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巢湖实习区构造安徽省巢湖市.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小**
  • 文档编号:45124979
  • 上传时间:2018-06-1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03.01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巢湖实习区构造巢湖实习区构造 实习范围位于安徽省巢湖市北部凤凰山地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古生界和中生界,其东、南、西 三面均为第四系覆盖,向北止于小罗断层其构造形态为两个向斜和一个背斜,自西向东依 次为马家山向斜、凤凰山背斜、俞府大村向斜,断裂构造发育 一、大地构造位置一、大地构造位置本区位于扬子板块的东北部(下扬子台褶带南京坳陷褶皱束滁巢褶断带)、郯庐断裂带的 东侧、半汤复式背斜的西翼南缘以桥头集一东关断层为界,西缘以夏阁一圣桥断层(滁河 断裂带的一部分)为界区内位于特提斯构造与太平洋构造的交汇处,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活 动强烈,并奠定了区内的构造格架.尤其是印支运动在本区表现最为明显,以 NNE—SSW 向褶皱为主,伴随有一系列的纵断层、横断层和斜断层 扬子板块的基地形成于晚元古代中期的晋宁运动(约 8 亿年前),地台盖层发育较全,自晚 三叠世开始大部分地区出现活化由于中生代期间的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使地台盖层表现为 过渡类型的构造形态,反映出较强的活动性 下扬子台褶带是扬子地台内部一个活动性较强的次级构造单元,位于地台东部长江下游地区, 属古生代——三叠纪的坳陷带中生代以来经受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多旋回构造岩浆作用, 形成结构复杂的地台盖层褶皱带。

      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构造图 (1964)将其进一步划分为大治坳陷褶皱束、修水坳陷褶皱束、南京坳陷褶皱束、皖东南 准地槽型坳陷褶皱束和太湖隆起五个次一级的构造单元 南京坳陷褶皱束,黄汲清称其为南京坳陷震旦系古生界和三叠系发育较全,厚度较大,侏 罗系覆盖面积也较广,并有白垩系分布,新生界发育,长江沿其流过,是一个继承性的坳陷 地区由于印支燕山运动,发育了一系列以北东方向为主的褶皱和断裂其西界是郯庐断裂, 也是扬子地台与华北地台的分界郯庐断裂的活动对该区的地质发展史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滁巢褶断带位于南京坳陷褶皱束的中部,由滁州到庐江呈北东——南西方向延伸,是一个 次级构造单元西侧是浮槎山――南将军山隆起,主体由震旦系——三叠系构成的褶皱组成, 自北而南可分为五个带:依次为龙山单斜带、黄山背斜带、半汤复背斜带、银平复向斜带、 严桥复向斜带该褶断带的构造线方向大致为北东40°左右,地层都较规则的顺构造线方 向分布,褶皱构造十分发育,一般背向斜相间出现,皆呈交互式背向斜复式构造褶皱形态 较为复杂,多为线状且较紧凑,两翼较陡(南东翼更陡,北西翼稍缓),轴面常为一高角度 倾向北西的倾斜面,说明本区在构造变动中,表现了一定程度的物质运动的水平定向性,即 区域构造应力场是由北西向南东挤压,所见背斜核部、多为志留系高家边组、坟头组砂页岩 及泥盆系五通组砂岩。

      向斜核部多为二叠系和三叠系灰岩,褶断带中两组断层发育,一组为 北东向纵断层,一组为北西向横断层,而以北东向断层为主,且多为逆断层,规模较大横 断层主要为正断层或平移断层,甚至穿过褶曲核部,在地貌上表现为低平垭口、山谷或交通 要道羊汤复背斜位于巢湖市北部地区,被截于夏阁——盛桥断层和清溪断层之间,范围还可东 延,复背斜形态很不完整,组成地层为震旦系灯影组至中三叠统东马鞍山组由于各方向断 层错移,破坏后期北北东方向断层伴生的褶皱迭加所致,主轴已分离成两段西段出露于汤 山附近,轴部被纵向断层(韦家村断层)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部最老地层为灯影组,向东依 次为奥陶系,产状正常,倾角30°~40°,西部出露奥陶系,产状正常,倾角 15°~20°,轴迹方向20°,轴面西倾,倾角80°左右,枢纽向北倾没,向南被断层 所切,很不完整西翼保留三个次级褶皱,自西向东依次为平顶山向斜,凤凰山背斜,俞府 大村向斜,褶皱紧密连续,均为线性褶皱复背斜整体以北东50°方向延伸,并呈“S”形 弯曲,由于构造线“S”形拐弯,加以后期北北东向断层牵引及伴生褶皱作用迭加和改造,次 级褶皱轴向大多为北东左右,向北东才渐复背斜整体趋于一体,复背斜核部较宽缓,翼部褶 皱紧密呈线形,和褶皱伴生的逆断层发育,规模也大,其他横断层、斜断层也发育,但一般 规模不大,多半错断纵断层。

