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论证分析题——厘清论证思路辨明论证方法教案.doc
12页论证分析题”是最能体现议论文文体特征的题目之一,考查的是对文章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的分析就论证思路而言,任何一篇议论文都是由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三部分组成,根据其论述的特点,其主体部分的基本结构思路,无外乎并列、层进、对比、总分四种常见的模式[满分对策]如何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1.整篇文章论证思路的梳理读文时首先要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然后依据行文的顺序找到各个分论点,分析论述角度,确定文章是“总—分—总”结构,“分—总”结构,还是“总—分”结构,“分”是并列、递进,还是对比,等等2.部分段落论证思路的梳理读文时可以按照提出论点、分析论证、总结论述的思路梳理首先确定段落分论点,然后分析论据(举例、引用、理论等)和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最后确定是“总—分—总”结构,“分—总”结构,还是“总—分”结构,“分”是并列、递进,还是对比,等等[典例剖析](2020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①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
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②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③“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 分为夫妇之辨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④“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
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⑤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状态,将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但“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对长辈的爱敬,对子孙的培育,都是出于人之内在本心的“仁爱”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批评抹掉了“爱”,一味说“恩”的“父为子纲”说,提出:“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孝”之核心理念“仁爱”作为家庭伦理仍具有某种普遍价值的意义摘编自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1.引论(提出问题)文章第①②段是引论部分文章第①段提出“家庭伦理”这一重要话题,并举《礼记》来例证,为引出中心论点作准备。
第②段提出本文观点,即“‘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引用《孝经》中孔子的话来阐释2.本论(分析问题)本论部分是文章的③④⑤段这三段与前两段构成总分关系,从纵向角度展开论述,层层递进,结构严谨第③段运用引证法,重点说明“孝”成为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伦理制度的哲理依据第④段基于对孔子“仁学”思想的认同与接受,提出了关于“孝”的意义的论断第⑤段进一步补充论述,既肯定“孝”的普遍意义,又指出它的内涵变化,思辨色彩较为浓厚3.结论(解决问题)由于文章是节选,没有结论部分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几次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B.文章基于对孔子“仁学”思想的认同与接受,提出了关于“孝”的意义的论断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补充论述D.文章既肯定“孝”的普遍意义,又指出它的内涵变化,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满分示范第一步:通读全文,把握文意通读文章可知,这篇文章论述的是“家庭伦理与‘孝’”的关系,文章的中心论点在第②段,这段文字是在前文引出话题的基础上提出的第二步:厘清层次,明确思路这篇文章的论述结构十分清晰,全文是总分结构,具体到各段,第①②段提出问题;第③④⑤段分析问题,采取逐层递进的方式论述分析。
第三步:分析选项,确定答案选项比对分析A.此项从论点与论据对应关系上设题文中引用《孝经》中孔子的一段话是说明孝道是常规、通则与规矩,目的是论证“‘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而引用《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的话是论证“孝”成为社会伦理制度的哲理根据;引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的话是论证“‘仁爱’作为家庭伦理仍具有某种普遍价值的意义”选项曲解文意,致使选项的论点与论据不对应,分析错误B.此项是就论证前提命题,主要是针对第④段,该段文字的主要内容就是分析“孝”的意义,分析正确C.此项是针对全文的结构进行分析,作者先引出“家庭伦理”的话题,再提出“社会伦理与‘孝’”之间关系的论点,然后用三段文字纵向深入,最后补充论述选项符合作者思路,分析正确D.此项主要是针对第⑤段命题,“普遍意义”和“内涵变化”都能从原文中找出,“思辨态度”是就作者论证特点而言,分析正确[答案] A论述类文本对论证的考查,除分析判断论证思路外,还常常考查论证的方法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满分对策]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1.知晓常见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等。
2.思考论证方法如何运用的一是思考文中是否运用了某种论证方法;二是思考某种论证方法与某观点是否存在紧密联系据此判断选项对论证方法运用的表述正误[典例剖析]阅读下面的选项与原文信息,判断选项正误选项(2019全国卷Ⅲ,T2-C)第四段将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做比较,论证了保护与保存的不同 )原文信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践中,有些地区视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有人认为通过录音、录像等数字化手段便可记录、存储、呈现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达到抢救性保护的效果但是,这只是对文化遗产的部分信息进行了保存人在进行艺术表演时涉及的很多现象难以精确量化,其中不少信息是无法获取和记录的对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保护,才符合其自身的传承发展规律◎满分示范原文第四段只是列举“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的事实,并未将二者进行“比较”(论证方法判断错误)并且,列举事实是为了论证“应对其(传统表演艺术)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并非“论证了保护与保存的不同”(论点和论据的关系判断错误)[答案]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
运用论据时要做到精确,不篡改歪曲,能和论点建立必然联系,能恰当证明论点[满分对策]如何厘清论点、论据关系1.圈画论点论点是文章的灵魂,它往往出现在开头段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有些论述类文本为了论证的需要,在一些段落内设置分论点,圈画出这些分论点对于解题来说至关重要2.圈画论据论据深藏于文段之内,这就需要考生逐句通读每一段文字,找出作者用来论证观点的有力证据找出后要在具体的论据前后标出指示性的词语3.确定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有些论据指向性很强,很容易就能找到与之对应的论点,也有的论据所论证的论点比较隐晦,需要通过全段文字,甚至还要注意上下文段的关联才能找出[典例剖析]阅读下面的选项与原文信息,判断选项正误选项(2020全国卷Ⅱ,T2-C)文章第二、三两段对《画继》所记掌故的讨论,是为了证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早春图》并非“原物” )原文信息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
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满分示范第一步:圈画出文中的论点综观这两段文字,能够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主要是: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第二步:确定论点和论据的关系原文这两段对《画继》所记掌故的讨论意在以此为例,证明:①“实物”并非“原物”,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
②绘画的“历史物质性”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选项以偏概全,表述的论点与论据的关系不成立,该项错误[答案] 一、请阅读选项和原文的相关信息,判断对错,并分析1.(论证思路题)[选项] (2019全国卷Ⅰ,T2-C)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 )[原文信息] 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比对分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