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古的谪路.doc
4页千古的谪路 [摘 要] 庆历六年,中国文坛上同时诞生《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这样的千古奇文或许可以说,庆历五年,北宋庆发生的贬谪事件,造就了这个所谓的巧合,成就了这样的奇文,同时也造就了这条“千古的谪路” [关键字] 范仲淹 欧阳修 醉翁亭 岳阳楼 谪意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欧阳修《醉翁亭记》一、欧公谪路、政路他又被贬了邻近不惑之年,命运却还是如此多舛,这让他有些压抑不住内心的忧伤在汴京的大殿前,他兀立良久,对着周遭静默的雕梁玉砌,喃喃悲叹,欧阳修呀,欧阳修,你还能回得来吗? 滁州在哪里?离汴京有多远?欧阳修不知道此刻,他内心一满了落魄失意,正如水一样,一次次漫过透过岁月依稀斑驳的影子,他看到了自己的身世浮沉四岁时父亲就病死了,是母亲用荻草秆儿在泥地上教他认字,才有了袍笏加身的荣耀,才有了“文章名冠天下”的美誉然而,现在又以言获罪了,不是快不惑了吗?难道是自己越活越糊涂了?心里感觉还是很委屈委屈到想大哭一场,不再醒来人有时候很奇怪,瘦削的肩头能扛起盛名与地位,却撑不起污名与委屈。
忘记委屈,也许不难,不就有许多隐逸之士,或是亲近自然,或是沽酒买醉忘却烦忧吗?就想陶潜,悠然隐于南山,还有阮籍、刘伶,常于竹林下,酣歌纵酒,忘怀避世特别是那个李白,失意的离开长安后,游山玩水,饮酒作诗,不亦乐哉?天更显得阴沉了,大风乍起,皇家的亭台楼阁,在北宋的风沙中若隐似无终于,欧阳修还是抬起了头,是该走了这时,他反倒有了些坚定,略带解嘲意味地自语道,范仲淹不是早已走了吗?他决定不再去想什么寒窗十年、悬梁刺股了反正学成文韬武略,是要售予帝王家的这普天之下,哪里不是王土呢? 耳畔,传来一声鹤唳振振长衫,撩扶一下长须,骑上了那匹瘦马东京渐远,滁州在望,一片片青山绿水,要比东京美多了在溪边喝一口泉水,水很清冽,山很秀美这让她更清醒了,处江湖之远,摆脱宦海纠葛,在这里,更要经帮济世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做不好这里的父母官,岂不枉负了一方青山绿水?平山阑槛依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种,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处理政务之余,欧阳太守常和官员们去看那婀娜多姿的山水歇脚时,会在亭中品茶有一次他看到老百姓喝不起热茶,只能喝溪涧泉水,便将品香茶改为饮泉水,召集幕僚们议事,也用泉水招待。
与民苦才知道苦,与民同乐方为乐不能说遭贬之人内心没有苦闷但戚戚嗟怨借酒消愁是一回事,放达自适又是一回事才高学富、胸有万卷的欧阳修在恬然物外、宠辱皆忘中展现泱泱君子的坦荡襟怀:“春云淡淡日辉辉,草惹行襟絮拂衣行到亭西逢太守,篮舆酩酊插花归天上浮云这么美丽,地上青草这么美丽,如果在春游赏花中碰到一个坐着小竹轿、喝得微醺微醉、插着满头野花的老者,那就是当地太守——庐陵欧阳修了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能做到这样,这太守让“滁州人爱公若父母”,也就不足为奇了最后连出家人智仙也被感动了,专门修建了个亭子,作为太守闲看山水之所这亭子,太守谓之醉翁亭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王夫之对范仲淹有苛评:“(范公)以天下为己任,其志也二、文正公谪路、政路“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一提起岳阳楼,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想起千古名臣范仲淹,千古名文《岳阳楼记》,想到其中表明范仲淹宽阔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还会赞颂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生活态度。
