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彩陶|一群东飞西去的鸟.doc

26页
  • 卖家[上传人]:小**
  • 文档编号:70976100
  • 上传时间:2019-01-1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6KB
  • / 2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彩陶|一群东飞西去的鸟 [器晤 总174 题]庙底沟文化彩陶之鸟纹主题在庙底沟文化彩陶的纹饰分类系统中,包含有鸟纹系统对鸟纹系统的关注,以往偏重于写实纹饰的认读,对于它的几何化线索一直没有理出清晰的头绪来本文初步认定,庙底沟文化彩陶存在鸟纹体系,是仅次于鱼纹体系的另一个大纹饰体系对于鸟纹彩陶的象征性及两大纹饰之间关系的探讨,也是值得重视的课题︾庙底沟文化彩陶纹饰具有严密的分类系统,可以划分为几个不同的纹饰体系,由不同的纹饰主题构成,这是由纹饰的象征性决定的主体纹饰系统为“大鱼纹”系统,这是承继半坡文化彩陶发展而来(王仁湘:《庙底沟文化鱼纹彩陶论》,《四川文物》2009年2、3期)除此以外,庙底沟文化彩陶还有鸟纹系统和蛙纹系统等,本文重点关注鸟纹系统的研究,希望对鸟纹主题在彩陶上的表现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庙底沟文化彩陶上的鸟纹主题,过去许多研究者都注意到了,人们特别关注那些更富灵气的鸟纹,甚至会因它而忽略鱼纹系统的存在当然我们的眼光只是注视到那些写实的鸟纹,而对于鸟纹彩陶的演变,我们还知之甚少,不明晰哪些几何形图案元素是由鸟纹抽象出来的,对于它与鱼纹的关系也缺乏了解本文拟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由庙底沟文化彩陶上的鸟纹主题的象生形态入题,探索鸟纹的演变,追溯鸟纹的几何符号化过程。

      还要大略梳理鸟纹彩陶的分布,讨论鸟纹彩陶的象征意义,对于鸟纹与鱼纹组合及意义也会有所关注01彩陶鸟纹主题的象生形态半坡文化彩陶以鱼纹为重要特征,庙底沟文化以鸟纹为重要特征,两相区别非常明显,这是过去形成的普遍认识庙底沟文化彩陶上的鸟纹主题,虽然描绘简单,因为构图非常明确,过去许多研究者都注意到了,认为这是与半坡区别的一个明显标志因为这些鸟纹非常写实,太过于引人注目,在关注鸟纹时,人们甚至会忽略了庙底沟文化彩陶中鱼纹系统的存在庙底沟文化彩陶中具象的鸟纹,绝大多数发现在陕西的关中地区,以东部发现较多,华县泉护村遗址所见最多,华县西关堡遗址也有发现西部扶风案板遗址和陇县原子头遗址,也都见到典型的鸟纹彩陶所见鸟纹基本全为侧面鸟形,以黑彩平涂,有的表现鸟眼,有的并不表现鸟形或站立或作欲飞状,鸟首几乎全都朝向右方(图1)图1|陕西华县泉护村出土鸟纹彩陶经过两次大面积发掘的泉护村遗址,出土大量彩陶,早晚期都有写实鸟纹,以晚段发现的数量更多,纹饰变化也比较大(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等:《华县泉护村》,科学出版社,2003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华县泉护村—1997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14年)早段的鸟形更近于写实,有头有喙有尾,有双足双翅。

      有一例在鸟背处绘有一较大的圆点,构图较为特别晚段的鸟形则更为抽象,鸟头用一个无喙尖的圆点表示,鸟体细长,有的已经不画双足不过在早晚期之间,已经开始见到比较抽象的鸟纹,以圆点表示鸟头,用分叉的线条表示翅尾,约略可以看出鸟形来(图2)图2|陕西华县泉护村出土鸟纹彩陶华县西关堡遗址彩陶上的一例鸟纹,鸟体修长,鸟尾三歧,双翅展开作飞翔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工作队:《陕西华阴西关堡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考古学集刊》第6集扶风案板遗址见到的三例鸟纹较为写实,有一例为四歧尾,也作展翅飞翔状还有两例鸟喙啄有一圆形物,这在其他地点还不曾发现过(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考古专业:《扶风案板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0年)陇县原子头遗址彩陶上的鸟纹有立鸟和飞鸟,有的鸟形被绘在圆圈之中还有一例鸟纹略显抽象,虽然头尾尚可分辨,但已经开始隐匿鸟体的原形(宝鸡市考古工作队等:《陇县原子头》,文物出版社,2005年)临潼邓家庄遗址的一例彩陶鸟纹比较特别(赵康民:《临潼塬头、邓家庄遗址勘查记》,《考古与文物》1982年1期),肥胖的鸟体,欲飞未飞,构图虽然写实却流于潦草(图3)图3|关中其他地点出土鸟纹彩陶庙底沟文化彩陶所见写实的全形鸟纹,几乎全为头右尾左的侧视样式,有站立式,也有飞翔式,两种样式在数量上大体接近。

