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届高考专题复习2014-2021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整合课件120张.pptx
165页2021年诗歌鉴赏真题20212021新高考新高考卷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5-1615-16题寄江州白司马寄江州白司马 杨巨源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滋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滋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青云依旧是前途注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15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3分分)()A.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琵琶行比较接近比较接近B.B.第三句使用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天涯若比邻”之意C.C.第六句中的第六句中的“病鹤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D.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16.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15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3分分)()A.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琵琶行比较接近比较接近B.B.第三句使用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天涯若比邻”之意C.C.第六句中的第六句中的“病鹤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D.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寄江州白司马寄江州白司马 杨巨源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滋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滋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
青云依旧是前途注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标题注释手法情感意象含义词句理解B B 诗题寄江州白司马寄江州白司马中的“寄”点明了诗歌的题材是“寄赠诗”寄赠诗的情感分类 “司马”乃官名中唐时期,司马为刺史的副职,不过那时已是有职无权了白司马”指白居易,古人常常以姓与官名的组合来称呼其人(如杜工部、王右军等)江州”乃白居易任司马的贬谪之地对朋友的问候、关切畅谈国事,心忧家国同病相怜、惺惺相惜(壮志未酬)诗歌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反侧”之心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有“擅越职分”之嫌,而且平素多作讽喻诗,得罪了朝中权贵,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时期多专门安置“犯罪”官员,属于变相发配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传闻杨巨源与裴度私交深厚,宰相武元衡遇刺后,裴度代武元衡为相而白居易却因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而被贬为江州司马杨巨源写此诗给白居易,在叙情当中,饱含规劝之意。
藩镇割据宦官专权佛学泛滥中晚唐解析B项考查点设在一衣带水的典故,需要考生调动初中学过的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内容理解,判断这个典故是否有“天涯若比邻”之意一衣带水,指一条衣带那样窄的河水相隔,形容一水之隔,往来方便诗中的“滋浦曾闻滋浦曾闻似衣带”,只是说湓水像衣带一样长而狭窄,属于景物景物描写,并无“天涯若比邻”之意,因此该选项错误滋浦,指的是今天的九江市湓浦一般指湓江湓江(龙开河),又名湓水、湓浦今名龙开河,是位于江西九江的一支河流,发源于瑞昌清湓山,汇庐山下流水,经湓浦口注入长江湓浦街道隶属于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是浔阳区的中心街道,是浔阳区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中心教材内容的延伸拓展滋浦”:琵琶行序言:“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诗人转而写景,诗歌正常的语序应为“曾闻湓浦似衣带,见说庐峰胜香炉”曾闻、见说”为“听闻”之意,诗人在此运用想象、虚写、比喻的艺术技巧呈现出友人贬谪之地江州的自然风光同时“湓浦曾闻似衣带”将“湓浦江”比作“衣带”写出了江水的曲折灵动,韩愈在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中亦有“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之语,庐山的香炉峰亦是当地的盛景。
李白望庐山瀑布中“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便是对这如香炉般山峰的赞誉但是在友人白居易琵琶行一诗中对江州环境的描写却是:“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诗人个人主观上极言江州景物之美,望友人可借机游览一番,无疑是希望自然风光能宽慰友人贬谪的苦闷寄江州白司马寄江州白司马 杨巨源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滋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滋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青云依旧是前途注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诗意:一首寄给江州司马白居易的诗老白啊,你这江州司马过得还平安吗?惠远修行过的东林寺住着怎么样啊?我曾听闻湓水像飘飞的衣带般盘旋环绕,也听说庐山诸峰里香炉峰的景色最好快年底了我在长安写诗想你,像一只离群的孤雁;而你在江州像一只病鹤,伶仃瘦骨遥望长安你不要因为眼前的一时挫折就沉迷于佛家的所谓无上妙境,坚守儒家为国为民的高远志向才是我们的灿烂前程。
寄江州白司马寄江州白司马 杨巨源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滋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滋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青云依旧是前途注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16.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答:“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1分),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1分),要对人生充满信心(1分);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1分),为结尾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2分)寄江州白司马寄江州白司马 杨巨源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滋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滋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青云依旧是前途注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16.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组织答案:诗人于第二句询问好友白乐天在惠远东林寺住得怎么样?是不是还习惯(诗意,1分)?表达对友人生活现状的关心(1分)表面问候友在寺庙过得好不好(表层意思,1分),实际上是担心好友长期沉迷于佛道,而消极避世(弦外之音,1分)暗含对好友委婉的规劝,为尾联强势规劝蓄势铺垫(效果/作用,1分),从问候关心中表达规劝白居易要对人生充满信心的主题(效果/作用,1分)20212021新高考新高考卷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15-16题示儿子示儿子 陆游陆游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最亲切处今相付,熟读周公七月诗注最亲切处今相付,熟读周公七月诗注注七月诗:指诗经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15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3分)分)A A.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B B.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都是至关重要的C C.诗人认为,生逢诗人认为,生逢“明时明时”不必读书求仕,不必读书求仕,“躬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才是一种理想状态D D.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16.16.诗人指出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如何理解的?(6 6分)分)教材链接 示儿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诗,是诗人的绝笔此诗传达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了诗人满腔的悲慨,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示儿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读诗人,知人论世功夫深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四川制置使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词与散文成就亦高,宋人刘克庄调其训“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有手定剑南诗稿85卷,收诗9000余首又有渭南文集50卷老学庵笔记10卷及南唐书等书法道劲奔放,存世墨迹有苦寒帖等嘉泰三年(1203年)五月,陆游回到山阴,浙东安抚使兼绍兴知府辛弃疾拜访陆游,二人促膝长谈,共论国事。
辛弃疾见陆游住宅简陋,多次提出帮他构筑田舍,都被陆游拒绝嘉泰四年(1204年),辛弃疾奉召入朝,陆游作诗送别,勉励他为国效命,协助韩侂胄谨慎用兵,早日实现复国大计开禧二年(1206年),韩侂胄请宁宗下诏,出兵北伐,陆游闻讯,欣喜若狂宋军准备充分,出师顺利,先后收复泗州、华州等地但韩侂胄用人失察,吴曦等里通金朝,按兵不动,图谋割据陆游诗翰多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