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中考专题:气体的制取、收集、净化和干燥.doc
10页九年级中考化学复习专题气体的制取、收集、净化和干燥一、复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掌握两气的制法,知道选择装置的依据 ⑵、了解气体在制取过程中常会混入一些其他气体,要掌握常见的如水蒸汽、二氧化碳的除杂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回顾知识点形成网络,学生归纳总结使之系统化,教师进行点拨使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认识气体的制备和净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索事物的乐趣,使学生认识化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二、复习难点、重点 1、 重点:对固固加热型装置和固液不加热型装置的选择 2、难点:收集装置中对洗气装置的应用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 归纳总结、比较、分类法,合作互动 四、复习过程:教学过程 1、 中考导航:介绍考纲要求,广东近五年对该专题的考察情况,分值分布、命题规律2、 联系课本3、 考点知识梳理 1、制取气体的基本流程:制气→净化干燥→收集或反应→尾气处理考 点一 : O2、CO2、H2实验室制取方法对比一、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气体氧气(O2)氢气(H2)二氧化碳(CO2)药品加热高锰酸钾(KMnO4)或双氧水(加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固(+固)] Δ锌粒(Zn)和稀硫酸(H2SO4)[固+液]石灰石(大理石)(CaCO3)和稀盐酸(HCl)[固+液]反应原理2H2O22H2O + O2↑ 2KMnO4 == K2MnO4+MnO2+O2↑Zn+H2SO4=ZnSO4+H2↑CaCO3+2HCl=CaCl2+H2O+CO2↑发生装置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若木条复燃,是氧气;否则不是氧气点燃,罩干冷小烧杯,产生淡蓝火焰,杯内壁有水珠,则该气体是氢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看是否变浑浊,若浑浊则是CO2。
收集方法①排水法(不易溶于水) ②瓶口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①排水法(难溶于水) ②瓶口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①瓶口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用排水法收集)验满验纯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氧气已满,否则没满验纯:<1>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口;<2>靠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若“噗”的一声,氢气已纯;若有尖锐的爆鸣声,则氢气不纯验满:用燃着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若火焰熄灭,则已满;否则没满放置正放倒放正放注意事项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凝结在试管口的小水珠倒流入试管底部使试管破裂)③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再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④排水法收集完氧气后,先撤导管后撤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使试管破裂) 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口要塞一团棉花防此高锰酸钾进入导管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长颈漏斗的管口要插入液面下;③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空气中,氢气的体积达到总体积的4%—74.2%点燃会爆炸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长颈漏斗的管口要插入液面下;③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小结:1、气体的发生装置(常用发生装置、选择依据、气密性的检验方法)(1)常用发生装置类型:①、固+固,加热型 (一定要用酒精灯) (图1) ②、固+液,不加热型 (一定不需要酒精灯) A B C D E F注意:①图B、C、F使用长劲漏斗,必须将长劲漏斗的下端管口插到液面下,形成“液封”,以防气体逸出。
②图E使用分液漏斗,图B使用有孔塑料板和带活塞的导管是为了控制反应的速率2)气体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由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决定①若反应物只有固体,且需要加热,应选择图1所示的装置例如,用高锰酸钾或用氯酸钾与MnO2的混合物加热制氧气可选择此装置注意: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应塞一团棉花,以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②若反应物状态为“固+液”,反应不需加热,应选择图A--F中所示的装置例如用H2O2溶液和MnO2制O2;用石灰石和稀HCl制CO2气体;用稀酸和活泼金属反应制H23)气密性的检验方法①、受热法:如装置A将导管的一端放入盛水的容器中,用手掌紧贴试管外壁 ,如果盛水的容器中有气泡冒出,移开手掌,一会儿,导管中有一段液柱,证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如果环境温度偏高,手掌紧贴使锥形瓶内外的温度变化很小,也可采用酒精灯微热或其他方法②、水压法:如装置B方法1,用弹簧夹夹住胶皮管,从长颈漏斗中向试管内加水,长颈漏斗中会形成一段液柱,停止加水,液柱不下降,证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方法2,先从长颈漏斗中向试管内加水,使长颈漏斗下端形成液封,将导管另一端放入盛水的容器中,再向长颈漏斗中加水,如果盛水的容器中有气泡出现,证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方法3、将注射器接在导管口,向外轻轻拉动注射器的活塞,浸没在水中的玻璃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方法4、利用连通器原理,用一个橡皮管接在装置A的导管口,并装上水,将橡皮管的另一端提起,若两端形成液面差,说明气密性良好 2、气体的收集装置(常用收集装置、选择依据)(1)常用的气体收集装置 A B C D E F G H(2)气体收集方法的选择依据:一般是由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来决定方法一、排水法:适用于收集难溶或微溶于水,与水不发生反应的气体,如氢气、氧气、甲烷等可用装置A和B,此方法可得到较纯净的气体 方法二、向上排气法:适用于收集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的气体,不与空气发生反应的气体,如氧气、二氧化碳等可用装置C、D和E,此方法可得到较干燥的气体方法三、向下排气体:装置F、G和D,适用于收集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的气体,不与空气发生反应的气体,如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此方法可得到较干燥的气体注意:有毒气体的收集,若气体不溶于水,采用类似洗气瓶的装置排水收集(如图4所示);若气体易溶于水,同样采用类似洗气瓶的装置排空气收集(如图B、C或G所示)。
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导入集气瓶时,应“长进短出”;反之,则“短进长出”二、气体的净化、除杂和干燥(一定先净化后干燥)发生装置净化装置干燥装置收集装置吸收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决定)(由气体及杂质是性质决定)(由气体的性质来选择干燥剂)(由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等决定)(由气体的毒性选择吸收剂)1、气体的净化(除杂)将不纯的气体中杂质气体除去从而得到较纯净的气体的过程叫做气体的净化若选用的试剂是液体,这个过程又叫做气体的洗涤气体的净化常用试剂:(1)除CO2 :可用氢氧化钠溶液2)除HCl :可用NaOH溶液、 Na2CO3溶液、 NaHCO3溶液或水(3)除H2 :先用灼热的氧化铜将其氧化成水,再用浓硫酸或碱石灰吸收4)CO :先用灼热的氧化铜将其氧化为CO2 ,再用NaOH溶液吸收5)除O2 :可用灼热的铜网注意:净化气体所用的试剂应根据气体的性质来选定吸收的试剂只能吸收杂质气体,不能吸收待净化的气体如CO2中混有HCl时,不能用NaOH溶液、Na2CO3溶液,因为它们既吸收了HCl,又吸收了CO2,所以要选用NaHCO3溶液,可将CO2中HCl除去仪器装置所用试剂可除去的气体NaOH溶液可除去酸性气体,如CO2 、SO2 、HCl等水可吸收易溶于水的气体,如HCl 、NH3等。
氧化铜可除去H2和CO铜网可除去O22、气体的干燥(除水)(用干燥剂除去气体中混有的水蒸气的过程称为气体的干燥仪器装置干燥剂可干燥的气体不可干燥的气体碱性:生石灰、碱石灰、 烧碱碱性:NH3中性:H2、O2、N2、CH4酸性:CO2、HCl等中性:无水氯化钙大部分气体酸性:浓硫酸中性:H2、O2、N2、CO、CH4等酸性:CO2、HCl等碱性:NH3三、气体的检验及性质实验仪器装置所用试剂气体的检验气体的性质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CO2高锰酸钾溶液紫红色逐渐褪去,证明有SO2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证明有HCl氧化铜黑色粉末逐渐变成红色,说明可能有H2、 CO存在可验证H2、 CO、C的还原性氧化铜或氧化铁可验证H2、 C的还原性白色的无水硫酸铜无水硫酸铜由白色变为蓝色,证明有水存在注意:要证明某混合气体中某气体的存在,必须先除去混合气体中会造成所证气体实验现象不可靠的气体初中化学中常验证的气体有水蒸气、CO2、HCl气体、CO、H2等,它们通过试剂所表现的现象分别为: ①水蒸气———无水CuSO4———变蓝(一般放在最先验证); ②CO2———澄清的石灰水———白色浑浊; ③HCl———AgNO3溶液———白色沉淀; ④H2———灼热氧化铜、无水CuSO4———黑色粉末变红,白色粉末变蓝; ⑤CO———灼热氧化铜、澄清石灰水———黑色粉末变红、石灰水变浑浊。
四、其它1、尾气体的处理方法(当收集的是有毒气体,会污染环境,还需要考虑尾气的处理1)燃烧法 如:CO (2)液体吸收 如:SO2 (3)收集法2、水的处理(1)作为杂质而除去:要先除去其他杂质,后干燥2)作为产物的检验:先检验水,再检验其他产物3)水的定测量:前后都要排除外来水的干扰证明时,一定要先证明水再证明其它物质,证明水一定要用无水硫酸铜;除去水时,先除去杂质,再除去水 证明二氧化碳一定要用澄清石灰水3、气体的测量典型例题例1、右图所示装置,有洗气、储气等用途医院给病人输氧气时, A B也利用了类似的装置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B导管连接供氧钢瓶 B.B导管连接病人吸氧导气管C.该装置可用来观察是否有氧气输出 D.该装置可用来观察输出氧气的速度A B C D例2、 为了检验在氢气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中是否混有一氧化碳,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试回答:(1)装置B中盛放的试剂是_______,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时,说明混合气体中一定混有一氧化碳3)如果混合气体中混有一氧化碳,为了保护环境,应在D装置的排气管口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例3、根据实验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A 。












