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_美国生活中的同化_中的美国同化理论模式_王坚.pdf
2页评《美国生活中的同化》中的美国同化理论模式 评《美国生活中的同化》中的美国同化理论模式 * 王坚 马萨诸塞大学阿姆赫斯特分校荣誉教授米尔顿 ?M■ 戈登( 1918年 一 )是以研究种族和族群 问题闻名的社会学家其名著《美国生活中的同化》出版于 1964 年, “ 始终是美国研究种族和族群 问题研究生的必读参考书,具有 广 泛的学术影响,并被奉为研究美国种族和族群问题的世纪经 典 ” ? 书中创见甚多 ,其中对美国过去及现在的同化理论三种模式的总结,尤为著名 不过 ,戈登 支持三种模式中的 一种或多种吗 ?还 是都 不支持?抑或另有想法? 第 一种模式是盎格鲁 遵从( Anglo -Conf ormi ty )论 , " 要求移民们接受美国的盎格鲁 一撒克逊核 心群体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 ,彻底放弃自己祖先的文化 ” ②从某种意义上说 ,戈登支持这 一模 式他不但认为坚持 “ 对盎格鲁的遵从 ” 之信念是 “ 美国实现同化所需要的目标 ” , ③ 还 一再指 出美 国文化 “ 以具有英国特征的盎格鲁 一撒克逊文化为 主体 ,其支配地位从殖民地时代即已开始,它的 文化统治在美国至今未受到严重的威胁 ” 。
④ 为进 一步论证 ,戈登借用了社会学的两组概念:( 1 ) “ 初级群体 ” ,在这 一群体 中 , “ 其成员的相 互 接触 是个体之间的,是非正式或 ‘ 民间 ’ 的,是比较亲密而且通常是面对面的,这种关系( B卩 ‘ 初级 关系 ’ ,如家庭、密友 、私人俱乐部等 ——引 者注 )牵涉到个人人格的所有方面 ,而不仅是人格的某 些部分 ” ;( 2 ) “ 次级群体 ” ,这 一群体中人们 的相互关系 (即 “ 次级关系 ” ,如在社会服务机构 、公共 场所的接触与交往)通常是 “ 非个人的、正式的或偶然的、不亲密的,而且是局部性的 ” ⑤ 戈登认 为,在移民同化的类型或阶段中, “ 结构同化 ” (即移民们 “ 在基层群体层次上,大规模进入东道主社 会的小集群 、俱乐部、机构 ” ),而不是 “ 文化适应 ” (即移民们将原有的 文化 模 式转 换为主流 社会 的) , “ 才是同化的关键 ” ⑥ 因为文化适应意味着移民或只与主流社会发生次级关系 ,并不必然导 致结构同化 ;但结构同化则意味着移民们已经进人东道主社会的初级关系中 , “ 一旦 ‘ 结构同化 ’ 发 生 ,那么所有其他类型的同化将自然而然地随之而生 ” 。
⑦ 对于移民在美国能否成功实现 “ 文化适应 ” ,戈登几乎没有任何疑问 从移民第二代起 , “ 美国 文化适应过程的影响巳经占据了绝对优势 ” ⑧ 他强调 “ 成功的文化适应并不能保证每 一个少 数群 体成员都能够进入白人新教徒的初级群体和社会组织 ” ; ? 甚至认为 ,移民的结构同化可能永远不 会发生他相信 ,结构同化是导致盎格鲁遵从论这艘航船 “ 最终沉没的礁石 ” 通过否定盎格鲁 遵从论取得完全成功的可能性,戈登质疑了这种 “ 贯穿美利坚民族历史的最流行的同化理念 ” ? 第二种模式溶炉论 “设想 的是盎格鲁 一 撒克 逊群体与其他移民群体实现生物学的合并,把它 *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美利坚 民族 - 国家建构的过程、理论与经验研究 ” ( 15CM2 D3 6 )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 5 5 批面上资助 一等资助项 目 “土著美 国人问题与美国族群政治模式研究 ” ( 2014M550119 )的阶段性成果〔美〕米尔顿 ?M? 戈登著、马戎译:《美国生 活中 的 同化》,译林出版社,20 15另 ,本书中的 “ 同化 ” (assimikt ion) —词均为 中性含义,与汉语语境下的贬义用法不同。
