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一地理必修一基础知识汇总.docx
19页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word资料 - - - - - - - - - - - - - - -高一地理重点基础学问总结第一单元 1、恒星和星云 是最基本的天体;夜晚,我们所见的满天繁星绝大多数是 恒星 ;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最高一级天体系统称为 总星系 ,指 人类已知的宇宙范畴 ;比总星系低一级的天体系统是 银河系和河外星系 ,太阳 系属于 银河系 , 地月系 属于太阳系;如下列图:2、太阳 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其缘由是 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 99.86% ,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吸引其他天体环绕其运转 ;太阳庞大的能量来自 核聚变 反应;太阳大气层 从内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人们肉眼所观察的是 光球层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 黑子和耀斑 ;黑子发生在 光球 层,耀斑发生在 色球层 ;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①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②引起电离层的扰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③带电粒子流冲进地球大气层,在极地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④太阳活动与天气、 气候变化之间也存在着肯定的相关性 ;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平均约为 11 年;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意义: 太阳直接为地表供应光能和热能,维护地表温度,为生物繁殖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等供应能量 ;3、太阳八大行星依据距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 ;依据物理性质将八大行星分为类 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 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目前,地球是太阳系中唯独存在生命的天体;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外部条件:① 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 地球与其他行星绕日公转具有近圆性、共面性和同向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②太阳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相对稳固 ;内部条件: ①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具有相宜的温度,保证了 液态水的存在;②地球的体积与质量适中,能够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并在演化过程中产生相宜生物呼吸的大气;③地球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幅度不大 ;4、地球自转方向为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看 逆时针 ;南极上空看 顺时针 ;自转周期为 23 时 56 分 4 秒,叫 1 恒星日 ;地球自转 角速度 除南北两极点 外,其他地点都 相同 ,为 15°/小时 ;地球自转的 线速度 ,就随 纬度增加而降低 ;赤道上 的线速度最大, 极点 为零, 纬度 60 °处线速度为赤道一半; 同纬度地区,地势越高,线速度越大 ;5、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 ②产生时差; ③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 ; 昼夜交替周期为 24 小时 ,叫 1 太阳日,我们的作息时间就是以 昼夜交替周期 而定;昼和夜是由于 地球本身是一个不发光、不透亮的球体 ,在同一瞬时,地球只有一半面对太阳为白昼,背对太阳的一半就为黑夜;晨昏线是昼和夜的分界线,晨昏线的判读: 顺着地球自转 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 是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是昏线;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为 0° .6、因 经度 而不同的时刻为地方时,一天中 太阳高度最大 的时刻定为地方时 12 点; 同一纬度,相对位置偏东 的地点 先看到日出,时刻早 〔 即钟点数要小 〕 ;同一经线 上的各地, 地方时 相同; 时区的划分:以 本初子午线 〔0 °经线〕为起点,向东向西各跨 7.5 °划为中时区,再依次向东、向西每隔 15 °划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为 24 个时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 7.5 °合为一个时区,东十二区位于 日界线 〔180 °经线 〕西侧 , 早一天 ;西十二区位于日界线 〔180 °经线 〕 东侧 , 晚一天 ,所以 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减去一天 , 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 ; 时区的确定方法: 东经度为东时区,西经度为西时区 ;运算方法:时区 =经度数÷ 15=商〔 保留一位小数,四舍五入 〕 ;区时:以每个时区 中心经线 的地方时为该时区的区时;中心经线 =时区× 15°,东时区为东经,西时区为西经;我国采纳北京时间是指 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 120 °的地方时; 关于区时运算: 求东 = 已知时间 +时区差;求西 =已知时间 -时区差; 温馨提示 :时区差运算时,东时区在东,西时区在西,再求两地时 第 1 页,共 11 页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word资料 - - - - - - - - - - - - - - -区差 ;如下图所示:两条日期分界线: 0 点或 24 点所在经线和 180 °经线;自 0 点所在经线向东到 180 °经线为新的一天 ; 7、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顺着物体运动 方向看,北半球 向右 偏,南半球 向左 偏;北半球河流 右岸 冲刷显著,左岸积累明显;南半球河流 左岸 冲刷显著,右岸积累明显;长江口的舟山群岛就是由长江泥沙积累而成,岛屿会与长江 北岸 相连;8、地球公转方向 自西向东 ,其轨道为 接近正圆的椭圆 ,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 随着地球公转, 日地距离不断变化着; 〔 日地平均距离 1.5 亿千米 〕 每年 1 月初 ,地球位于 近日点 邻近,公转速度 较快; 7 月初 ,位于 远日点 邻近,公转速度 较慢 ;地球公转周期为 365 日 6 时 9 分 10 秒,叫做 1 恒星年 ;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简称为 黄赤交角 ;目前其大小为 23°26 ′,它打算了 南北回来线的度数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来线之 间来回移动,其运动周期是 365 日 5 时 48 分 46秒,叫 1 