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版七年级下30课诗词五首课件.ppt
56页《古诗十九首》选读 [汉]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在汉代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五言诗,内容多写离愁别恨和彷徨失意,思想 消极,情调低沉但它的艺术成就却很高,长 于抒情,善用事物来烘托,寓情于景,情景交 融 创作背景 牵牛和织女本是两个星宿的名称牵 牛星即“河鼓二”,在银河东织女星 又称“天孙”,在银河西,与牵牛相对 在中国关天牵牛和织女的民间故事 起源很早曹植《九咏》曰:“牵牛为 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 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这是当 时最明确的记载《古诗十九首》中 的这首《迢迢牵牛星》写牵牛织女夫 妇的离隔,它的时代在东汉后期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終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1.迢迢(tiáo):遥远牵牛星:隔银河和织女星相对 ,俗称“牛郎星”,是天鹰星座的主星,在银河南 2. 皎皎:明亮河汉:即银河河汉女,指织女星,是天 琴星座的主星,在银河北织女星与牵牛星隔河相对 3.擢(zhuó):伸出这句是说,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 4.札(zhá)札弄机杼: 正摆弄着织机(织着布),发出 札札的织布声。
5.杼:织机的梭子 6.终日不成章:是 用《诗经•大东》语意,说织女终日也织不成布《诗经 》原意是织女徒有虚名,不会织布;这里则是说织女因 害相思,而无心织布7.零:落 8.几许:多少这两句是说,织女和牵 牛二星彼此只隔着一条银河,相距才有多远! 9.盈盈 :清澈、晶莹的样子 10.脉脉(mò mò):含情凝视 的样子 11.素:白皙 12.涕:眼泪 13.章:指布 帛上的经纬纹理,这里指布帛14.间:相隔 1、这首诗描写的重点人物是谁? 抒写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v:这首诗描写的重点人物是织女,诗篇借 写织女隔着银河遥望牵牛的愁苦心情,实际 上是比喻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 感 2、这首诗中,在结构上起过渡性作用,在 内容上最能表现相思之苦的诗句是什么? 产生这种苦楚的原因又是什么?(用诗中 的句子回答)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全诗用了“迢迢”“皎皎”等六个叠音 形容词,有什么好处? 这首诗在十句中有六句用了叠音形容词开头 ,“盈盈”是星空的距离,“皎皎”是星空的光 线,“纤纤”是手的形状,“札札”是机的声音 ,“盈盈”是水的形态,“脉脉”诗人的神情。
同是叠音,表现对象却各不相同,然而又都 显得确切不移、自然生动同时,叠音词的 运用,增添了音乐美,加上句句押韵,随韵 成趣,情趣盎然,使诗篇更具浓郁的抒情性 ,自然而又深切地表现了景中情、情中景 《迢迢牵牛星》形象地表 现了有情人难成眷属的痛 苦的句子是 •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试从思想内容和艺 术上分析《古诗十 九首》“迢迢牵牛 星” • 思想内容:诗通过 织女和牵牛两情阻 隔的故事,表达了 人世间男女爱情不 得相谐的痛苦; 渡 荆 门 送 别李 白李白,字太白,唐代 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自 号青莲居士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 作,由水路乘船远行,经三峡,直 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楚地 一带游玩这首诗记下了他初次离 开故乡的观感和情思 〖拓展〗: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 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 坡居士作者简介:渡 荆 门 送 别李 白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是一首五言律诗, ,首联首联 交代了什么?交代了什么?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诗人出了三峡后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广诗人出了三峡后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广 阔的江面,而在荆门以西作者见到的是什么样阔的江面,而在荆门以西作者见到的是什么样 的景象呢?用郦道元的景象呢?用郦道元《《三峡三峡》》中的句子回答中的句子回答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 连山,略无阙处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 否是为朋友送行?不是,尾联 中的故乡水是指流 经故乡的水,“万 里送行舟”指的是 故乡水如今怀着深 情厚意载我远行 用拟人的手法,借 写故乡水有情,不 远万里,依恋不舍 送我远别故乡,表 达了诗人离开故乡 时依依不舍,思念 故乡的感情全诗表达作者 什么样的思想 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 丽景色的描绘,反 映了诗人开阔情怀 和奋发进取的精神 ,同时表现了诗人 对故乡山水的无限 眷恋、思念之情思路结构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 首联 交代旅程 颔联 喜悦开朗 颈联 新奇景色 尾联 思念故乡《春望》杜甫 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 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 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 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 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与李白又合称 “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 的诗被称为“诗史” 相关事件:“安史之乱”,是中国历 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 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 也指安庆绪),史指史思明(也 指史朝义),安史之乱是指他们 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 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 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 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 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 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 影响尤其巨大 安史之乱的原因 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 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 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 ,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 势力的矛盾等等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译文:故国沦亡,空留 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 ,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译文:感叹时局,看到花 开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 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 心中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译文:战火连绵,如今 已是暮春三月,家书 珍贵,足抵得上万两 黄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头:白头发 搔:抓,挠 短:稀 疏 浑:简直 • 不胜:禁不住 簪:簪子(注意写法)译文: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 要插不上头簪。
