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新型储能投资运营模式实施方案.docx
5页创新新型储能投资运营模式实施方案新型储能产业发展面临一定困难和挑战一是大多新型储能技术处于应用示范或规模化推广起步阶段,锂电池技术相对成熟,但安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液流电池安全性相对较好,但能量密度较低、成本较高;镍氢电池成本低、通用性强、安全性好,但能量密度相对较低、电池寿命相对较短;压缩空气储能虽已实现百兆瓦级示范应用,但受不同地质条件影响投资成本相对较大;飞轮、超导、超级电容、固态电池、金属空气电池、储氢等新型储能尚处于技术研发试验示范阶段二是储能项目建设和运营成本有待市场化疏导,需加大对“新能源+储能”、独立储能等建设模式的支持力度,研究制定新型储能电价政策三是新型储能参与各类电力市场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亟需加快推进电力市场体系建设,明确新型储能独立市场地位,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四是新型储能调度运行机制尚不健全,需进一步完善储能参与并网运行、辅助服务的相关规定,保障最大程度发挥储能作用一、 科学配置电网关键节点或区域新型储能在大规模新能源汇集、分布式光伏集中开发、调峰调频困难和电压支撑能力不足的电网枢纽站点及重点区域科学布局储能,重点支持在张北特高压、怀来特高压、张北柔直、雄安换流站、白土窑、承德北、牌楼、御道口、保西等枢纽站点周边以及唐山、石家庄、保定、邢台、邯郸等分布式光伏开发集中地区建设储能项目,充分发挥储能调峰、调压等调节支撑作用,提升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水平。
二、 积极发展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配套储能充分结合电力系统运行和新能源开发需求,在新能源富集地区全面推广“新能源+储能”的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实现储能与新能源发电的深度融合、联合运行,保障新能源高水平消纳利用配合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开发,探索研究新型储能配置技术、合理规模和运行方式,支撑大规模新能源外送新能源配建的新型储能设施应与新能源发电项目同步建设、同步投产鼓励建设共享型储能电站,新能源发电企业可采用购买或租赁方式获得共享储能电站服务三、 我省发展现状我省高度重视新型储能产业与技术发展,首批国家示范项目取得推广应用,为构建我省新型电力系统、科学布局新型储能项目奠定良好基础新型储能发展扎实起步新型储能主要包括电化学储能、机械储能、电磁储能、储氢等形式目前,锂离子电池技术成熟度最高、应用最为广泛,投资成本相对较低,已基本实现商业化应用;液流电池技术最为安全,投资成本相对较高,占地面积较大,示范项目已取得成功应用;机械储能中压缩空气储能已实现100兆瓦级示范应用,结合废弃矿井或天然盐穴开发可大幅降低投资成本,飞轮储能技术进入规模化实验示范;钠离子电池、储氢等其它创新储能技术处于研究示范阶段。
示范应用成效初步显现截至2020年底,我省新型储能总装机5.9万千瓦/12.9万千瓦时,涵盖磷酸铁锂、全钒液流、铁铬液流、铅酸电池等多种储能形式国网冀北电力公司张北风光储输示范工程已列入国家首批科技创新(储能)试点示范,是世界规模最大的风光储综合利用示范项目;京津冀地区首个“火电+储能”调频应用示范项目落地唐山丰润电厂,率先探索新型储能与传统火电融合发展的新模式;雄安新区王家寨绿色智能微电网示范工程采用“储能+分布式能源”模式创造性地解决了局部微电网绿色电力安全稳定供应问题技术创新水平稳步提升我省已有部分新型储能装备技术走到全国乃至世界前列,其中国家电投河北公司联合中央研究院开发的铁-铬液流储能电池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由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发、巨人集团建设的张北100兆瓦先进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已申请国家首台(套)科技装备,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设计效率达70.4%;承德万利通公司与清华大学国家“863”计划钒电池项目组共同开发的全钒液流电池获得了国家30余项专利,攻克了全钒液流电池溶液、电极电堆、质子交换膜等多项关键核心技术,为化学储能提供了安全发展的技术路线商业模式得到有益探索我省注重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市场化商业化发展进程,商业模式不断得到创新突破,由初期的电源侧新能源发电配套、平滑出力减少弃电,逐步拓展到电网侧调峰调频辅助服务,用户侧峰谷价差套利等商业化运营模式,为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提供有益探索。
四、 发展目标在电源、电网、用户等环节广泛应用新型储能,增强源网荷储配套能力和安全监管能力,推动“新能源+储能”深度融合,实现一体规划、同步建设、联合运行,增强电网和终端储能调节能力到2025年,在大力发展煤电灵活性改造、燃气调峰电厂、抽水蓄能电站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我省电力安全供应、系统调节能力、电网支撑和替代、用户侧等需求情况,全省布局建设新型储能规模400万千瓦以上,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具备规模化商业化应用条件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其中,电化学储能技术明显提升,系统成本降低30%以上,钒液流电池、铁铬液流、锌溴液流电池等实现产业化应用,钠离子电池、固态锂离子电池技术开展试点示范;百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兆瓦级飞轮储能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储氢等长时储能技术取得突破;复合型储能技术得到示范应用新型储能可持续发展的市场机制和商业模式基本形成,配套政策与管理体系基本建立,新型储能产业体系日趋完备到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新型储能产业体系成熟完备,技术创新水平名列前茅,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标准体系成熟健全,与电力系统各环节深度融合发展,基本满足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求,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五、 创新投资运营模式鼓励发电企业、独立储能运营商联合投资储能项目,通过市场化方式合理分配收益建立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试点示范项目协调运营和利益共享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新型储能项目,建立健全公平保障机制资料整理来源:《河北省“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