系数;等费用和劳动力费用;集聚贡献1)第一次引入“区位因素”的概念(2)提出了原材料系数的概念(3)创造了等费用线的研究手法,第二章 区域规划基础理论体系,2.运输费用学派美 胡佛 1948《经济活动区位》运输费用结构理论;运价率3.市场区位学派夏佛尔1878 市场区划分的断裂点模式费特1924分析了不同成本和运输费用组合情形下市场的边界 廖施 1940 《经济的空间分布》 罗斯特朗1958 提出盈利边际理论史密斯 建立了空间成本曲线,第二章 区域规划基础理论体系,4.社会行为学派阿伦.普特雷 1967 《行为与区位》三、中心地理论德国地理学家 克里斯泰勒 1933《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中心地——主要内容1)界定了中心地、中心地功能、中心度的概念(2)分析不同商品和服务的由中心地维持供应在空间上的销售范围和市场规模的需求门槛,建立了销售利润与需求门槛和销售范围的盈亏关系(3)不同等级的中心地可按三种不同的功能控制关系构成不同的等级数量关系,第二章 区域规划基础理论体系,实证研究:(1)[美]地理学家 贝里 1964《城市作为城市系统的系统》把人口规模和中心地联系起来(2)斯坦恩和施坚雅1964 对朝鲜和中国的成都平原研究,提出了农村墟场这一周期性概念(3)邦吉 1966提出了对非均质腹地方面一个转换处理方式(4)万斯1970 大西洋沿岸 中心地和中心地腹地可分离模式,第二章 区域规划基础理论体系,第四节 空间集聚理论与现代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一、空间聚集理论现代区域理论认为:二、区域空间结构理论1.城市发展规模及空间结构理论(1)城市最佳规模理论(2)城市区位级差地租理论2.空间吸聚理论:马卜贡杰的“双系统”分析模式,第二章区域规划基础理论体系,3.城市网络结构形态理论(1)序列式分布 1913 德国学者 奥埃贝奇 (2)首位式分布 1939 美国学者 杰佛逊(3)通用的城市规模分布模式 1949 哲夫(4)指数模式 1958 贝克曼(5)美国地理学者贝里的实证研究1961《城市规模分布于城市发展》4.区域空间结构演变阶段和类型分异理论(1)区域空间结构演变阶段理论,第二章区域规划基础理论体系,①低水平的均衡阶段②极核式集聚发展阶段③由极核扩散发展的阶段④高水平的均衡阶段(2)区域空间结构类型分异理论①不同类型的区域工业发展顶点理论 1970美国学者汉密尔顿②西蒙斯的区域空间结构模式:,第二章区域规划基础理论体系,第五节 空间扩散理论和现代区域相互作用理论一、空间引力理论和潜力理论1.赖利 1931 “零售引力法则” “断裂点”理论2.”潜力“理论:艾萨德 1960 总潜力模型3.科尔和金 1969 人口潜力或市场潜力公式4.应用:(1)经济潜力——场强、力场(2)人口潜力——列夫特 1962(3)市场潜力——哈里斯1954,第二章 区域规划基础理论体系,二、核心边缘理论弗里德曼基本内容:核心区、边缘区、结节性区域三、空间扩散方式1.空间作用类型:对流、传导、辐射2.经济社会活动空间扩散类型:(1)周边式扩散(2)等级式扩散(3)点轴式扩散(4)跳跃式扩散(5)发展极式扩散(6)反磁力式扩散,第二章 区域规划基础理论体系,四、效应差异理论缪尔达尔 1957 回流效应、扩展效应第六节 区域发展的空间组织与增长极核理论一、区域发展的空间组织1.均衡空间组织:区域分工协作理论、生产综合体、产业区位理论等2.非均衡极化发展思路:威廉逊 的倒“U”曲线基本内容:,第二章 区域规划基础理论体系,二、增长极核理论1.佩鲁的增长极理论:极化、扩散2.赫希曼对佩鲁增长极理论的发展第七节 区域研究的计量分析模式一、描述统计技术二、回归分析技术三、数字分类技术四、决策优化技术五、过程分析技术六、系统分析思想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第三章 区域规划的内容,第一节 区域规划概述一、区域规划的概念、性质和任务1.区域规划——范围,根据,对象,内容,任务2.性质:高度的综合性、很强的区域性、突出的战略性、相当的政策性3.区域规划在规划体系中的地位(1)区域规划与国民经济计划的关系(2)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4.区域规划的任务,第三章 区域规划的基本内容,(1)全面掌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料,确定规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2)搞好区域工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3)拟订区域人口和城镇居民点体系的发展规划(4)统一规划区域性公用基础设施(5)重视环境保护,建立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6)统一规划,综合平衡,以求达到最优的社会经济效果二、区域规划的编制依据和基本原则1.区域规划的编制依据(1)地区资源条件 (3)地区技术经济条件(2)地区自然条件 (4)国家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计划和要求,第三章 区域规划的基本内容,2.区域规划的基本原则(1)全国“一盘棋”的原则(2)承认和自觉运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3)因地制宜,发挥优势(4)合理布局,保护环境,有利生产,方便生活(5)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6)国防安全原则,第三章 区域规划的基本内容,三、区域规划的类型体系与主要内容1.区域规划的类型体系第一大类 按建设地区的经济地理特征来划分(1)城市地区区域规划(2)工矿地区区域规划(3)农业地区区域规划(4)风景旅游及修疗养地区区域规划(5)大中河流综合开发利用的区域规划第二大类 按各级行政管理的区域来划分(1)省域规划 (2)市域规划或地区级规划(3)县域规划或县级市域规划,,,第三章 区域规划基本内容,第三章 区域规划基本内容,,第三章 区域规划的基本内容,两类规划的优缺点:区域规划范围的界限:确定的原则2.区域规划的内容体系基本内容:四个方面实施中具体包括:(1)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的综合评估(2)区域工业规划布局 (3)区域农业规划布局(4)区域人口与城镇体系的规划布局(5)区域交通运输规划布局 (6)区域电力系统规划布局(7)区域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