回来年;太阳直射点回来运动如下列图:9、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②昼夜长短的变化;③四季的更替 ;夏至日 〔6 月 22 日前后 〕 太阳光照图如下:夏至日, 太阳直射北回来线 〔23 °26 ′N〕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 从北回来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北回来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 各地达最小值;昼夜长短状况是: 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越往北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显现极昼现象,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判定依据是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显现极昼现象 ;冬至日 〔12 月 22 日前后 〕 ,太阳光照图如下:判定依据: 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显现极昼 ; 第 2 页,共 11 页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word资料 - - - - - - - - - - - - - - -季节相反; 五带的划分 :南北回来线之间为热带,有太阳直射现象;回来线到极圈之间为温带,既无阳光直射,又无极昼极夜现象;极圈以内为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黄赤交角的大小打算五带 范畴;11、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太阳东北升西北落,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太阳东南升西南落,太阳直射赤冬至日 太阳直射南回来线 〔23 °26 ′S〕 ,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分布规律是 从南回来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南回来线及其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地达最小值 ;昼夜长短状况是: 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越往南 昼越长,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显现极昼现象;北极圈及其以北显现极夜现象 ;春、秋分日, 3 月 21 日、 9 月 23 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全球各地 昼夜等长 ,均为 6 点日出, 18 点日落 〔 地方时 〕 ;温馨提示 :昼夜长短的变化及昼夜长短状况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位置的关系: 太阳直射点往哪移动,哪个半球昼就变长;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就长,纬度越高,昼越长; 日出地方时早于 6 点,日落地方时晚于 18 点,昼长夜短;日出晚于6 点,日落早于 18 点,昼短夜长;相同纬度地区,南 〔 北 〕 半球昼长 =北〔 南〕 半球夜长;日出 =12- 昼长 /2 ,日落 =12+昼长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取决于所求纬度与太阳直射纬度的纬度差,纬度差越大,正午太阳高度越小;10、四季更替最明显的地区是 中纬度 地区, 3 、4 、5 三个月为北半球的春季,依次后推; 南北半球道全球太阳正东升正西落;北极星与地平面的平角 =当地的地理纬度 〔 北半球 〕 ;其次单元 1 、地壳由 岩石 组成,是一个连续圈层, 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 ,高山、高原较 厚,平原、盆地较薄;岩石圈 由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与地壳构成 ,岩石按成因分为三大类,其形成过程如下:岩浆经 上升冷却凝固作用 〔或岩浆活动 〕形成岩浆岩,常见的 岩浆岩有花岗岩、玄武岩 ; 暴露地表的岩石经风化、腐蚀、搬运、积累和固结成岩作用 〔或外力作用 〕形成沉积岩,常见的 沉积岩 主要有石灰岩、砂岩和页岩 等;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在 高温、高压作用 〔变质作用 〕下,形成变质岩,常见的 变质岩有大理岩、板岩、片麻岩 ; 沉积岩具有的两个特点是:含有化石和层理构造 ;珊瑚 虫遗体积累形成石灰岩; 石灰岩变质成大理岩,页岩变质成板岩,花岗岩变质成片麻岩 ;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发生 重熔再生 ,形成新的岩浆,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如下:留意判定依据: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各类岩石都可以经过一系列地质作用回到新的岩浆;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的意义: 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转变了地表形状,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 貌景观;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从而转变了地表的环境 ;2、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能量来源于 地球内部的热能 ,主要表 现为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使地表变得 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能量主要来自于 地球外部的 太阳能 ,其次是 重力能 ,主要表现为 风化、腐蚀、搬运、积累和固结成岩作用 ,削高填低,使地球 趋于平整 ;地表形状是内力与外力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在不同的地点和时期往往以某一种作用占主 第 3 页,共 11 页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word资料 - - - - - - - - - - - - - - -导;3、内力作用的“脚印”— 地质构造,最常见的有褶皱和断层 ; 〔 一〕 褶皱分为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 态, 判定背斜和向斜的方法是: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 ;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定 方法是: 背斜中间岩层老两翼岩层新,向斜中间岩层新两翼岩层老 ;受内力作用,背斜岩层向上拱起而成山,向斜岩层向下弯曲而成谷 ;受 外力 〔主要是腐蚀 〕作用,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其详细的形 成缘由是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简洁遭受腐蚀而成为谷地;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变得紧实,不易遭受腐蚀反而成为山岭 ; 褶皱是由于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岩层发生的弯曲变形, 形成很多高大的褶皱山脉,如 喜马拉雅山脉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阿 尔卑斯山脉 〔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 、安第斯山脉 〔太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