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蝈蝈和蛐蛐.docx
7页4.外国诗两首之《蝈蝈与蛐蛐》(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停顿2、了解作者,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2、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2.难点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三、知识梳理1、题目解读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 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2、走近作者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四、学法指导1、 诵读法。
引导学生深情美读,把握诗歌主旨2、 感悟法引导学生自渎,感悟诗歌的内容和语言特点3、讨论法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比较阅读,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五、学习过程(一)出示目标流程(1分钟)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停顿2、了解作者,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5、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二)自学讨论释疑(8分钟)1.自学指导1、济慈,________(国别)浪漫主义诗人,《蝈蝈与蛐蛐》出自他的第一部诗集________ 2、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 (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 (2)一旦唱疲倦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 3、《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4、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想象人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5、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2.教师设问1、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 2、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3.小组讨论在组长的带领下学生对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三)练习实践互帮(8分钟)1、把握诗歌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美好如诗,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2、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3、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他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4、虫鸣的意义: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四)展示汇报梳理(15分钟)参看学习目标,各小组说说自己有哪些收获1.关于诗歌的内容和主题2.关于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的目的3.自己对这首诗独到的见解还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这首诗的理解(可用诗歌、格言、舞蹈等形式)(五)达标检测评价(8分钟)根据题目《蝈蝈与蛐蛐》推测,这首诗在内容上分为两部分,请你给这两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不超过6个字)(1) ;(2) 。
4.外国诗两首之《夜》(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停顿2、了解作者,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2、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2.难点3、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三、知识梳理1、题目解读《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2、走近作者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年),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1916年在白俄军队服役,1917年二月革命后离开军队,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十月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钟情于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
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四、学法指导1、诵读法引导学生深情美读,把握诗歌主旨2、感悟法引导学生自渎,感悟诗歌的内容和语言特点3、讨论法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比较阅读,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五、学习过程(一)出示目标流程(1分钟)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停顿2、了解作者,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5、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二)自学讨论释疑(8分钟)1.自学指导1、叶赛宁, (国别)诗人,他擅长描绘 的景色2、修辞:明月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一切披上银装 )3、学生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2.教师设问(1)这首诗抓住了“夜”的什么特点来写?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2)诗的第2节运用一种很巧妙的手法来表现夜的特点,你能找出来吗?(3)请认真朗读第3节,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夜景图?(4)这首诗几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找出一句,并说说它的妙处3.小组讨论在组长的带领下学生对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并针对老师提问重点讨论。
三)练习实践互帮(8分钟)1、《夜》这首小诗着力展示夜的 ,传达出诗人对 和他 的心境四)展示汇报梳理(15分钟)参看学习目标,各小组说说自己有哪些收获1、对诗歌内容和主题的理解如:运用了以动写静、动静结合的手法,写溪水的歌唱是为了衬托夜的寂静月光下的美景图: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例:“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自然沉寂的、静谧的美,长脚秧鸡欢嚷是一种音乐美,它不欢嚷又反构成一种静态美2、对作者夜色中所表达出的意境的理解3、对作者描写夜景的手法的理解还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这首诗的理解五)达标检测评价(8分钟)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