      也有一部分由于纹饰残缺,不能判明鸟的状态是飞是立这些典型鸟纹一般头眼足尾俱全,所以称为全形鸟纹少数鸟纹以点代头,并不特别绘出眼目鸟纹绘法全为平涂,事先并不绘轮廓,先绘头眼和喙,都是一笔绘成继而绘身子和长尾,也是一笔绘成最后绘双翅双足,不论立鸟飞鸟,双翅均作展开形式,正是将翱将翔之态写实鸟纹各部位的状态特征如下:头部多扁长形,圆形少见有的是一笔画绘成头与喙,中间留出空白当眼睛后期见圆点式头形,不专意绘眼眼睛形状不规整,只有少数鸟纹点睛,一般以空白代眼,不见圆形眼喙有长有短,有开有合,闭合者居多有的喙边衔物,物作圆体形个别抽象的鸟形,并没有特别描绘鸟喙的形状鸟纹的身体特征有的比较明显,颈腹分明有的不明显,颈腹不分有的身后有圆形物,少数身尾接合处绘有圆点鸟纹尾部作尖刺状,大多比较夸张,画得长且大有单尾形,也有双尾形,更有三叉和四叉形翅也是尖刺形,立鸟飞鸟的双翅均作展开状鸟的足部多为细长形,一般都画全双足少数飞翔的鸟没有绘出足部,或者绘着收缩起来的双足(图4)图4|写实鸟纹彩陶的分类在华县泉护村等处还发现另外一种类似鸟的纹饰,有圆点绘的头,有展开的翅,但没有明显的身躯有的像是正视图,有的又像是俯视图。

      这有可能是鸟的抽象图形,也不排除是描绘的其他什么动物,由于这类例子并不多见,暂时不便展开讨论(图5)图5|彩陶上的另类鸟纹彩陶象生类鸟纹主要发现在关中地区,东西部鸟纹构图似乎并没有明显不同因为在泉护村有较多鸟纹彩陶标本出土,也许可以将关中东部看作是它的中心流行区域此外泉护村彩陶写实鸟纹的变化,也能寻出一些早晚演进的脉络来,可以看出由写实向写意的变化轨迹02鸟纹的演变由具象到抽象我们知道,彩陶鱼纹具有明晰的由具象到抽象的演变轨迹,那么鸟纹呢,会不会也是一样经历了同样的演变过程?由于彩陶上那些象生类鸟纹构图简练且明确,认读并不存在困难,也没有什么争议但是鸟纹有没有经历几何化的演变过程,这个问题以往有些学者已经有过初步探讨,回答是肯定的不过这个演变过程究竟是怎样的,序列是否完整,研究有待深入以鱼纹体系的几何化演变过程揣度,鸟纹也应当会经历同样的演变只是我们对哪些几何形纹饰与鸟纹有关,却并没有仔细梳理,或者可以说,以往推定的演变路径可能并不完全准确曾经对此进行过研究的,有石兴邦、苏秉琦和张朋川先生,他们的结论大体是接近的石兴邦先生最先注意到彩陶中的鸟纹,他认为鸟纹的变化时代特征比较明显在讨论到庙底沟文化的鸟纹图案时,他发表了第一张鸟纹的演变图式,勾画出象生形向几何纹变化的趋势(图6)。

