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doc
5页1《《次北固山下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诗文的技巧和理解诗歌的内容2、通过诵读、赏析诗歌赏析作者描写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领悟诗人思乡的情思3、有感情朗诵诗歌,背诵诗歌二、教学重点: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内容2.赏析作者描写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领悟诗人思乡的情思三、教学难点:三、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思念故乡的乡愁乡思 四、课时安排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五、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投影数幅风筝图片导入语:风筝是美丽的,也承载了我们展翅腾飞的梦想,但是,无论风筝飞得多高多远,它都有落下来的时候今天,我们学习的诗人王湾也像风筝一样,年轻的时候想去外面闯荡世界,寻找梦想;当他人到中年,开始厌倦漂泊生活的时候,他就想回家了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让他名垂千古的《次北固山下》,以寄托他的乡思2)导入(附加)思乡诗句导入古人没有我们现在交通发达,通讯发到,想家了打个,视频聊天,买张票就能回家他们只能把思念家乡之情寄于诗歌像大家都熟知的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我们马上要学的这首诗歌王湾《次北固上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都是流传千古的代表作2、作者简介和题解1)作者简介 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先天(唐玄宗年号,公元 712~713 年)进士, 官洛阳尉曾往来于吴、楚间多有著述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 713~741 年)中 卒 《全唐诗》存其诗十首 (2)创作背景 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 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这首《次北固山下》就 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这首五律最早见于唐朝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 这是诗人在 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3)题解 次北固山下:“次”是停宿的意思 “北固山” ,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 诗人一生中, “常往来吴楚间” 这是诗人一次旅途中停宿在北固山下时所作诗人一2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 这一千古名篇3、朗读明义1)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由朗读,学生代表范读2)教师听配乐范读课文,纠正个别字词的误读3)教师作划分节奏的指导,全班齐读课文 (提供舒缓背景音乐:马思聪《思乡曲》 )(4)教师小结,指导朗读要求:①节奏停顿②轻重缓急③抑扬顿挫④感情充沛。
5)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将意思补充完整 (教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诗歌意思: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6)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原意保持不变,允许想象加工)4、赏析品味,研读思乡之情1)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 “客路” ,指作者要去的路 “青山”点题中“北固山” 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 ,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 ,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 、 “归雁” ,遥相照应2)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追问:这个“阔”和“悬”说明了什么呢?“阔” ,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另外“潮平”也点明了时间是冬天,而不是汛期。
“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 ,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 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 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3(3)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一句我们是最熟悉的,我们看看他有什么独特之处,能流传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 、 “春入旧年” ,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一天过去了,一年也过去了,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我们再来看看练字:作者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 ,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
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5、悟读诗情,主题归纳诗人借景抒情,细致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乡愁乡思六、课后作业六、课后作业1、背诵古诗2、请你用现代文代替作者写一封家书以表达其思乡之情 七、板书七、板书首联——旅途之景颔联——江水之景 颈联——江春之景尾联——思乡之情乡愁乡思4《《天净沙天净沙··秋思秋思》》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元曲的基础知识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意象,体会意象中蕴涵的意境 3、通过反复诵读,分析诗歌意象意境,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乡情感 4、能背诵并默写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意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2、分析诗歌意象意境,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乡情感 二、教学课时二、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三、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以《次北固山下》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王湾《次北固上下》 ,感受了诗人王湾的思 乡之情,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元曲,看看这首诗又是怎样写的乡思 2、新课导学: (1)作者介绍 马致远,元代杂剧家、散曲家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江浙 行省务官(一作江浙省务提举) 晚年隐退所作杂剧今知有十五种,现存七种作品 多写神仙道化,有“马神仙”之称曲词豪放洒脱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同称 “元曲四大家” 其散曲成就尤为世所称,有辑本《东篱乐府》 ,存小令百余首,套数 二十三套 (2)题目 天净沙·秋思 这首元曲,是一首小令而“天净沙”是这首小令的曲牌名, “曲牌名”俗称“牌子” 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 “秋思”才是这首曲的题目 知识迁移:元曲又称夹心,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 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 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 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 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 小令和散套两种。
3、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课件) (1)听范读,注意节奏,体会感情基调 (2) 学生自由朗读——既然是秋天的思念,从文中找找哪里体现了是秋天呢? 枯藤 (3)再读 指名读——小组读——试着背诵 (3)结合注释,解决不懂的字词句,理解诗意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 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夕阳向西缓缓 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4) 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初步获得的整体感受 4、研读诗歌,寻找意象,感受意境 (1)小令中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5(2)追问,从这些意象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意境? 第一句的 3 种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写出一片萧杀秋景,造成一种黯然凄凉的气氛第二句的三景小桥、流水、人家,则是安谧,明净,就连那户人家的欢心笑语也仿佛 听见后面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四景古老,凄凉,羸弱,迟暮的景象 (3)这样的意象,意境,你体会到了诗人什么的感受? 第一句一种黯然凄凉的气氛,衬托旅人内心的悲哀 第二句一种安谧,明净,就连那户人家的欢心笑语也仿佛听见,对比自己的奔波不定, 更感羁旅之苦。
后面古老,凄凉,羸弱,迟暮的意境衬托出天涯游子的内心孤独凄苦 之情 (4)刚刚同学们都分析了每一句的情感,那谁来说说他们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第一、三句色彩情调一样,都是哀景,正面衬托游子的哀愁;第二句则为乐景,从侧 面反衬游子的羁旅之苦用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恬淡与其他悲景对比,更能表现诗人 此时的孤苦寂寞 (5)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结尾点题,升华情感请同学分析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作者作为一个远离家乡的“断肠 人” ,在异乡客途中的孤苦寂寞,这一种思乡之情在这样的秋景下显得特为尤甚 (6)说一说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揭示了本文的主旨假如你就是“断肠人” ,你能说说 “断肠人”在想些什么? (学生借助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具体地描绘曲中所描绘的意境和情怀,其他学生点评, 指出不确切的地方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指导评议重点是对学生描述时脱离原 诗歌风格或是诗歌意象的地方作点拨和指导 ) 5、主题思想 通过秋景的描写,表现羁旅游子的孤苦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6、艺术手法,加上之前的分析总结1)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2)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3)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4)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 得普遍的社会意义 7、延伸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 课后搜集的关于这首诗歌的赏析文章,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把握 3. 展开想象,将《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 小例: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 在古道上缓缓前行只见,缠满枯藤的老树上,几只归巢的乌鸦在盘旋;潺潺流动的 小溪上,一座小桥通向不远处的人家;苍凉的古道上,那孤独的游子将要飘到何方? 太阳就要落山了,想着那遥远的征途,浪迹天涯的游子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四、板书设计四、板书设计《天净沙·秋思》写景枯藤枯藤 老树老树 昏鸦昏鸦小桥小桥 流水流水 人家人家古道古道 西风西风 瘦马瘦马叙人: 断肠人在天涯景物烘托 白描勾勒 孤寂愁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