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自杀心理.doc
4页诗人自杀心理浅析摘 要:主要针对近代频繁出现的诗人自杀这一文化的现象,分析诗人自杀的内部心理动因,及与相关生活事件的联系据已有的研究和相关资料作出总结,一般诗人自杀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 是对生活绝望,诗人普遍生活窘迫,人际关系不好 二 是孤独自闭,长期不被世人理解,甚至不被家人朋友理解 三 是信念断裂,理想受到现实挫折甚至产生信念危机诗人相较于普通人,更加的脆弱和敏感,更容易罹患抑郁症,长期处于抑郁状态中,或者突然面对重大的应激事件,就容易产生自杀的念头而诗人意志相对来说更加坚定,自杀的念头就更容易付诸实践关键词:诗人自杀 抑郁 意义 信念 “诗人自杀表明他自己过去的信念之间的关系已经彻底决裂了 ——刘小枫一、 诗人的自杀事件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人的压力越来越大,常见自杀事件见诸媒体,从心理学角度而言,自杀群体的分类一直存在一些争议,一般可分为正常自杀和病态自杀,但究其根底,都应属于病态自杀的范畴 大部分学者认为,诗人这一群体的自杀行为,不同于普通群体的自杀 “凡诗人多少有一些抑郁倾向,他们比一般人心绪更加敏感,但也往往因此容易陷入自我世界与外界脱离,也更容易忽略自我在现实社会中的责任和角色” 有专家称,“诗人自杀属于逃避型自杀”。
个人的性格特征和个人经历,在这些自杀事件中,也产生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二、诗人自杀的意义 加缪在他那本哲学随笔《西西弗的神话》的开篇中就写道:“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杀判断值得或是不值得生存下去,便是回答了哲学的最根本的问题 自杀,作为一种生命的终结形式而徘徊在人类的心灵廊道对于一个自杀者而言,放弃生活乃至于生命是他的终极也是唯一的选择在自杀的人里面,诗人的自杀应当算作一种高级的选择一般人选择自杀,是因为现世物质生活的极度不满意而诗人却相反,选择自杀,乃因为其过于注重理想或精神生活在诗人的思想意识行为观念当中,精神是被过分抬举了的,精神是促使他们生活的唯一仅有的动力一般人的自杀可以说是人向暧昧的世界的无意义性的边界所发起的一次最后的冲击既然生没有意义,那么主动选择的死就是有意义的,其意义就在于它毕竟维护了某种信念的价值但是,诗人的自杀却是对这种最后发动的冲击的否定因为,诗人的自杀逼迫人们想到,人发动冲击所必得拥有的价值信念是否是真实的,不仅如此,它甚至第一次迫使人们考虑:人是否应该拥有某种信念诗人的自杀不再是依据某种信念所发起的最后冲击,而是因对信念的彻底绝望而发出的‘求救的呼吁’。
三、诗人相对于普通人的心理差异 从个人人格来说,诗人相对比一般人更加敏感,他们无论对外界事物还是内心感受,都比一般人更丰富,容易触景生情,浮想联翩这就导致诗人的内心比一般人更加脆弱一点诗人是一个“历史——文化——生命”的思维模式人的经验,社会思潮和文化积淀对人的行为选择有着无可无估量的影响,但如果对人进行更为复杂的观察,就会发现,其实根本性的制约和影响着个体人格的并不主要是上述外部原因,而是他所属的心理类型因为人的心灵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尽管心灵从外部吸收能量,但这能量一旦注入心灵,就会为心灵所有在荣格的心理类型学中态势”和“机能”是两个最重要的发现态势作为人的心理姿态,将人划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两个维面外倾型的人为自己和他人及种种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心旌摇曳,内倾型的人则更愿意离群索居,反照内心,最早专注于自己内心世界里发生的事诗人大多天性孤独,容易陷入漆黑旷野般的孤独感与绝望感、恐惧感一边是不能低头,不能走另外的路;另一方面是必须低头,必须走另外的路余地身处腹背受敌的窘境他无路可走,死,成了唯一的表白余地以最低的姿态、以死的方式,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付诸行动——我失败了,但死不低头。
可是他们犯了一个错误,他们根本无法确定彼岸世界的超然存在诗人的自杀,结束自己的尘世生命,奔赴未来虚渺的空间自杀,无疑是诗人与时代关系的彻底决裂 诗人对生命有着极大的热情,对理想也有着极大的执著但是在庸常的尘世生活和不受关注的现实命运的重重打击与磨难之下,往往要承受理想破灭的痛苦而诗人这一个特殊群体却又远较常人脆弱,因为一旦走到极端的境地,生命必然会与脆弱相连,至刚易折诗人心灵过度的敏感和脆弱,在个体生存价值危机中毅然选择了个体生命的毁灭,面对真理而只能无言的绝望,因为诗人们信奉的真理其实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正确的被过快的生活节奏裹挟而行的人们眼中,生活已经了无诗意诗人就会显得和周围的人、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在诗人那里,诗歌是神圣的,至高无上的,可以为之献身的而在普通人那里,诗歌显然不能给自己带来切实的利益这对于诗人以及诗歌的意义和价值是一种沉重打击当一个人在遇到某些应激事件或长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时,就会产生自杀的念头,其实每个人在生命中不同的阶段,都会不经意出现轻生的念头,只是意志异常坚定的人,更容易真正实施自杀行为诗人们长期郁郁,在生活技能、人际交往上也不如其他的人,这也更容易造成他们的挫败感。
再加上信念的断裂,如果没有被及时的发现与合适的劝阻,恐怕就会走上自杀的道路了死去的诗人们是怀着对生命的巨大的热爱远逝的,一位美国女诗人说“我爱着这美丽的世界,但是是以分别,而不是以相聚”四、诗人心理危机干预这是一个生命的伟大,也是一个生命的悲哀我们可以思考,所谓的低头,究竟是一种什么状态,是卑躬屈膝,还是与世界和解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与自己和世界的关系,是以对立的形式存在,还是以共生的形式存在对于自杀者而言,危机干预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关注过少、干预不够,是导致当前自杀现象愈演愈烈的主要原因之一 亲人、朋友的干预和关心显得异常重要,而从个人角度而言,当内心出现困惑痛苦时,应适时寻求帮助自杀倾向的出现并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当事者培养良好心态,更需要社会大众给予他们理解和支持诗人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毫无眷念地走了,这个时候,那些还留下世界上的人们又应该如何选择呢? 当一个人选择以自杀这种特殊的方式死亡,带给他身边那些亲人的冲击是极为强烈的,留下来的人不仅要面对失去亲人带来的痛苦,更要承受来自现实生活中的更大压力,倘若处理不当,很容易发生另一场悲剧 一旦亲人选择自杀身亡,极易产生心理不适,有的人甚至深深纠缠于“为什么要我来承受这些”之中,找不到出口,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关于自杀者的亲人的危机干预,也是一个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参考书目 1 《拯救与逍遥》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版 刘小枫3 《西西弗的神话》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版 加缪4 《诗·语言·思》 Albert Hofstadter英文编译本,1975年版 海德格尔5 《自杀论》 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法]埃米尔·迪尔凯姆6 《中国镜像:九十年代文化研究》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王岳川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