      这个图式似乎为后来的研究者指出了一个思考的方向,这也成为很长时间内鸟纹彩陶研究一个很重要的切入点(石兴邦:《有关马家窑文化的一些问题》,《考古》1962年6期)图6|彩陶上鸟纹变化的脉络(据石兴邦)现在看来,在写实与几何化的鸟纹之间,过渡的图式似乎并不自然,而且确定的那些几何图形是否为鸟纹变化的结果,也还是存有疑问其次是苏秉琦先生的研究,他在对半坡文化彩陶鱼纹研究的同时,对庙底沟文化彩陶中鸟纹的演变也进行了研究,他将鸟纹的变化序列归纳为以下五式(苏秉琦:《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考古学报》1965年1期):Ⅰ式:圆框,内加圆点,圆头,有眼、喙,短身;Ⅱ式:圆框,长头,有眼、喙,短身;Ⅲ式:长头,有眼、喙,长身;Ⅳ式:圆点形头,无眼,长喙,长身;Ⅴ式:圆点形头,无眼、喙,鸟形特征大部消失归纳出来的这样一个变化的脉络,正是具象向抽象发展演变的脉络当然苏先生列举出来的证据,同他研究鱼纹的变化一样,尽管列举出了抽象写意的图形,却还没有提及典型的系列几何形图案(图7)图7|庙底沟文化彩陶鸟纹的演变据苏秉琦《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后来严文明先生也曾指出,“早期的鸟纹还是比较写实的,到庙底沟类型晚期已有简化趋势”,论及简化,还没有涉及到几何化(严文明:《甘肃彩陶的源流》,《文物》1978年10期)。

      仅由后来发表的华县泉护村的例证可以看出,鸟纹由比较写实到抽象的变化脉络确实比较清晰前期鸟体壮实,细部刻画认真后期鸟体修长,有的已没有颈与腹的区别(图8)图8|彩陶上鸟纹变化的脉络(均为陕西华县泉护村)但是鸟纹的几何化问题,很长时间内没有学者作太多展开研究张朋川先生对这个研究应当是有了新推进,他有过一个大胆的推测,他认定“西阴纹”是侧视鸟形的简化形式(张朋川:《中国彩陶图谱》,159页,插图83文物出版社,1990年),他还画出了鸟纹由具象到抽象再到几何化的演化图示(图9)图9|庙底沟文化彩陶鸟纹演变的推测(据张朋川)张朋川先生认为,侧面的鸟纹由写实的纹样向几何形的纹样发展,后来鸟纹简化到仅以一个圆点表示,身子变成一条细长的弧带再后来,“由圆点和细弧线组成的侧面鸟纹,还演变成斜线、圆点、月牙形纹组成的几何图案”从张先生的图示上看,鸟纹的演化脉络似乎非常清晰,不过这依然只能看作是理论层面的推论,远不是确论由华县泉护村的地层证据看,最具象的鸟纹与抽象的“西阴纹”饰其实是共存的,在发掘者划定的属于庙底沟文化的三个时段中,抽象的“西阴纹”与具象的鸟纹都是共存的,看不出彼此之间存在什么联系更重要的是,在秦安大地湾的发掘中,这个证据不仅说明“西阴纹”出现的时间比我们原来知道的要早得多,是在半坡文化末期,而且提示我们要改变原有思路,显然不必在鸟纹中去寻查它的来源了。

      另外,张先生还论证过正面的鸟纹演变成另一种圆点与弧边三角连组的几何纹样,这种纹样广泛见于庙底沟文化的彩陶,也见于其他一些文化的彩陶和划纹陶事实上这样的几何纹样也是出现在半坡文化时期,与庙底沟文化彩陶上的鸟纹没有必然的联系,在大地湾遗址就发现了典型的标本(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秦安大地湾》,图99:6,8、102:12、112:12、116:1,文物出版社,2006年)03鸟纹的演变由抽象到几何符号化彩陶鸟纹由抽象到几何化演变的探讨,后来一直并没有实质性进展,这可能是因为揭示的新资料有限,关键性证据仍然比较缺乏不过华县泉护村第二部发掘报告刊布后,似乎有了一些足资探讨的新线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华县泉护村——1997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14年)泉护村新出土的写实鸟纹较多,也发现了一些可以确认的抽象鸟纹标本,顺着这样的线索,我们找到了不少几何化鸟纹彩陶,基本可以完善鸟纹演变的链条泉护村发现的抽象变体鸟纹彩陶,大体可以划分为四种不同的构图:A式 以圆点表示鸟首,左侧有一个半圆圈向下伸展如单足支撑,再向左伸展出二歧或三歧尾翼(图10)类似构图彩陶在彬县下孟村和临潼邓家庄也有出土,一般绘在钵类器外(图11)。

      图10|陕西华县泉护村出土鸟纹彩陶(写实与抽象共存)图11|陕西彬县下孟村和临潼邓家庄出土的几何形A式鸟纹彩陶B式 仍以圆点表示鸟首,但没有了半圆圈的鸟足,向左有分歧的鸟翼(图12)这是鸟形的极简形式,这样的彩陶发现极少不过远在青海民和的胡李家遗址却见到一例,其意义值得关注图12|陕西华县泉护村出土的几何形B式(右)与D式鸟纹彩陶C式 主体同A式,有圆点绘成的鸟首,有半圆圈延展而成的鸟足,。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