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现代启示.docx
7页浅析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现代启示 摘 要: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丰富的经验教化方法和修身方法是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种主要方法,而经学教育、封建纲常和礼仪规范教育、道德楷模教育则构成了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它们共同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教化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虽然,这些方法与内容有着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但作为文化的传承仍然对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体系建构具有现代价值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重视品德教育、社会规范教育,还要认真总结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带给我们的现代启示关键词: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特征,现代启示引 言在我国古代,虽然没有使用过“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名词概念,但它作为历代统治阶级进行思想文化统治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的方法,在每一段历史时期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只不过其表现形式、名称及其功能与今天有所不同而已中国古代自从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尽管没有明确使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但却有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在阶级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活动因此,认识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方法,不仅有助于客观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体系的建构也有着突出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1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内容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萌芽于原始社会、发展于奴隶社会、繁荣于春秋战国时期,并在不同阶段出现了不同的伦理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其中尤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所创立的理论和方法最为系统;同时,由于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和思想家的发展,儒家伦理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其方法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重要统治工具因此,一般谈到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是以儒家伦理道德教育方法和内容为主体1.1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根据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核心内容,可以将其划分为两大主要方法,即外在的教化方法和内在的修身方法教化”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原始社会,教化主要表现为由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丰富的老人通过耳口相传、观察模仿等方式向青少年传授生产技能和道德规范据《周公》记载,周代已设大司徒官职专事教化,并规定了大司徒的十二项教化内容《辞海》解“教化”一词为“政教风化,也指教育感化”教”的本意是使人明白道理,即“教之也,使识旧事也”,在我国长期的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中,主要是指统治阶级的“教育、训诲”;“化”指“具体化、转移人心风俗、感化”等孔子是古代教化思想的承前启后者,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明确指出“上化”“下习”这两种具体教化方法的主要途径,形成了各种各样具体的教化方式,如教育灌输、化民成俗、身教示范、践履笃行等。
教化,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上施下效”的教育活动对老百姓而言,教化就是一种学习模仿,是观念行为、风俗习惯的养成过程因此,教化方法是指用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对教育对象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理论灌输并使教育对象接受这些思想的一种教育方法修身方法是中国儒家强调的自我修养、自律自教的个人道德修养的方法孔子认为:“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同时,儒家还提出了一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公式,其中修身处于核心位置,修身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修己以安人”、“修身以安百姓”;同时,儒家还提出了一系列的修身方法,如认知自律修养的学思结合方法、思维自律修养的自省方法、言行自律修养的克己方法、习惯自律修养的慎独方法等等在方法途径上,修身方法强调的是内心思想的转化,其实质是一种内化方法修身方法是一种以教育客体的内心活动为特征,注重其内心思想转化的内化方法,其本质是强调人们进行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自觉性,从而开发教育客体的内在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以充分发挥内因的作用1.2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主要包括经学教育、礼仪纲常教育、道德楷模教育等。
经学教育是贯穿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具有价值观属性的经学教育是古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价值观是指导人行动的灵魂,是社会运行发展的精神核心任何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在社会生活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必然是统治者的价值观统治阶级为了使自己的价值观被社会成员接受认同,就要进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中国古代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是儒家的价值观,它集中体现在儒家的经典著作中所谓的经学也就是儒家经典著作之学从西汉王朝“罢黯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经典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性即灵魂性内容经学不仅成为汉代学校教育的内容,而且也成为官考入仕的内容,尤其是实行科举制度以后更是如此封建纲常和礼仪规范教育是贯穿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是一个社会得以运行的基本条件之一,是社会生活中规范来约束人们行为的准则没有规范的约束和对行为的规范,社会生活就不能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就无法保证封建纲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社会经过长期积淀和总结提炼出来的处理上下尊卑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的基本准则,类似于现代社会中的道德原则或原则性的规范礼仪规范包括礼仪和规范两个部分,前者是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礼仪的规定,后者则是社会生活中带有强制性的规范。