      二、褶皱构造二、褶皱构造本区位于半汤复式背斜西翼,以三个二级褶皱为主要构造形式,自东向西主要由俞府大村向斜、凤凰山背斜、平顶山向斜组成出露地层有志留系(S)、泥盆系(D)、二叠系(P)、三 叠系(T)其中二叠系龙潭组(P21)为俞府大村向斜核部地层,而三叠系殷坑组(Tly)、和龙 山组(Tlh)、南陵湖组(T1n)和东马鞍山组(T2d)地层则构成俞府大村向斜核部,凤凰山背斜 核部由志留系(S)组成三个褶皱两翼的地层产状基本正常,局部倒转轴迹方向为 200— 300,枢纽均向 SSW 倾伏,倾伏角 15°~26°不等由于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轴面倾斜 且弯曲,甚至铰纽褶皱相互平行排列,加之褶皱枢纽倾伏,在平面上表现为“M”形展布的 低山地貌,南端则被 EW 向桥头集~东关断层横切而终止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加,使区内形 成的褶皱大都斜歪,局部倒转,次级小褶皱颇为发育,特别在两个向斜核部尤为明显褶皱 多被断裂破坏,并有岩浆侵入 1、平顶山向斜位于本区西部,核部为三叠系灰岩,出露在平顶山、马鞍山一带,翼部为石炭系——二叠 系灰岩、碎屑岩以及志留系—泥盆系碎屑岩东翼出露在长腰山一带,轴迹方向为北东 25° -30°,枢纽出露长度约 8Km,向西南倾伏并被桥头集—东关断层所截。

      两翼产状南北各异, 平顶山以南两翼均向西倾,西翼倒转,倾角 70°以上,东翼正常,倾角 50°-60°,轴面西 倾,倾角约 60°平顶山以北两翼产状正常,倾角 20°~30°,轴面近于直立在平面上, 北部转折端清楚,五通组底部砾岩绕碾盘山的西、北、东侧而过,产状平缓;石炭系地层在 216 垭口附近绕过,西翼较陡,东翼较缓三叠系南陵湖组在平顶山构成转折端,两翼紧闭 在马鞍山由于受断层改造,向斜西翼局部变为正常产状野猪山岩层近于直立,为南陵湖组 和龙山组,推测为向斜西翼,由断层和次级褶皱构成 2、凤凰山背斜位于本区中部凤凰山一带核部地层为志留系高家边组和坟头组,出露在长腰山和大尖山 之间山谷中,属负地形西翼逐渐向马家山向斜过渡,最新地层为三叠系东马鞍山组,东翼 逐渐向俞附大村向斜过渡,最新地层为二叠系孤峰组在北部和中部轴迹方向为北东 25°~30°,南部向南弯曲近南北向两翼产状正常,西翼稍缓,倾角约 60°,东翼倾角约 70°,轴面西倾,倾角约 80°,枢纽向南倾伏,向北仰起,被第四系覆盖,并被断层所截 志留系高家边组和坟头组的分界位于山腰处,泥盆系五通组底部砾岩沿山脊分布,两者在南 部转折端均能闭合。

      背斜两翼发育一系列横向断层 3、俞府大村向斜位于本区东部俞府大村、维尼纶厂、试刀山一带,核部出露最新地层为二叠系孤峰组, 沿岠嶂山、大尖山之间的山凹分布西翼地层分布在大尖山凤凰山一带,向东被第四系覆盖 核部向南变宽,两翼产状正常,西翼倾角约70°,北缓南陡,东翼倾角约30°~40° 轴面南部西倾,北部近于直立,枢纽向北仰起,向南倾伏,被第四系覆盖并被清溪断层截断 孤峰组只分布在力寺林场以南,栖霞组在猫耳洞附近构成转折端,小罗断层以北只有五通组 及以下地层分布向斜北部转折端受小罗断层和松柯刘西断层的改造而不完整两翼发育一 系列横向断层在栖霞组灰岩中发育有多个溶洞,著名的有王桥洞和猫耳洞 4、层间褶皱本实习区内的褶皱是在纵弯褶皱作用下形成的,参加褶皱的岩层有厚至块状的石英砂岩和 灰岩,也有薄层的砂岩、硅质岩和粘土岩在褶皱作用下厚至块状的石英砂岩和灰岩出现层 间滑动,而的薄层砂岩、硅质岩和粘土岩常常形成层间褶皱,此种小褶皱在本区多处可见, 在孤峰组硅质岩中最为明显 凤凰山南坡油库北侧的五通组上部中薄层石英砂岩中存在一层间小褶皱,该小褶皱出现在薄 层石英砂岩中,其上下均受中层状石英砂岩的限制,由一个背斜和一个向斜构成。

