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避讳制度.doc
5页高中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避讳制度 中国古代的避讳制度的定义 “避讳”制度:在古代,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平辈之间,相互称字,则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是连提都不能提,否则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产生了我国特有的“避讳”制度避讳就是不直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则用改字、缺笔等办法来回避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种习俗,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中国古代的避讳制度的知识扩展 在古代,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平辈之间,相互称字,则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是连提都不能提,否则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产生了我国特有的“避讳”制度。
中国古代的避讳制度的特性 避讳分类: 《公羊传·闵公元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古代避讳的一条总原则避讳有国讳、圣讳、官讳和家讳等之分 1、国讳:指举国臣民,甚至包括皇帝本人,都必须遵循的避讳本指皇帝本人及其父祖名字;故又称君讳、公讳后来扩大,讳及皇后及其父祖的名字、皇帝的字、前代年号、帝后谥号、皇帝陵名、皇帝生肖等等 2、家讳:是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作法凡父祖名某某,都必须在言行、作文章时避开以此为名的事物它其实是国讳的一种延伸,同国讳一样是封建等级、伦理观念的体现又称私讳 3、圣讳:即“为贤者讳”,亦即对封建社会所推祟的圣人贤者的名讳圣讳并不像国讳、家讳那样严格、那样广泛在封建时代,既有朝廷规定的圣人讳,又有人们自发的为圣贤避讳圣讳各朝略有不同,一般有孔子、孟子、老子、黄帝、周公等汉以后皇帝之名有时也称圣讳 圣讳,即“为贤者讳”,亦即对封建社会所推祟的圣人贤者的名讳圣讳并不像国讳、家讳那样严格、那样广泛在封建时代,既有朝廷规定的圣人讳,又有人们自发的为圣贤避讳圣讳各朝略有不同,一般有孔子、孟子、老子、黄帝、周公等汉以后皇帝之名有时也称圣讳。
4、宪讳:指对上司官员的名讳因下属官员对上司长官称“大宪”、“宪台”,而对他们的名字要避讳,所以称宪讳如晋羊祜死后,荆州人为避祜之嫌名,“户”改为“门”宋田登作州官,将“点灯”改为“放火” 中国古代的避讳制度的知识点拨 避讳方法: 对于帝王或圣贤之名,众所共讳,称为公讳公讳所涉及的范围很广,主要有如下几种: 1、改姓为避皇帝之讳而改姓 如东汉明帝名庄,班固撰《汉书》,称“庄子”为“严子”师古注:“严子,庄周也西汉的学者“庄忌”及其子“庄助”为“严忌”和“严助”如宋朝著名的宰相文彦博,祖上本姓敬,在后晋时,因避晋高祖石敬瑭讳,改姓“文”至后汉,复姓“敬”入宋,因避宋太祖赵匡胤之祖父赵敬(赵匡胤称帝后追尊为翼祖)讳,又改姓“文” 2、改名为避讳,有直接改原名的,亦有只称字、号的 如西汉末年的孔莽,为避王莽之讳,改名孔均《汉书·蒯通传》:“蒯通本与武帝同讳师古注:“本名为彻,其后史家追书为通南齐人薛道渊为避齐高帝萧道成之讳,改名薛渊但到唐朝编修《南史》时,又因避唐高祖李渊名,遂改其名为薛深《南史·谢裕传》:“裕字景仁……名与宋武帝(刘裕)讳同,故以字行”。
3、改官名(包括改爵名) 此类事在西汉时已出现,上述汉改“彻侯”为“通侯”之事,即为改爵例改官例如隋文帝杨坚父名忠,隋时,将与“忠”同音官名一一改名,如“侍中”改“纳言”,“中书”改“内史”等《旧唐书·高宗纪》:“贞观二十三年六月,改民部尚书为户部尚书七月,改治书御史为御史中丞,诸州治中为司马,治理郎为奉礼郎 4、改地名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讳,改恒山郡为常山郡 三国时,吴黄龙三年(公元234年),由拳县野稻自生,统治者认为嘉禾,因改县名禾兴孙权之孙皓即位,避其父和讳,又称禾兴名“嘉兴”今之江苏省南京市在西晋时名建业,后改名建邺,建兴元年(313年),因避愍帝司马邺讳,改名“建康” 中国古代的避讳制度的知识拓展 避讳起源:一说起源于夏商时期钱希言在《戏瑕》中提出,避讳之俗夏商时已有之,证据是《山海经》中往往把夏后启写作夏后开,这就是夏人避讳的实例但陈光坚《讳源略说》一文以为,避讳起自夏商的证据不足,《尚书》中对夏商国君的名字,都直书不讳,如《尚书·五子歌》云:“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咸贰太康是继启之后的帝王,可臣下并不避讳《山海经》、《楚辞》中之所以避启为开,乃是汉朝人按当时日趋严格的讳法,抄书时避汉景帝刘启讳所致。
一说起源于西周《左传·桓公六年》说:“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礼记·檀弓下》也说:“卒哭而讳,生事毕而鬼事始也因此,宋代洪迈《容斋三笔·帝王讳名》提出,避讳之制始于周代,但仅在本庙中避讳生者避讳是很不严格的,当时有所谓“读书不讳”、“临文不讳”、“不讳嫌名”等,如《诗经·雝》“克昌厥后”以及《诗经·噫嘻》“骏发尔私”中的“昌”、“发”,’都没有避讳 一说起源于春秋时期清代赵翼《陔余丛考·避讳》主张避讳习俗始于东周其理由是,晋僖侯名司徒,宋武公名司空,鲁献公名具,鲁武公名敖,避讳之风兴起后,造成晋废司徒的官职,宋改司空为司城,鲁国改掉具、敖二座山名他们都出生在西周末年,如果当时已有避讳之俗,为什么要为他们取那样的名字呢?陈光坚《讳源略说》也力主避讳之俗起自春秋时期 中国古代的避讳制度的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的避讳制度的缘由、避讳的对象和避讳的方法 2、通过阅读古代文献,认识中国古代的避讳制度 3、认识古代的避讳制度的由来,更好的理解古代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