道德楷模教育能够增强教育的感召力中国古代社会格外重视道德楷模和典范的教育首先是选择不同层次的楷模,古代社会的楷模和典范教育最突出的特点是注重层次性,不同层次的人有不同的典型和楷模对于统治者来说有统治者的楷模,士人阶层选择的是士人的楷模,而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则有普通民众的典范比如,尧、舜、禹、周公等,这是历代君王所要学习的楷模;孔子、孟子等圣人则是士人或者书儒需要学习的楷模,成圣教育则是典型的象征;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他们的楷模则是那些遵守封建礼教和规范的人其次是通过楷模典范的推选过程进行教育推选典范楷模集中体现在士人和百姓的层面上,每一次对楷模和典范的推选,实际上都是一次现实的教育过程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楷模教育作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通过推选过程实现的2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有过丰富、生动的论述,见解精避、深刻,令人叹为观止,是一笔优秀的文化遗产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2.1在教育原则上强调以育人为中心和德育至上我国古代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教育家都主张学校以育人为中心,德育至上,即其他方面的教育都要服从和服务于为统治阶级培养接班人的德育的需要。
孔子说:“弟子人则孝,出则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董仲舒认为仁、义、礼、乐是治国的工具,强调教育目的在于“化民成性”,使被教育者“从义而远利”韩愈则主张师应有德,师是道的化身,“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占第一位的是传道,授业也要以文载道,解惑也是解决道与文方面的惑古代所有教育家留给后世的重要教育遗产,不论如何分门别类,概括地说,不外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两种,而总是前者统率着后者从我国古代关于教育的史籍看,德育至上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等著名教育家,先后编纂了大量的道德教育思想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他们的教育至上的思想如《论语》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显然,“行忠信”是对道德的要求,文则指文化教育,但其中也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尽管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应本阶级需要的人才,维护其统治地位因此,“德育至上”有着很深的阶级烙印和历史局限性,但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德育首位”的原则正是对古代“德育上”、“以育人为中心”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2.2在教育途径上重视教书育人和训教合一学校这种专门教育场所产生初期,教育内容是与当时政治、军事、宗教等活动结合在一起的,主要任务是育人,培养符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接班人和服务者。
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高度发展时期,政治上的分封制,决定了西周统治者为维护自己的统治而对教育的重视和垄断,因而形成了“学在官府”、“官守学业”、“政教一体”、“官师合一”的局面教师就是官吏,非官吏不能为师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育人、传道德,其次才是教授文化知识,由此形成了训教合一的作法进人封建社会,学馆成立,书院产生,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有所改变,但教师训教合一的观念被继承下来,形成了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不论是私塾学馆,还是学堂书院,教师的职责一直是集教书育人于一身我国古代社会中,各个时期的社会教化形式虽然有所不同,从祭祀天地鬼神,族表贞节及忠孝义烈,到民间文学创作;从发布文告、训谕到众多的乡约、族规、宗教等活动,各种社会教化渠道都渗透着道德教育,以对民众的思想道德进行熏陶教化2.3在教育方法上注重传承性和内在性的统一从对中国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理论体系儒家学派来看,他不仅确立了儒家伦理思想,而且提出了贯彻孺家伦理思想的一整套方法这些伦理方法主要包括:在政治上,实施“德政”,坚持以德治国的“德治”方略;对民众,以道德教化为根本,采用“道之以德”的教民方法,对家庭,教以人伦,讲究孝亲,道德以家族为本位;对师长朋友和他人,讲敬重亲和,注重讲信修睦;对自己,以修身为本,强调克己与内省。
儒家所提出的伦理方法,既有治国的,也有修己的,既有单个的,也有综合的,形成了一套伦理方法的体系这套伦理方法体系自春秋战国形成以来,一直被历代统治者传承、使用儒家伦理和伦理方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和影响我国传统文化特点的主要内容在个人修养方面,儒家提出了“内圣外王”的重要方法,内修圣人之道,外施王者之政也就是内以圣人的道德为体,外以王者的仁政为用为了达到“内圣”的目的,孺家提出了一系列方法,有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方法;有内省、自省、反省的方法;有修己、责己、克己的方法;有自观、自度、自重的方法;有谦恭谨懊、正心诚意、见贤思齐、懊独等方法这些方法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个人的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自我克制、自我教化、强调个人自觉地实行内在控制3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启示古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中确实有某些合理因素,确实存在某些真知灼见我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总体上说,是为维护和巩固封建社会的秩序服务的,故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封建性我们应当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总结我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经验,批判地吸收其有用成分,抓住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带给我们的现代启示。
3.1强调道德实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道德教育的特殊性在于,不仅要使主体获得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力,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在行动上,内化为主体自身的内在素质,这样的德育才有意义目前,在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中,言行不一、躬行不力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往往说得多、做得少,这与当前思想道德教育重理论、轻实践不无关系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古代道德教育提倡身体力行、躬行践履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学校进行道德教育必须从知、行两方面入手,强调知行统一,使道德教育真正成为塑造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要大力加强实践性教育环节,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认识社会、了解国情,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增强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3.2合理调节收入分配,扩大社会保障范围重视自我教育,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我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容易陷入一种误区,重视他律教育和教育者的主导地位,而忽视了自我教育和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古代思想政治教育重视自我教育法及其实践可以为我国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在儒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中,自我教育法居于核心地位,对如何实施自我教育,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应以自我教育方法为中心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