      枢纽方向 与该处岩层的总体走向一致近东西向轴面与上下岩层的锐夹角约 60°左右,说明该处层间 滑动为右旋,此处位于凤凰山的东南翼,符合纵弯褶皱作用的层间滑动规律,即相邻上层相 对向背斜转折端方向滑动平顶山西侧马家山向斜西翼孤峰组硅质岩与页岩中存在一系列层间褶皱该处西北侧有栖 霞组的块状灰岩,东南侧有大隆组砂岩,由于两者在纵弯褶皱作用下产生相对滑动,使所夹 的孤峰组的薄层硅岩和粘土岩产生一系列的层间褶皱,据褶曲轴面与上下邻层的夹角关系所 判断的层间滑动方向符合纵弯褶皱作用的规律这种层间小褶皱在俞府大村向斜核部孤峰组 硅岩以及马家山向斜核部附近南陵湖组薄层灰岩和页岩中也较常见另外,在褶皱形成过程中存在者压扁作用,在压扁作用下,某些岩层被压薄,甚至被拉断成 为构造透镜体这种现象在狮子口坟头组地层中和马鞍山三叠系地层中也较常见三、断层三、断层本区由于多期构造活动,特别是郯庐深大断裂带的影响,断层极为发育,性质尤为复杂 本实习区除南、西、北三面均受断层限制外,区内断层也很发育断层走向主要有北西西和 北北东两个方向北西西向的断层数量多,但规模较小,多为横向张性正断层北北东向的 断层规模相对较大,多为纵向压扭性断层。

      另外,还有北北西的张扭性断层 现将主要断 层描述如下: 1、王乔洞断层位于维尼纶厂西北侧王乔洞附近俞府大村向斜西翼栖霞组地层中,造成下部硅质层缺失, 断层延伸方向为北北东向与地层走向、向斜轴向近于一致,属纵向断层断层中段王乔洞附 近,由于东盘受剥蚀严重,使断层面裸露地表,形成高达 10 米的断层崖,显示出断层面起 伏不平呈舒缓波状,此处断层面东倾,倾角大于 70°断层面上擦痕、阶步很发育断层带 内有断层角砾岩和构造透镜体,断层面和断层带的特征反映出力学性质为压扭性,断层的派 生节理十分发育,多被方解石脉充填,在东盘有一派生的帚状构造(断层),该帚状断层在 剖面上由三条向西撒开向东收敛的小断层组成小断层附近发育斜列式张节理,小断层面上 见有擦痕和阶步,两者均反映出帚状小断层为左旋,进一步说明主干断层(王乔洞断层)在 剖面上为左旋王乔洞之南约 20 米处有一酸性侵入体,推测可能属沿断层侵入王乔洞断 层为一压扭性纵向逆断层2.马鞍山断层位于马鞍山南部,马家山向斜的西翼断层走向北北东与向斜走向近于一致将三叠系殷 坑组、和龙山组和南陵湖组断开两盘地层产状明显不同,北西盘西倾层序正常,南东盘走 向北北东近于直立。

      沿断层发育有破碎带和牵引构造北西盘产状与区域产状不吻合,应为 马家山向斜西翼次级褶皱的组成部分推测该断层整体为右旋平移断层,其西盘是由南向北 推挤而来马家山向斜形成后其南西翼受到自北向南的挤压作用,从而使翼部形成次级褶皱, 同时形成该断层 3、小罗断层位于试刀山北侧,俞府大村向斜北部转折端断层走向为南东东 110°属横向断层,出 露长度约为 2 公里,北盘为五通组和坟头组,南盘为五通组、坟头组和石炭系,断层西段五 通组沿走向与石炭系直接接触并有断层角砾岩,东段沿山脊可见五通组底部砾岩被错开,走 滑距约 50 米断层两盘地层产状明显不同,南盘因断层的牵引作用和次级断层的破坏,产 状十分紊乱沿断层有破碎带,冲沟发育,并有泉水断层面倾向不易直接测量但据断层带 的特征及与向斜的关系可确定其力学性质为张性,推测为正断层由于断层效应使向斜核部 在北盘变宽,南盘变窄,说明北盘为下降盘,南盘为上升盘,因此断层面应向北倾 4.松柯刘西(猫耳洞)断层沿力寺水库北侧、猫耳洞北侧、试刀山西侧采石场一线穿过,斜切俞府大村向斜北部转折 端断层走向北西属斜向断层,两端均被第四系覆盖,出露长度约 2 公里由于受地形影响, 断层线呈反 S 形。

      断层面产状不易直接测量在北西段南西盘为五通组,北东盘是石炭系, 两者产状不同,沿断层发育冲沟并有多个落水洞,断层中段两盘地层产状基本一致,但同一 地层北盘相对向西平移,南盘栖霞组中有一塌陷的溶洞,洞内角砾岩和方解石巨晶十分发育 并发现有动物牙齿化石,据此推测此洞的塌陷。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