范仲淹是怀有远大抱负的政治家,也是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作为北宋名臣,他一身系国之安危,无论在朝还是外任,是春风得意还是秋风失意,始终矢志不渝;作为文学家,其作品大都洋溢着强烈的忧患意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自觉的担当精神,浓郁的人文情怀范仲淹幼年丧父,生活贫苦,却刻苦读书,少有大志,他从小就立下“不能利泽生民,非丈夫平生之志”的誓言范仲淹仕途沉浮几十年,数遭贬黜,但他澄清吏治、忧国忧民之心始终未改他用自己的俸禄,在家乡买“义田”千亩,救济贫穷的族人,而自己却贫苦一生,以至于死时“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为民请命,忧民之忧,这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具体体现那雄壮的岳阳楼配合了他雄壮的胸襟和人生三、历史造就巧合历史漫漫风尘湮灭了太多的陈年遗踪当初,又有谁会想到,就是一方亭台,一篇应请之文,竟会成为后人公认的“天下第一亭”和千古奇文呢!的确,欧阳太守和文正公的文章,使得“滁之山水得欧公之文愈光”《岳阳楼记》并不在岳阳楼上所作,洞庭湖之大观当时也不在先生眼前。
可以说这是一篇借题发挥之作范公将他对人生、对社会的理解,将他一生经历的政治波涛,将他胸中起伏的思潮,一起借洞庭湖的万千气象,倾泻而出,然后又顿然一收,总成这句名言,化为彩虹,横跨天际,光照千秋,使得岳阳楼千古居于四大奇楼不过,那千古醉翁亭和岳阳楼,恐怕还在于它笼罩着一种不朽的谪意,千年来,从未飘散,历久弥浓这谪意,不会诱人避世沉沦,反而催人醒世勃发;这谪意,让人明白,这世间真正值得沉醉的,不是美酒,不是仕途,而是山水,是民众带着这份独特的醉意,此后,欧公在扬州,施行“宽简之政”,那“文章太守”做的更没话说庆历六年,文正公贬谪到邓州,摆脱了朝党纷争,暂时卸去了烦琐的朝政和边防重任的文正公,度过了三年难得的惬意时光,他营造百花洲,重修览秀亭,始终把关怀民生疾苦放在首位,赢得了邓州人民的衷心爱戴同时,迎来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创作高潮,千古杰作《岳阳楼记》及许多著名诗文都写于此时一个人,即使有太多的委屈,历史是不会陪他哭泣的,他只会记得你的贡献往事越千年,如今欧公、文正公从历史幽暗的一隅走出来,闪光的,不只是锦绣诗文,还有为官善治著文倡道,见心明志,说到底,不仅是用在纸上,而是用于现实中就想欧阳太守说得“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这里的“文”说得不只是诗酒文章,更大的是指归,是以生命入世,掮动历史的车轮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后汉时,将军窦宪追击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纪功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已擦干思乡之泪,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文正公是以戍边军务为重,他尽忠职守,不建功勋于边陲,虽有时思乡心切,也是不打算归去的如此耿耿丹心,怎能视而不见?……现在,我们还真的感谢北宋庆历五年的贬谪事件要不然,庆历六年,中国文坛上又怎能同时诞生《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这样的千古奇文呢?在这边,欧阳太守醉于山水,与民同乐;在那边,范仲淹吁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二人,真可谓,生死一知己欧阳太守在人生的起伏颠折中,自责自求,亲历亲为,其实不就是文正公的“忧乐”蕴涵的至高境界 或许,从文学和对后世的为政行标中,庆历六年的贬谪事件也是值得我们庆幸和瞻仰的贬谪是人生的一部大书,它给人以磨难痛苦,也锤炼着人的精神风骨,在沉沉的压抑之中,也许是一种毁灭,也许是一种升华人不能支配自己的命运,但能支配自己对待命运的态度同样的际遇,不同的精神状态,生活的意义就会完全不同生命之中有可赏悦的一面,欧阳太守、文正公透过悲慨看到了可赏悦的一面,这就是二人的修养,二人的品格。
参考文献:[1]《 歐陽脩全集》 中华书局出版社 (2001-03出版) [2] 《唐诗宋词鉴赏》李静等 华文出版社 (2009-11出版)[3] 欧阳修词新释辑评 邱少华 中国书店出版社 (2010-01出版)[4] 中国范仲淹研究文集 范敬中 群言出版社 (2009-04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