①马戎:《知识分子在社会族群结构和族际交往中的角色》 ,《社会科学战线》, 2 0 13年第7期 ,第 193页 ②③④⑤ ⑥⑦⑧⑨⑩? 〔美〕米尔顿 .M■ 戈登著、马戎译:《美国生活中 的 同化》,第 77 、9 3 、 68 、28 、66、74、7 1 、225、10 1 _ 104 、 80页 107 《世界民族》2 0 15 年 第 4 期 们各自相关文化混合成为 一种全新 的美国本土文化模式 ” 戈登承认它是 一 种 “ 带有更为宽宏和 更具理想主义的色彩的观点 ” , ② 但明确表示 ,那种假定美国将同质化的 “ 单 一熔炉 ” 论只是 “ 一种 心胸开阔的理想主义幻 想 ” , ③ 表露出 “ 相当程度的社会学 意义上的天真性 ” 他说 ,按熔炉论的 “ 理想 一典型 ” 设计,即使达到其顶点(族际通婚),仍然既没有创立新的结构和制度形式, “ 也没有 创造 一种无偏见地来 自所有族源的新的认同意识 ” “ 后来的移民们做出的特定文化贡献被浇铸进 了已成型的盎格鲁 一撒克逊铸模之 中 ” ,与其说他们进入了 一个大熔炉 ,不如说 “ 转变的炉子 ” —— 他们将因此丧失自己的族群认同 ,从社会结构到文化上 都遵 从盎格鲁模式。
④ 不过,戈登只是熔炉 论的批评、纠正者,而不是反对者他从社会学意义上发现 ,熔炉的确存在于美国,不过不是 “ 单 一 熔炉 ” ,而是 “ 多元熔炉 ” 首先是在白人社区中,出现了分别以新教 一天主教一犹太教为单位的 “ 三元溶炉 ” 白人移民在选择建立自己的初级关系时 ,依各自的宗教有很强的倾向性 ;而在各自 的宗 教容 器中,他们的相互熔合则跨越了 民族界限其次,非白人种族群体构成的族群亚社会也有 他们自己的初级群体、组织和制度戈登认为 ,当代美国社会已可用 “ 多元主义 ” 来形容了 ⑤ 第三种模式文化多元主义 “ 假定新近移民群体的社区生活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公民 权的框架下能够得以保存,同时这些移民群体能够 在政治上和经济上被整合进美国社会 ” ⑥戈登 承认它在美国不仅是现实,而且也应予承认当然,在他看来,美国是个 “ 多元熔炉 ” , 一方面所有 群体 都在 其中接受大规模、决定性的文化适应;另 一方面 ,当中又存在以种族和宗教为基础的结构 性分离因此 ,事 实上美国更接近于结构 多元主义,而 不是文化多元主义 (尽管 它也同时存在 ) 。
通过对美国黑人、犹太人、天主教徒等案例考察 ,戈登发现大多数主要宗教基本上都希望 “ 保留某 种形式的族群共同体和各自的亚文化 ” , ⑦ “ 美国各种类型的族群都倾向于把他们大多数亲密和初 级群体关系保持在自己族群和社会阶级范围内,同时与美国其他族群和阶级群体开展非个人的次 级群体关系 ” ⑧另外 ,他还相信, “ 适度的结构和文化多元主义与美国的民主理念是可以共存 的 ” , ? 因为民主的价值应该保障个人对结构性组织和亚社会归属 的自愿选择权利(当然也有不选 择的权利)由此,戈登主张发挥移民亚社会在其原有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间的 “ 中间地带 ” 作用 但戈登绝非 一个毫无保留 的结构和文化多元主义者他警告说,美国应避免在不同群体的结 构性分离上走得太远,以免过分的多元主义导致机能失调 因为 “ 从长期 发展来看, ‘ 必须考虑族 群因素 ’ 这样 一个原则必然会产生社会混乱 、冲突和平庸 ” ; ? 哪怕是最轻程度的结构性分离 ,也总 容易 “ 催生出不同族群之间较低程度的、地方性的偏见 ” , ? 从而有损团结 , 使分 裂更加难于对抗。
他认为美国政府官员及各宗教、族群的有关组织与领袖,都有责任预防过度的结构和文化多元主义 的危险 总之,作为三种模式的归纳者,戈登虽然可以认定为其中任何 一种或多种 的支持者 ,但又绝不 能被轻率地贴上某种纯粹、单 一 的身份标签换言之,x ^ j ?这三种 不同的模式,他均既有肯定,又有批 评、否定他的深刻之处不但在于以熔炉论、文化多元主义补正盎格鲁遵从论,以盎格鲁遵从论、多 元主义补正熔炉论,及以盘格鲁遵从论、熔炉论补正结构与文化多元主义,更在于从社会学角度对 这三种理论模式均进行了检验、校正和补充从他那里,我们可以得到足够的理论与事实根据,既 不必 一概鄙弃过往各种美国 同化模式,也不必迷信这三种模式中的任何 一种 (王坚,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 , 10 0081 ) 〔责任编辑:于红〕 ① ② ③ ④ ⑤⑥⑦⑧ ⑨⑩? 〔美〕米尔顿 " M ? 戈登著、马戎译 :《美国生活中的同化》 ,第 77、105、119 、1 17 _ 119 、12 1 、7 7、2 18 、 223 —2 2 5、231 .2 2 0 —2 2 1.245页。
10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