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130020中国哲学小论文3000多字--老子心得.pdf

5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39652110
  • 上传时间:2018-05-18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8.78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读老子心得——从“无为”和“有为”反思失与得我们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丰富多样,其中很多伟大人物的著作和思想教给我们很多道理,比如老子的《道德经》提到的无为思想,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和反思,当今中国哲学有关对老子思想的研究和传承,是我们重要的责任,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端正自己的态度,找准自己的定位,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修身养性,提升道德和素养,从前辈手中接过建设新时代的重任,以身作则,积极应对,也为后一代树立应有的榜样!一、老子简介和《道德经》的由来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给他写的一个简单的传记来看,老子(约公元前 571 年——至公元前471 年) ,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他是春秋时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 “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老子”是人们对他的称呼老子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历史博物馆馆长),所以他谙于掌故,熟于礼制,不仅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并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公元前 520年,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 老子由于身受奴隶主贵族当权者的迫害,为了避免祸害,不得不“自隐无名”,流落四方,后来,他西行去秦国。

      经过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西南)时,关令尹喜知道老子将远走隐去,便请老子留言于是老子写下了5000 字的《老子》 相传老子出关时,骑着青牛飘然而去老子的思想主张,大都保存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共 81 章,分上下两篇,共 5000 多字因为它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后来人们又称它为《老子道德经》 这本书中体现的是老子哲学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其影响深远历代权谋者,大多都外扬儒术, 内用黄老老子的真谛和精髓, 他所奠定的东方特有的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而又微妙玄达,深不可识的治人事天之术,为帝王所用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在当时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还对后人产生重大影响二、从老子道德经看“无为”和“有为” , 反思现代“失”与“得”老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 《道德经》上,通过它我们找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提倡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它是永远存在的道的运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规律而运行道”是万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 《第一章》 )这就是说,作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它是宇宙的母体。

      他把道当成宇宙的基础,给出道的本质、特点以及运动发展的规律,阐述了“天道无为”的思想,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无为”就是实现“道”的原则性方法无为”如果按照字面理解就是没有任何行动或作为,一般人脱离《老子》的语言环境和历史情况, 很容易产生这样望文生义的误解,因为老子他所阐述的“无为”不是绝对空无,而是有实际效果的,能够做到“无为而无不为”才是老子眼中的理想境界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第五十四章)无为才能无不为,无为而治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靠万民的自为实现无为无不为, 靠万民的自治实现无治无不治只要统治者坚持无为的原则,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自然天下大治,以当今批判的思想看待老子的思想, 它具有消极的无为听天由命的不良一面,但是他所提出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所倡导的的人生态度和政治理念却也包含了高深的智慧思想无为,顺应自然变化不妄为而是天下得到治理,第一是遵循事物的自然趋势而为,不争,即为不为,所以老子说: “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若其志,强其骨”原是要百姓休养生息,让百姓填满肚子,强壮骨骼,专心做事,能够不争安乐。

      依老子言,高明的管理者必须坚守“无为”的原则只有无为才能鼓励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治理天下”才会获得成功;只有不固执己见,广开言路,才能虚心接受各方面的建议,才会把管理不断地完善第二是无为就是能放得下,有所不为,只有有所不为才能聚集精力有所作为,这就是到家的执一,贞一,守一的思想无为境界是谦卑者修行的境界,是顺应万物,以顺其和自然和谐的语言与行为表达,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 是圣人教化世人守弱、 不争、快乐,达到“无为” “顺天之时,得人之心” ,不违反“天时、地性、人意” , “天道无为,顺其自然趋势而为,无亲无疏,无彼无己也” (月牙山人《无知录》)“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三章)“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第四十八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 (第二章)这些话大致的意思是, 圣人能够体合天道, 顺应自然,以无为的态度来处事,实行不言的教诲任万物自然生长,而应无为不加以干预从上面可以看出,老子思想里的“无为”其实只是手段,达到“无不为”的效果才是真正的目的老子认为,无为之所以无不为,是因为世界上的万物在不受外部力量干涉的情况下,能够做到自然而为。