▲合作探究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 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 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试作简 要分析 2、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两句,课本注解为: 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 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 害怕 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这 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 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 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 虽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 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 ▲合作探究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 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 《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 手法,试作简要分析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 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 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 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 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 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 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 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 才让草木丛生吗?▲合作探究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两句,课本注解为:感伤国事,看 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 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还 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这是拟人写 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 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 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两种解释虽 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 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 两种解释,一是触景生情,一是 移情于物,并无本质区别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动动脑,你就会成功!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 消息后怎样的心情?答:惊喜万分,归心似箭2、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 所表达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 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答:忧国忧民,眷念亲人动动脑,你就会成功!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 • 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 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 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 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 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岑参“白雪歌”即“白雪之歌”, “送武判官归 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判官, 官名,节度使一类官员的僚属这首诗是 岑参第二次到西北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 清的判官时写的武某可能是其前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七言古体诗 诗题中的“歌”表明这首诗的体裁是古诗 中的“歌行”体岑参中年两度出塞,因为这一特殊的生 活经历,使他很擅长写边塞诗他的诗以 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 神为基本特征。
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 色,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 情奔放,形式丰富多样,尤其擅长于写七 言歌行其诗与高适(《别董大》:“莫 愁前路无知己,天下无人不识君齐 名,并称“高岑”裘 :qiú衾 :qīn掣 :chè着 :zhuó瀚 :hàn阑 :lán羌 :qiāng学生默读,理思路讨论〖明确〗:全诗共18句,根据文题可分为 咏雪和送别两个层次前10句为一层:从不同侧 面咏雪后8句为第二层:写送别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zhé sanqīn zhuó pí pa qiāng qiú chè 本诗以“雪”这一景物为抒情发展的线 索 “雪”共出现四次,组成四个画面: • 第一次——送别前的“飞雪”,在读者面前 呈现“八月飞雪苦寒图”; • 第二次——中军置酒饯别时的“纷纷暮雪” ,在读者面前呈现“军营饯别奇寒图”; • 第三次——临别时“雪满天山路”,在读者 面前呈现“东门惜别惆怅图”; • 第四次——送别后,“雪上空留马行处”, 在读者面前呈现“雪地伫立思乡图”。
深度研析:①第一、二句中的“卷”、“折”、“即”、“飞”三个字有何表达作用? 第一、二句写塞外风狂雪早,一个“卷”字, 写出了北风奔驰怒吼的气势和威力;“折”是“ 卷”的结果,风能折草,可见风力之大;农历 八月的南方正值金秋,而西北边塞已是风雪隆 冬,“即”字透出了作者的惊奇之情;“飞”字照 应“卷”字,勾画出漫天风雪的景象由风而雪 ,风中见寒,因寒飞雪,开篇就让人感到一股 奇寒扑面而来比喻的本体雪,喻体是梨花以梨花喻雪 非常贴切,不仅写出了雪的皎洁,富有动 态感和立体感,同时也使人仿佛闻到阵阵 花香作者将肃杀寒冷的冬雪当作春光来 欣赏,想象奇特,给人一种欣喜和暖意②重点赏析名句“忽……开”:这个比喻的本体 是什么?喻体是什么?为什么会感到这比喻新 颖贴切?③ 五、六句中“散”、“湿”有何表达作用? 这两句写了怎样的一种气候?“散……”承上启下,从帐外写到帐内写雪景主要从视觉角度下笔,写奇寒则 着墨于感觉散”字写出片片雪花轻轻飘 落到珠帘帐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