      每个人、每样事物各安其命,各得其所,结果就是无所不为了无为”是一种原则性的方法, 它的根本意义就在于维护了万物的自然发展,也就是刚才阐述的老子哲学里的中心价值——“自然”老子还曾说过“同于得者,得亦乐得者,同于失者,失亦乐失之” (第二十三章)意思是当得到了想得到的东西,比人会失去必须失去的东西乐于得必乐于失,有失去才有得到遵循道,遵循万事发展的规律,政事上,君主的“无为”,换来百姓安居乐业,自然环境上,人们的“无为” ,换来生态平衡,社会上,群体的“无为” ,换来安定和谐既然“无为”追求的结果是“有为”,在辨证法上,二者辨证统一,那么同理,舍去细节的“无为” ,才能得到一定的“有为” ,有舍才有得,《明道篇》有诗云;“自然之道本无为,若执无为便有为得意忘言方了彻,泥形执象转昏迷身心静定包天地, 神气冲和会坎离 料想这些真妙诀, 几人会得几人知这是道家对自然界的运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认识,以及认得安身立命的基本态度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按照规律发展有所作为,二者相辅相成,同样的辩证思想反观舍与得,用古人的思想,思考当下的生活方式和为人处世的态度舍去,不是放弃全部, 是以高瞻远瞩的眼光, 豁达乐观的心态有所顿悟有所收获。

      返古观今,我们应对快节奏的新时代,应该反省自身,思虑舍与得的辩证关系古代的例子有很多, 纣王得到了美人妲己,却沉恋美色无所作为,最后错杀良臣忠将,疏忽朝政大事,失去了民心,最后失去了江山社稷无为不是忽视规律无所作为,这样下去只有一个结局就是一无所有历史上还有此类故事, 为赢得褒姒一笑,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不单单成为了人们的笑柄,故事的结局可想而知更多的是给了我们反思的机会为了一己之私,为了一方面的“得”殊不知你会失去的更多从项羽刘邦争帝来看, 楚霸王自鸿门宴失去了夺得天下的机会,后来一战失去了霸权,失去了军队, 其自刎乌江失去了东山再起的机会,一代英雄归于尘土实在令人扼腕老子的思想是“希言自然,飘雨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第二十三章)应该将眼光看得长远一些,不应为当前的情况所困顿不前圣人云: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 (第七十八章)当下所受的不幸遭遇是为以后所做的积累,能忍辱负重比有大作为,比如韩信能忍胯下之辱,之后功成名就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 ” (第四十四章),人不应该为名和利所累,若撇下“无颜见江东父老” 之累,他日东山再起, 收拾旧山河, 也未必不可以上所见,只为“得”,只看眼前的“失”,都是不可取的,因该以长远眼光看待,应该看到他们的辩证关系,二者会相互转化。

      观古人,看当代,国家管得过死,机关单位巧立项目手续繁多冗杂,企业办手续跑个一年半载,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工程项目一拖再拖, 错失了不少商机,也给群众造成不少经济利益损失,群众怨声载道针对这些情况,国家决定撤销一些条例条规,对企业的减刑减负,政府的适当放权,带来了新兴企业的繁荣发展,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政府政策的无为,换来宏观上的政绩,这更是一种“有为” ,失去的是虚有其表的繁琐,获得是高效和深得民心现在的有的企业利欲熏心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不择手段,不仅偷工减料, 生产劣质产品,而且排污超标,环境遭到污染,代价惨重,这样的反面例子不足为奇不尊重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你赚得的是昧良心的财富,而你失去的是大众的口碑和赖以生存的碧水蓝天对于个人来说,有时远离大城市的喧嚣与繁华, 你会得到乡村的静谧与安宁;失去舞台上的绚丽与荣耀, 你却会得到平凡的幸福和安逸; 放弃职场的尔虞我诈,你收获的是胸襟的坦荡和豁达,, 失与得,辩证的统一,一方面的失去,会在其他方面有所获得人生道路上, 我们会面对许多困难和各种抉择,讲究原则,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开释内心,目光长远,正确处理失与得的关系,完善自身,修心养性,将老子的道家智慧践行始终,将中国的文化精髓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